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学习效果与知识储备并不是正比关系
第十六章学习效果与知识储备并不是正比关系 2—43步石:石一直等到过了不惑之年才系统地读道德经、易经和论语等书。之前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怕自己的社会经验不够而被书本忽悠了。而自己的文言文的直接阅读能力不行,必须要在别人的翻译的帮助之下才能琢磨论语等。比如论语上的一个名人大家的诠释我反复琢磨而达深信不疑,后来我各种版本轮番阅读比较,道德经论语易经等相互对照,这个“深信不疑”变成了可疑,到推翻这个诠释竟然花了我十年时间。“封建思想枷锁”的“枷锁”的美名并不是浪得虚名啊!名人大家们的话怎么会没有“道理”呢?是那么容易推翻的吗?你太小看他们了!我经常反思自己拥有哪些“深信不疑”,给予警惕,行动归依,思想试图穿越。中国的古文,第一有一个翻译成白话文的问题。这本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很多诠释经典的人兼任了语文老师,甚至只就是一个语文老师。第二、就是诠释解读。这无可厚非,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可以说很重要。它是怎样的重要呢?性质是基础的性质,就好比楼房的地基。地基你能说它不重要吗?但人不能直接睡在地基上。所以要再提升再抽象!否则永远是低级的。 中华民族沉睡了,又苏醒了,文化复兴了,这是什么意思?靠翻译和诠释,我们弄懂了经文的含义,然后我们引经据典,本质是断章取义而形成教条,按教条行动,本质是人脑变电脑,电脑按指令运作。人变为机器人。几千年都是如此。石总结的孔子精神,都是思想的结论而已。你认为是正确或是认为是错误的,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方法。即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石希望年轻人认同我的方法,并发扬石敢于不同的精神而积极发明新方法。方法怎么这么重要啊?!因为方法是人变出来的道! 不要一辈子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不要说独立的见解和思想,就连瞎扯淡都不曾有过,死了,眼睛都闭不上。 不要一味地寻找什么确定的知识,不要用确定的知识去切割现实中的事物。哪里有那么多的确定的知识呢? 石说过阅读书籍有潜水和摆渡的不同方法,不要因为严谨而一味地逐字逐句地攻读研究,不要忘记摆渡的方法,否则你会失去相应的那部分真实。人如果苏醒而脑子不苏醒,即是植物人。接通电力而运行,那是计算机。我们要使传统文化的理论由教条而变成活的思想体系。这才是“民族”的“醒”来。 思想一词,有动词与名词的不同。教条即名词的思想。“活着的思想”即动词的思想。我们要把论语等放进蒸馏器里,先要将它熔化而流动起来成为活的思想,再使它蒸发、升华即传统思想兴盛起来即复兴,加入现代的西方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再蒸发再升华,然后冷凝而得到新理念新理论新思想。 小学老师教导石,要从文章中找到“中心思想”,要从段落中找到“段落大意”,从论语中找出孔子的思想精神,一点也不奇怪。从理论中抽象出思想精神是现代的先进做法。 泰伯精神包括亲情意识、开拓精神、金子在哪里都发光的精神、避免恶性竞争的思想等等。大家可以在论语再寻找。泰伯吴国鼻祖。如果年轻人能在论语中寻找思想精神则论语活了,在道德经中寻找思想精神则道德经活了。最后,你可能甚至都忘记经文,自然也不会引经据典了。我们要使我们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思想苏醒,任重而道远。既要诠释,更要升华!但这要求有一个起码的共识,找到了感觉、方向和角度,然后年轻的教授、研究生、大学生就有做不完的事情,有志于文化研究的人士就有做不完的事情,发现发明,大师辈出。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2—44步石自评:善于分析推理,并不善于讲道理,更不善于讲授道德。分析推理即把思维逻辑摆出来给你检查,与你讨论,即启发,请你发表意见。石经常自问:你几近无为了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的奉献出来,万一的万一有有心的年轻人看到了,记住了,石就有为了。石自由了,人也自由的在石这里取与不取吧!在石看来,关心下一代的人才算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至少不能害人。不知利害宁可不说。 2—45盛东风问“师徒”理念中的腐朽成分及其含义。 步石说:中国文化中的“师徒”理念的腐朽成分:不注意言行背后的理念,那么只能算是一个多了一些条件反射的动物。这就是我们十分重视文献文物理论研究的一个原始因。我们在嘴上说吸取精华去掉糟粕是很容易的,分清新鲜与陈旧是困难的,因为有的速朽有的保鲜,而在行动人们往往容易明知故犯,给发扬优良传统带来更大的困难。 追寻理念,师徒一词是怎么来的呢?按“源头”论,“师”可以追寻到论语,在论语中,“师”通“军”,所谓带兵打仗,通军的“师”有“导”的理念。作为“教师”的“师”也就一导游。强调导游的理念是因为通“教师”的“师”的理念中第一没有强制学生的理念,学生来求学,教师教学,哪里有强制的理念呢?到孔子那里去上学是十分简单的事情,十条干rou就能换得孔子的“悉心教导”了。比我们现在上名小学要容易多了。第二、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徒的源头的理念好象不太好,有一个地方的名字叫丹徒,据说是秦国流放穿红色囚衣囚徒的地方。在论语中,在家里因为年龄有兄长,在外面因为学识有师长,学生为弟子,师生关系是兄弟关系,在论语中,学生经常反驳孔子,学生不质疑,孔子还不高兴呢!没有师徒理念。
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礼貌地反驳老师并提奇怪的问题,老师看我的眼神是亲、爱、敬。没有一个老师轻视我提出的问题,把我当成“调皮鬼”喜欢。在学术的殿堂里,讲自由与平等。但不知何时师与徒结合来到了世俗的社会里。从此便俗气而逐渐带上腐朽气。可以断定师徒一词与“丹徒”一直维系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顺便说一句,我的礼貌是封建礼教造成的,我要是对老师不礼貌,回家我母亲会打我的。母亲的理论:天地君亲师。 师徒关系的本质并不是师生关系,它是以饭碗、就业为直接目的而建立的关系。所以,老师强调“青出于兰而胜于兰”,以学生超过自己为光荣。而师父强调眼尖手快不偷懒,常常以徒弟超过自己为担心。于是“留一手”成为普遍现象,绝活不露、窍门不讲、奥妙不说。由于带有不善基因,理念的蜕变很容易变成腐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无底线的跪拜自贬求学。师父的权利过大。这时的师徒理念的腐朽成分可以用“没有”这个词来陈述而表述为“没有人格尊严意识、没有平等自由意识”。在过去的一些帮会里,不要说人格尊严了,徒弟的小命都是师父的。还有愚忠愚信卖命义气等等封建意识。在很多的时候,师徒结对是相互利用。师父们利用名气网罗爪牙,形成实力。徒弟们通过师徒关系进入师门获得保护,虽然可能因此要出卖一些灵魂,在师父面前低声下气,但一旦来到外面,那也照样是八面威风,十足神气。最后申明:师徒的理念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社会得到归正、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