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世界演义在线阅读 - 第三十六章 周公还政成王

第三十六章 周公还政成王

    十二月,周王朝苦心营建的洛邑初步竣工。实际上成周城的工程非常庞大,不可能一两年就建成,但是一些重要的宫殿已经建成。

    随即周公就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为由,决定以洛邑为新都,史称“新邑”,颁布《召诰》、《洛诰》。

    祭祀大典非常隆重,且有还政的重要意义在内,不能马虎,所有诸侯都要参加,这也是周成王即位以后第一次会盟诸侯,在周朝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意义非凡。

    周公为此经心准备,为了举行祭祀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周成王一起前往洛邑。

    十二月十二日,周公与百官拥护周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与各方诸侯早已等候在洛邑。各方诸侯以其方物进献王室。周成王在洛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盛会规模宏大,坛上挂着红帐子,用黑羽毛作装饰。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没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间插着大圭。唐叔(唐叔虞)、郇伯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没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

    当诸侯方国朝见天子时,周成王背负斧纹屏风,面朝南而立,诸侯贵族按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高低,依次站在周成王对面的中阶之上,东西阶和门东西,夷、蛮、戎、狄分站在东、南、西、北四门之外,较远的九采站在南面的应门之外,极远的四塞每世一来朝,告新君即位而已,不安排固定的站位。

    这般一丝不苟精心安排的诸侯朝觐天子的礼仪,无疑能十分明确天子诸侯之间尊卑上下的等级,使各安其位以维护统治秩序,这就是周公制礼的目标所在了。

    周公说:“新都洛邑已成,它将是您始作万民明君之地。在这里,你将首次奉行隆重礼仪,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这一切都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安排。”成王说:“你勤勉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您的教导,我无不顺从。”

    召公向成王献词,并告诫成王要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成王虽然年幼,但为国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众。如今成王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更应该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说:“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期限。我王初据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供奉礼品,献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

    周成王对召公说:“我还年轻,需要您的辅佐。希望公发扬伟大光显的功德,使我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奉答上帝的教诲,使四方百姓和悦,定都在洛师,隆重举行大礼,办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条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劳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虽遭横逆的事而不迷乱。文武百官努力实行您的教化,我这年轻人就早晚地进行祭祀好了。”

    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传说有凤凰现世,周成王与周公观察黄河和洛水,向河中沉玉璧,祈求国泰民安。

    祭祀大典完毕之后,周成王从洛邑回到了宗周(镐京),为周族的祖先高圉建立宗庙进行祭祀。

    (《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组绀立;组绀卒,子亶父立。亶父卒,子季历立。季历卒,子姬昌立。)

    洛邑被称为东都,与宗周相对,成为周公的隐居之地,而成王虽然已经号称迁都,但实际上仍以宗周为行政中心。

    周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BC1096年,周成王八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成王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成王完成亲政大礼。

    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

    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

    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