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凨在线阅读 - 第九十九章 后事之师

第九十九章 后事之师

    大争之世,便是诸侯消亡,枭雄强大的乱世。

    为什么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会发展到不可调和?

    刘虞此人,是汉末忠臣,在他担任幽州刺史、幽州牧其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幽州文官自然以刘虞为首,可是武将却以公孙瓒为首。本来,公孙瓒要接受刘虞的节制,尤其是公孙瓒的军需供应要倚仗刘虞。因此,两人之间,在表面上还算是比较平和。

    可是,随着公孙瓒的强大,刘虞感觉公孙瓒就像一条鱼,越来越大,越来越滑,越来越抓不住了。尤其是在公元191年时,公孙瓒以两万幽州兵马,大败侵入幽州的三十万黄巾,并且成功收编了7万降卒。公孙瓒兵锋所指,即便是得到冀州的袁绍也为之侧目,主动将自己佩戴的渤海太守印交给公孙瓒的兄弟,讨好公孙瓒。

    公孙瓒势力壮大,自然对担任幽州牧的刘虞不放在眼里。在公孙瓒看来,幽州若非有他,刘虞早就沦为他人刀下之鬼。

    而刘虞也对公孙瓒越来越不满。刘虞治理幽州,善待百姓,宽容夷狄,幽州内外一片赞誉,几年来,从走遍地区到幽州避难的百姓竟然有一百多万人。刘虞认为,治民首先要安民,爱民。可是,公孙瓒却始终强调武力才是乱世生存的王道。

    公孙瓒多次违背刘虞的指令,刘虞就上表朝廷,弹劾公孙瓒。而公孙瓒自然也不甘落后,上表弹劾刘虞,说刘虞故意扣下军粮,万一激起兵变,后果不堪设想。其实,当时董卓已经死去,朝廷由郭汜、李漼等人执政,哪里关心什么幽州事务,无非是推诿拖延而已。

    既然朝廷无法调停,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矛盾就只能自己动手解决了。矛盾无法调和,无非是利益之争!

    期初是对待乌桓、鲜卑政策的政见不合,刘虞采取的是对胡“以和为上,以德待之”的政策,而公孙瓒主张武力镇压,没有了战事可打,他公孙瓒的利益何来。如此,刘虞便能压制和削弱他。

    刘虞总督幽州时,取得了炫目的政绩,那么地头蛇公孙瓒对待朝廷这个空降的强龙的态度怎么样?是积极配合还是阳奉阴违,支磕交、使绊子?刘虞又是如何处理和公孙瓒之间的关系的?

    公孙瓒眼红争功?公孙瓒和乌桓、鲜卑部落骑兵之间长达五、六年的战争,没有结束幽州叛乱。刘虞到任后采取的安抚姿态直接触动了公孙瓒,公孙瓒的做法就是使绊子破坏刘虞的怀柔政策,瓚害虞有功,乃阴使人徼杀胡使。胡知其情,间行诣虞。

    就是说当刘虞派使者到胡人聚居区,晓谕厉害,并责成胡人交出叛乱分子张纯的首级,各部落首领听说刘虞来了,十分高兴,也都派出使者去拜见刘虞,同时将叛乱部队撤回自己的领地。公孙瓒居然害怕刘虞功高于自己,暗中派人截杀胡人的使者,胡人得到这一消息后,改从小道去见刘虞。

    刘虞对公孙瓒的小动作采取了忍让克制的态度,虞上罢诸屯兵,但留瓚将步骑万人屯右北平。就是说刘虞上表中央,撤回了各路屯兵,只留下公孙瓒带领步骑兵近万人,驻扎在右北平。我们说这时候的刘虞还是具有相当的政治智慧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时候的公孙瓒开始魔鬼化,这还是一个国学大师的弟子吗?这还是和那个以仁义著称的同乡刘备论兄弟情谊的兄长吗?

    袁氏兄弟的重大搅局?恰在此时,董卓进京,袁绍单骑出逃,关东联军讨董,刘虞、公孙瓒观望。我们前面讨论知道,根本不是他俩观望,完全是太傅袁隗不希望他俩参合豪门布局。董卓为拉拢天下势力,将刘虞和公孙瓒一并升迁。会董卓至洛阳,迁虞大司马,瓚奋武将军,封蓟侯。袁氏兄弟施展豪门布局,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和谐”关系顿时也都变了样。

    袁绍劝进刘虞为帝的因素。袁绍劝刘虞称帝不成,又劝刘虞领尚书事,即总领朝纲,又被刘虞拒绝,但刘虞也没有做绝,答应和袁绍联合抗董,但并没有出兵讨董。韩馥和袁绍公推刘虞称帝这件事,毫无疑问,公孙瓒是羡慕、嫉妒、恨的。连刘虞和平处理乌桓叛乱他都要下绊子,何况袁绍劝刘虞称帝这种事情!公孙瓒当然是嫉妒的满脑袋眩晕。公孙瓒最后胁迫朝廷使者杀刘虞的一个主要借口就是刘虞曾经想自立为帝。

    袁氏兄弟的军事搅局。我们知道袁氏兄弟出京后,袁术的称帝欲望最为强烈,以至于汉献帝想让刘虞派兵帮助他逃出长安时,主管幽州军事的公孙瓒起初并不同意派兵,不同意的原因居然就是:公孙瓒知道袁术有异志,想拉拢刘虞。此时公孙瓒的做法很搞笑,他又惧怕袁术知道自己阻止刘虞派兵,就派堂弟公孙越派了一千骑兵,却私下里通知袁术,扣留刘虞的儿子刘和以及堂弟这一千骑兵。

    从这可以发现,出京后的袁氏兄弟势力之强大,连悍将公孙瓒表现的都是又恨又怕。亦遣其从弟越将千骑诣术以自结,而阴教术执和,夺其兵。由是虞、瓚益有隙。袁氏兄弟内讧,被袁术利用的公孙越被袁绍军射死,公孙瓒因此连袁绍也恨上了,此时的公孙瓒开始到处树敌。按说这些事情都是袁氏兄弟胡乱参合的原因,与刘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你公孙瓒作为幽州牧刘虞手下的武将,不但没有和刘虞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反而对刘虞阳奉阴违,大起敌意。

    有人认为,当公孙越被杀后,袁绍之所以要把渤海太守的官印连同地盘全部转让给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并不完全是袁绍怕了公孙瓒,而是袁绍想利用公孙瓒兄弟去对付祸害青州和徐州的黄巾大军。从这儿可以看出,公孙瓒的败落在表面上是败在了袁氏兄弟的搅局上。瓚怒曰:“余弟死,祸起于绍。”遂出军屯磐河,将以报绍。绍惧,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瓚从弟范,遣之郡,欲以结援。

    公孙瓒兵败于界桥后为什么赖在刘虞身边不走?

    没成想袁绍的借刀杀人之计成就了公孙瓒,公孙范凭借渤海郡之兵帮助堂哥击败了青州和徐州的黄巾军,缴获大量物资,范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黄巾,兵益盛;进军界桥。

    公孙瓒一时军力强大无比,内心也开始膨胀到一个新的境界,竟然任命手下将领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并委派各地的郡守和县令。说明这时候的公孙瓒已经无比膨胀了,州刺史是你一个奋武将军能任命的吗?只有帝王才有这个权力,你以为你是那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代理奋武将军曹cao吗?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火并终于在所难免了,爆发了著名的界桥之战,神奇的是白马将军公孙瓒的三万步骑兵居然被袁绍手下一个叫麴义的武将率领的几千部队打的落花流水。

    伪冀州刺史严纲被活捉,公孙瓒兵败逃往渤海郡,与堂弟公孙范合兵一处,又退回到广阳郡的治所蓟县,在蓟县县城这个大城的东南角附近自己修筑了一座小城。瓚军败走勃海,与范俱还蓟,於大城东南筑小城,与虞相近,稍相恨望。太神奇了啊?!公孙瓒为什么不占据蓟县?为什么要在蓟县旁边修一个小城?!哈哈,因为这个蓟县根本就是幽州牧刘虞的州治所,这哪里是驻地相近啊,公孙瓒为什么赖在刘虞眼皮子底下不走?不驻守别的地方?为什么离得这么近,反而相互憎恨?

    为什么是刘虞主动攻击公孙瓒?我们就觉得奇怪了,此时刘虞需要公孙瓒的帮助来对抗袁绍,公孙瓒兵败于袁绍后也需要刘虞来重振声势,不管怎么说双方都应该合作,共同打击袁绍。何况幽州这么大,公孙瓒兵败后为什么跑到刘虞的驻地蓟县附近修筑一个小城来驻扎?从这个表面现象来看,应该是公孙瓒赖上刘虞了,希望刘虞帮助他抗击袁绍,刘虞是怎么回应公孙瓒的呢?刘虞决定攻击公孙瓒。刘虞攻打公孙瓒的的公开原因是:虞惧瓚为变,遂举兵袭瓚。就是说刘虞惧怕公孙瓒在身边作乱。

    刘虞围剿公孙瓒是一意孤行吗?刘虞进攻公孙瓒之前还是采取了和解的姿态,并积极听取了谋士们的意见。虞数请会,称疾不往。至是战败,虞欲讨之,告东曹掾右北平人魏攸。既然刘虞和公孙瓒的驻地相距的这么近,刘虞又是公孙瓒的上司,刘虞召集公孙瓒开会是必然的,然而刘虞数次请公孙瓒开会,公孙瓒均称病不往。

    但是对于刘虞想讨伐公孙瓒的念头,很多谋士都不赞成。刘虞亲自“请教”的智谋之人魏攸劝说:当今天下归心,各路诸侯都以大司马刘公您为主心骨,您手下谋臣和武将都不能缺啊,公孙瓒文武双全,是您可以依靠的干才,他虽然有些小毛病,但都是可以容忍的。

    “今天下引领,以公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瓚,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乃止。当时以冀州牧韩馥和渤海太守袁绍为主,大家力推刘虞为帝,这件事可以说将刘虞的威望推到了顶峰。刘虞听从了谋士的建议,不提攻打公孙瓒的事情了。一年后,堪比一流谋士的魏攸不幸去世了。

    刘虞又和州府官员们“商量”,密令大家袭击公孙瓒。后一年,攸病死。虞又与官属议,密令众袭瓚。这回就不是和大家商量打不打的事情了,而是商量怎么打。《后汉书刘虞传》居然还记载了一件很离奇的事情,刘虞为了偷袭公孙瓒,连劝阻的谋士程绪都杀了,借口是程绪战前胡说八道打击己方士气。

    可实际上,谋士程绪出的主意可圈可点,他也认为公孙瓒确实有过错,但是罪名不是很大,可以责令改正。即便是要打,也可以驻兵威逼,让公孙瓒自己来谢罪。多好的谋略啊!可是刘虞不听,还大喊,其他人免罪,就杀公孙瓒一个人。可见,此时的刘虞已经将公孙瓒恨之入骨了,非要置公孙瓒于死地不可。

    “顷之攸卒,而积忿不已。四年冬,遂自率诸屯兵从合十万人以攻瓚。将行,从事代郡程绪免胄而前曰:公孙瓚虽有过恶,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加胜败难保,不如驻兵,以武临之,瓚必悔祸谢罪,所谓不战而服人者也。虞以绪临事沮议,遂斩之以徇。戒军士曰: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

    此时的刘虞也不是刚来幽州时的光杆司令了,居然也召集了各路屯军多达十万大军。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刘虞又是偷袭,战果如何呢?不幸的是,战果大跌张召忠将军的眼镜。

    随后的结局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刘虞十万大军突袭围剿公孙瓒,被公孙瓒数百精锐部队火攻击败,刘虞本人被生擒活捉,随后被咬牙切齿的公孙瓒处死。

    公孙瓒杀刘虞的后果很严重,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是捅了马蜂窝:刘虞下属要报仇;汉、乌桓、鲜卑各民族联军数万团结起来讨伐公孙瓒;狼子野心的废物袁绍坐收渔翁之利,袁绍手下的大将麴义水平不是盖的,数次大败公孙瓒。

    在乱世,在推行仁政的同时,也要讲究武力,讲究诡道。一味仁德,连自身都难保,更不要说保护百姓,捍卫朝廷了。

    此时的汉末,与春秋战国时期,颇为相似,都是君弱侯强,都是动荡时期,也都是大争之世。人人当争强好胜,人人当图谋发展。

    一个诸侯的消亡,代表着另一个诸侯的强大。

    唐凨把这份机密档案封存了起来,这自然不能原封不动的拿到议事厅上,给手下将领看到的,那无异于等于告诉他们,他们的主公唐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最后的胜利者不是他,那谁还会跟着他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