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灵异小说 - 湘信有鬼在线阅读 - 第十七章 那个夏天

第十七章 那个夏天

    大学生在那个时代的稀罕,和我后来成年之后的博士后差不多,一个村子里往往难得有一个。就是像他们两这种高中生,那也是寥寥无几的时代,他们简直就是一个村子里的骄傲。

    即使到了后来的时代,大学生多到回家养猪,稀罕的程度,也远远赶不上这个时候的高中生。

    在很多人小学没有上完就弃学了,在当时并不稀奇。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而许多人已经处于彷徨当中。吃饭都吃不饱的时期,有几个人会去想到读书?

    刚刚开始的转型,虽然对乡下的影响还很小,但是因为有了电视这个神器,大家对外面的世界多了许多的了解。对于这个国家正在进行的改变,有些企业的职工已经有了一些意识。

    我为什么知道这些事情,那是因为隐隐听父亲回来,和mama聊天的时候提到过,他大概在那时候也有了想法。是国企职工在那个时代太吃香,如果要跳出来自己做事,肯定要遭受到巨大的压力。

    父亲在那个时候便有了想法,不过可能还不坚决。但是就今天的我看来,在当时的时代,尤其是在乡下的人家,这已经算是惊世骇俗的一阵行为了。

    我想当时在国有企业里,应该是有一部分人的心里已经活络了,他们后来陆续成了那个时代首批下海者。

    好像和故事没有丝毫关联的事情,其实已经在影响着大家的生活。虽然还没有人主动的行动起来,但是明显大家已经逐渐在追求走出去。

    牛永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有知识的人,在这个时候肯定是吃香的。当时在农村里的现状就是缺少领路人,大家都还在羡慕国有企业的职工,他们的待遇和方式吸引者无数的老百姓。

    即使有着这种本能的羡慕,老百姓却没有办法进入,只有通过上学来改变。

    牛永祯没有考上大学,而且据说还咬牙复读了一年,这对于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按照老师的说法,如果再去复读的话,还是会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把握考上的,但是牛永祯自己放弃了。因为他的复读,他弟弟meimei都弃学在家了。

    虽然我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但是他还真是放弃了再次复读。

    按照乡里人的规矩,没有上学的他,托关系拜了一个师傅学开车。那时候学开的还是拖拉机,但是对于乡里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神气的事情了。

    因为拖拉机是那个时代最牛的交通工具,而且一个村里难得有一台两台的,都不可能是私人的财产。

    老百姓有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可是眼见着有些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而大多数百姓对这种改变无所适从。

    我第一次见到柴油火把,就是因为牛永祯拿回来的废弃柴油,他和久园一起晚上打火把去抓青蛙。对于大多数家庭还用煤油灯来说,牛永祯的这种任性,还是令人很羡慕的。

    看着他们几个低声的议论着,可能感觉我比较小,他们没有在意我的在场。

    因为听说看电影的事情,久园啜使牛永祯去隔壁村遥巨那边。因为牛永祯有个堂舅舅在那里,重点便是他舅舅有两个女儿。

    我是见过那两个女孩子的,大的叫牡丹,年纪和牛永祯的弟弟牛永杉一般。小的那个叫玫瑰,比我大两三岁的模样。两姐妹都长得漂亮,我想这应该是久园的最大目的。

    他们最终说什么,我不敢在那边一直听,因为久园后来没有给我好眼色。

    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在一旁搀和什么?

    我虽然没有那个意识,但是我还是走开了。

    因为是牛永祯的小妹牛永蕙的原因,我走到了她们这一堆来。她性格比较温柔,年纪比我小堂叔顾经还大着一点点。

    虽然在那个年代里,可能因为营养的问题,大家都发育的比较慢,但是她已经逐渐有了少女的形象。

    她和久园的meimei华园,还有就是小伙伴惠江的jiejie惠雨一起,她们三个在一起跳绳子。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守在她们身边,看着她们一遍一遍的相互比赛,而我却乐此不疲的。

    很多年以后,我的脑海里还是会闪现,时不时出现当年的情形。

    那间古老的大宅子,影壁旁那株大大的柚子树,还有那群欢乐的孩子和少年。虽然后来房子不在了,可是站在那处遗址上,心里还是会无限感慨。

    时代变化的太快,或者说大家心里潜意识感觉到,但是祖祖辈辈靠田土吃饭的百姓,哪里知道怎么去迎合这时代的变化。大家一直认为现有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地还是这块土地,山还是那座山。

    乡里人没有看到的是,神州大地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此后不久的一切变化,都将让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目不暇接。

    大家心中的幻想依然还是梦想,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梦想,很快会被人摧毁。大家心里依然还有一块净土,却架不住新鲜事物的疯狂进入。

    这些少年和青年,显然已经感受到了时代的不同。他们唱着最流行的歌曲,听着外面最新奇的事物。不管是什么人,逐渐都会被这股潮流所同化。

    依然记得即使在我临近小学毕业时,许多人突然不上学,这在乡下也很正常。因为在我们这一辈出生的孩子比较少了,乡下的未来将要出现劳动力短缺。

    老百姓的想法很朴实,自己的日子过的一般,那是因为家里的劳力不够,所以很早就需要孩子干活,替家里分担一些责任和任务。于是这些上学的孩子都被召回来,成为了家里的半个劳力。

    这还只是当时普通的家庭,还有那些为了生一个儿子,进行所谓的传宗接代。而努力的逃避着当时的政策,偷偷进行造人的家庭,更是往往为了口粮的问题而发愁。

    父母为了每年能够吃饱这个问题,可以说发动家里所有的人口去劳动。刚刚田土到户的年代,亩产不过四五百斤。人口多的家庭单靠粮食生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那个时候,地瓜和土豆也是主要粮食之一。而且那时候湘楚也没有引进玉米这种作物,每家种植养的大小麦,往往一年能有两三百斤的收成,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后来大家能够记住杂交水稻之父,那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了增加家里的劳力,以求田地里多一些收成,老百姓往往都是起早贪黑的劳作。那个时候的乡里人,好像一天到晚有干不完的活。

    于是每个家庭经常是,哥哥jiejie带着弟弟meimei长大,还要出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为家庭减轻一些压力。后世的孩子很难理解,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为什么基本上什么都会做。

    那是因为家里没有人管你,哪怕你只有三四岁的年纪,也许你都要干一些活,或者干脆就是自己管自己。

    生存是人的本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自然便是大自然里打不死的小强。

    政策下来希望乡里人每个老百姓都扫盲,于是许多人被强制再去上学。虽然真正做到的极少,但是也算因为这个政策,让不少人重新走进了学校。

    每个人可以多学知识,对于生活和各自的活计,自然都有莫大的帮助。可是这个时候的百姓,往往看到的都是眼前暂时的利益。让孩子帮忙干活,自然便变得天经地义了。

    政策出来有些家长虽然没有明面上反对,但是说的最多的便是,家里这活让谁来干,老师和学校便变得无语了。最终进了学校的这些人,导致往往一班的同学之间,年龄相差五六岁的都有。

    如果按照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来算,有些孩子十三四岁小学毕业,如果上到高中的话,那么他们也就已经二十岁了。而这个时候的乡里人,普遍结婚的年龄都是十七八岁。

    所以说能够上到高中,只差没有考上大学的这些人,简直就是天之骄子。比后来到处都是的大学生,和遍地找工作的硕士生,可以说简直牛皮多了。

    至于可以考上大学的人,那简直就和做官了差不多。

    因为这不但代表着,这个家族里出了一个大学生,还意味着他从此脱离了农村。像那个包分配工作的年代,大学生自然会成为一个有工作的人,这可是属于国家管的一群人。

    而且那个时候上大学,让后来的父母简直羡慕的一塌糊涂。因为只要考上了大学,基本上上学也不要钱。不会因为你的家里穷,而担心学费交不起,而不去上学。

    同样是一个国家,为什么做人的差距这么大了。

    当然不管大家如何渲染后来时代的美好,确实在那个刚刚起步发展的时代,国家留给了我们这一代太多的美好。

    听到大人们经常说,只要考上了大学,尤其到了上学的后期,便已经开始有工资,而且是有单位接收的。以后参加了工作之后,还会有房子分,简直就会一辈子后顾无忧。

    虽然我也知道,这种情形没有维持多久,但是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深植于百姓的思想里。故而对于读过很多书的人来说,老百姓简直就是格外的看重。

    退而求次的对这群人来说,高中生自然就是地方上的精锐分子,属于人们军队里的预备役。

    平时在地方上,他们不但可以优先找到工作,也许不知道哪天,就被某个企业招进去做了职工。最差也可以在家附近做个民办教师,或者到某个国家单位做个临时工。

    所以这些老人和村里的干部,对他们极为重视,就是想要发展一些先进分子,也是从他们里面挑选。至于入党的话,那自然也是优先考虑有学历的,于是各家经常拿他们给我们做榜样。

    永蕙和华园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彼此的哥哥上学,而双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成了家里的一个劳力。

    因为平时不断的劳动,她们都是发育极为健康的,看着她们青春跃动的身影,我迷迷糊糊地的坐在那长条木方上,居然就似乎神识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她们翩翩起舞,在橡皮筋上跃动的身影,是如此深深的映入了我的脑海。谁也不知道,青春就这么悄悄的提前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