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汉末战骑狂潮在线阅读 - 第三十四章 再得贤才

第三十四章 再得贤才

    不过也不是什么都不做。

    不论是袁绍,还是曹cao,一者这些人都不是蠢蛋,二者他们历来都站在这个时代舆论的巅峰,把持着舆论方向。

    不敢与李铮正面交锋,那就抹黑他!

    合着那些憋屈的被李铮赶出关中的豪门望族,这些人死了命的抹黑李铮,把他形容成为一个烧杀掠抢无恶不作的大魔头,比之董卓更甚。

    他们还很有理由,例举出李铮的种种不是。比如灭韩遂,被形容成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毕竟,当时韩遂也是朝廷任命的征西将军,官职比李铮高了一个阶位。

    又比如降服羌胡、击灭右部匈奴,说李铮残忍好杀,把人家生生给灭族了!

    尤其是李铮竟然否定了大汉朝的继续存在,端端是逆天之举,乃天理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其中种种说的是有板有眼、泣血涕零,闻之无不咬牙切齿,憎恨不已。

    当然,这只能忽悠住那些不明就里的人,比如百姓。当然,以大汉现在这种局势,绝大多数百姓都难保温饱,吃饭穿衣都cao碎了心,哪里有心思去声讨李铮?也就当个谈资,乐呵乐呵罢了。

    真正的有识之士,谁又看不出这其中的奥妙?

    这大汉的天,真正是要变色喽!

    面对这一切,李铮却不管不顾不闻不问。领地之外,他管不着。而领地之内,哪个百姓不对他感激,不把他当做天?

    只要自己人明白就行,只要自己的力量够强就行,任凭那些跳梁小丑如何上蹿下跳,也不过如此,难道还能伤了李铮半根毫毛?

    现在他们跳的欢快,等到李铮稳住一切,腾出手来,再看他们如何?

    ...

    九月初,荀攸南下益州,任益州牧,主掌益州一切政务。以荀攸的能耐,不过短短时间,益州的形势便趋于稳定,并逐渐实施凉州各种政策,使得益州的局面也走上了正轨。

    关中有李铮亲自看着,也迅速稳定下来,走上了正轨。

    不论是关中还是益州,受到凉州的影响最是深刻,底层的百姓,说句老实话,早就盼着李铮到来了。

    随着各项政策、福利的实施,人们深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好处,无不欢欣鼓舞。

    九月底,距招贤令下达已经一个月。

    这天,李铮接见了这一个月来招收的贤才能人。

    并从慧眼从其中挑选出三位佼佼者,其一为右扶风郿县人士法正法孝直。

    这个人,李铮是如雷贯耳。

    后世的历史上,刘备能崛起,一靠诸葛亮,二靠法孝直!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法孝直,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其能力,并不差于戏志才等人,是这个时代顶尖的人才。

    其二则是右扶风槐里人马均马德衡。

    如果说法正、戏志才等人是军事领域的顶尖人才,诸葛亮、荀彧等人是政治领域的顶尖人才,那么马均,就是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

    虽然在这个时代,马均的地位,较之这几位,要差太多。但在他擅长的领域,他已经达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他是一个发明家,李铮深知。这个人,不能在政治方面给他帮助,不能帮他出谋划策领兵作战,而且他还是一个口吃。但他的作用,同样不小。

    后世历史上,这位可是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啊!

    他改造了织绫机,使得织绫效率提升了四五倍。发明了先进的灌溉工具龙骨水车,也就是翻车。还改良了诸葛连弩。织绫机和翻车,关乎于民生,而诸葛连弩,则关乎军事。作用不可谓不大。

    其三,则是一位名叫杜畿的京兆杜陵人。

    对这个人,李铮没有什么印象,但通过交流,李铮发现他思绪敏捷,尤其擅于逻辑思考,是个难得的人才。

    除了这三位,余下的百余位,也各有才能。或是擅于冶铁制造,或是擅于建筑建设,或是能做县令,或是能当校尉,都是李铮急需的人才。

    与他们畅谈了一番,李铮当即将他们按照各自擅长的领域,分门别类,并将之挂靠在了不同的部门之下。

    擅于政治文事的,就让其到吏部去报道。擅于工艺匠造的,则让其到工商部下辖的研究院报道。精擅武艺、韬略的,则使其到军中报道。

    当然,这些人即便是法正三人,也需要在灵州太学院深造一番,才能任用。毕竟,凉州的状况,不同于寻常,要融入进来,须得学习一番。

    对此,法正等人均表示理解。

    说实话,他们对凉州,虽然耳闻已久,也十分向往,但其内部的奥秘,也只是似懂非懂,有必要深造。

    十月初,天气转凉。

    关中的局势,完全稳定了下来,李铮便准备回返灵州。

    军师戏志才则被李铮派往函谷关,辅助庞德,参谋关中军机。同时传讯调遣民事部部长荀衍,暂代关中政务,坐镇长安。

    十月初五,李铮领着各部战骑,护卫着上百辆马车,出了长安城,缓缓往西而去。

    战骑规模不大,繁衍一直是李铮心头最重要的事。现在战事完结,自然不能留在外面,须得屯驻草场,使其繁衍。

    至于上百辆马车,其实里面装的,都是书籍。

    这是李铮的老丈人,蔡邕蔡伯喈毕生的收藏。

    此番李铮要回灵州,自然要把已经定下关系的蔡琰一家带上。蔡邕呢,则要任职于教育部,做副部长,与荀爽一道,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做贡献。

    大队的战骑践踏着道路,来往的行人,无不驻足瞩目。

    战骑的存在,李铮根本没有丝毫遮掩,很多人都早有耳闻。但眼下亲眼所见,却更是震撼人心。

    这就是凉州最精锐的部队,其中随便拉出一个战士,那都是顶好的汉子!

    人们指指点点,啧啧称奇。

    李铮一身披挂,端坐在青云背上。

    青云作为第一头青甲战骑,对于李铮而言,是十分特殊的。所以即便有更强大的摧锋战骑,李铮都没有放弃它,一直以之为座驾。当然,也许等到更强大的二阶甚至三阶主战战骑合成出来之后,它就要被淘汰,但它的地位,仍然特殊。

    骑着青云,鞍扣上挂着虎头湛金枪,腰间悬有赤霄宝剑,挨着一辆马车缓缓行进。马车中,坐着董白和蔡琰、蔡瑾两姐妹。

    蔡瑾这个活泼的小姑娘,时不时掀开车帘,问这问那,叽叽喳喳,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样,对凉州充满了憧憬。

    李铮笑呵呵的回答着她稀奇古怪的问题,一边与董白和蔡琰眉目传情,那是乐在其中。

    后面的一辆马车里,就是蔡邕。

    这老头虽然答应了婚事,并且还愿意到教育部任职,但对于李铮,他仍然是一副不待见的模样。

    李铮并不在意,这老头书生意气太重。想必时间会冲淡这一切。

    ...

    李铮离开关中,关中仍然是欣欣向荣。但在这种蓬勃发展的掩盖之下,却有一丝丝暗流,在涌动。

    关中乃大汉精华,名门望族数不胜数。

    当初不堪李铮逼迫的大部分望族,都迁走了。但仍然还有一些留驻于关中。他们对凉州的政策,很是配合,所以李铮也没拿他们怎么样。

    这其中,就有弘农杨氏。

    杨氏四世三公,现在的家主是杨彪,杨彪之前还有杨赐,也做过三公。名望隆重,并不输于袁氏。

    凉州的政策,对于势力越是庞大的家族,其损害就越大。其他的不说,单单是土地,就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杨氏原本拥有的土地,以近十万倾计,那是数百万亩乃至于千万亩!

    这样庞大的土地资源,一朝之间就被李铮强制收归官方,对于杨氏的打击,不可为不大。

    不过面对李铮这种强势的存在,杨氏也只能咽下这口气。

    尤其是杨彪,更是深刻的知道李铮的强横霸道,所以下了很大的功夫约束家族成员。

    但即便如此,也仍然怨声不止。

    这天,杨彪正在书房写字。

    杨彪的字也许不如蔡邕的飞白书,但也别具一格。而且写字,也是他的一大爱好。

    这时候一个十七八岁,风姿如玉的少年走了进来。

    “父亲!”

    杨彪放下毛笔,抬头看着少年,皱褶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这是他小儿子,也是他最为看重,最有才华的儿子——杨修!

    “我儿有事?”

    杨彪笑道。

    杨修道:“难道没事就不能来看看父亲吗?”

    “你这小儿!”杨彪指着杨修笑骂道:“是下面的人又闹腾了吧?”

    杨修点了点头,面露忧色,道:“父亲,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呀。家族没了良田,便失了根基,以后...”

    杨彪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却问道:“你觉得李重霄做的对不对?”

    “这无关乎对错,只关乎立场。”杨修道:“李重霄所作所为,是为了江山稳固,但却掘了我名门望族的根基。”

    “那为父问你,李重霄的治下,又没有望族存在?”杨彪又问。

    杨修闻言,不由眉头一皱,细细一想,道:“还真有——荀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