第九中文网 - 都市小说 - 医道通天在线阅读 - 古代精神疗法

古代精神疗法

    古代的精神疗法

    追本溯源,精神疗法早在原始社会时就已有了。那时候,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把咒符戴在身上,用以治疗疾病,往往能从中得到精神安慰,有助于调动患者体内的抗病能力,将病治愈。尽管目前的科学无法作出解释,即便在现今社会,信奉符咒的还大有人在,我们也不能一概斥之为迷信而全盘否定,每一种现象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神秘文化亦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学通过临床实践,就已总结出一套精神疗法的理论了。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论述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就是讲过分的情志活动会伤害身体,但可以利用情志活动之间相互制约的特点来调整机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吕氏春秋》载,战国时期,宋国有位名叫文挚的医生,当齐湣王生病时,派人请他前来诊治,文挚诊断后对齐太子说:“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表示进退为难。由于太子孝心至诚,恳求文挚不要多虑推辞,并许诺若能将齐王的病治愈,他和王后将竭力替他辩解,于是文挚答应与太子约期前往。连约三次,文挚失约三次,齐王怒意渐生,最后,总算把文挚请来,但他故意穿着鞋,上床胡乱踩踏齐王的衣服,甚至口出陋词,表现得粗俗无礼。齐王本来已经不快,再受到文挚这样的侮辱,气恼地大喝而起,病患果然随怒而愈。文挚给齐湣王治病,就是运用怒胜思的理论,将齐湣王的病治愈的。然而由于齐湣王昏庸无知,根本不懂什么是精神疗法,不顾太子与王后的百般劝阻,最后用残暴的手段,“以鼎生烹文挚”,制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起大冤案。

    此后,我国医学史上能够巧妙地运用精神疗法治疗疾病的医学家层出不穷,颇有特色的是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他善用攻法治病,被后世称为“攻下派”,其实,他还是心理疗法的一代大师。《儒门事亲》记载: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一次夜宿客店,适逢强盗劫人烧屋,惊堕床下,以后每闻声响则惊倒不醒人事,家人多方求医索药,岁余无效。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后,认为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他让二侍女把妇人扶坐在高椅上,面前摆一小几,猛地以木击几,其妇大惊。子和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略待片刻又击之,妇人惊恐稍缓。如许连击三五次,并以杖击门,暗中派人击窗户,妇人逐渐安定下来。岁余顽疾竟从此不药而愈。这就是《内经》“惊者平之”的灵活运用。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自然不惊。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