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六十九章 民生(上)

第一百六十九章 民生(上)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该派出去的人,都已经出发了。前往北方的除了李光地派去的人,其他的也都还以为是福建这边的工坊缺人,真正的原因却是不知道。几十支队伍中,有了自己人把关,有目的的招录,也使得李光地放心不少。

    耿精忠先前不是没有考虑就在福建本地招人,但是福建这边的动作已经很大了,就是全省大修路就需要大量的劳力,他就是想招,人数也不会多。何况,现在各地均有工坊开张,百姓们若是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都是不太愿意远离家乡的。北方地区就不同了,除了江南的苏杭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还是贫穷的,尤其的受灾的地方,招起人来更加的容易。

    与前往北方的人不同,去往南边广州的只有寥寥二十人。五位马尾船厂的大师傅,专门负责挑选验别木材的好坏,三位采买管事,专事采买事宜,十一位护送侍卫,以及一位领头的谈判专家。这位领头的不是别人,乃是靖南王府的长史,苗全琛。

    长史也可以算作是官,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以前也被称为别驾。长史最早设于汉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汉朝著名的班超就是将兵长史,除此之外,边地的郡也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经过多少年的演变。现在的长史可不比以前了;现在的长史都是设置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的政令。

    苗全琛是耿继茂年轻的时候就请到的幕僚。其实也不能说是请,事实上,三十年前,全国都处于战乱时代,人命贱如草,有道是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匪过来掠夺,就像梳子一样梳理了一遍把家里财物都掠走。但是梳子齿与齿之间间隔大,仍有漏过的;篦子齿却很细,兵丁过来掠夺,是明打明地,时间充裕,细细地搜刮,掠夺得比匪还要恨,不像匪至少还怕官府过来只好匆忙地掠过就走。

    苗全琛祖籍抚宁,也是位读书人,书香门第。清华世家,但自己却手无缚鸡之力。家境富裕便遭到过路的明军惦记。于是给他家冠上一顶私通鞑子的罪名,全家下狱。他运气好,当时刚好出门在外,没有被立即抓捕起来。逃出来的自家仆人找到他,告知他这一情况,然后便带着他往北逃窜。在被官兵追捕的过程中,遇到了同样年轻的耿继茂,于是从此便留在了耿继茂身边。

    论及各人能力,他的确是很出色的,犹善言辞,这一点李光地都不如他。李光地刚来,便成为了耿精忠最得力的助手,开始他还不服气。不过在慢慢的接触当中,也彻底的被李光地的才学所折服。别看他比李光地大了近三十岁,人生阅历也十分丰富,但是处理起事情来,却还是没有李光地果断快速周全。这也的确是各人天赋,他唯一长过李光地的,也就是一张嘴皮子足够厉害!

    整个的事情,苗全琛已经是熟烂于心,前往广州对付这么个狂妄自大的尚之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一趟广东之行,若是不出另外的变故,那么,大量的造船木材也可以从广州起运,前往福建了。

    手下的人全部都在忙碌,耿精忠自己也不能整天就那么闲着。这两日没事,耿精忠接连巡视了整个猴屿港后方的工坊。现在猴屿港工业区依旧处于大规模的建设**,各种工坊不断的在筹建,而这些工坊有一半都不属于福建商人,而多是江浙一带的商人再此建厂。江浙地区过来的商家,在一年前发现了此地的商机,于是将北方的一些作坊给搬迁到了猴屿港这里。

    对于猴屿港的建设,耿精忠可谓是不遗余力。专门开辟了两个镇子克镇与平潭镇作为福州第一处工业园区,用来发展手工业。在这里建厂,可以享受到不少的优惠,最简单的一条,便是建厂的土地不要钱。当然,那得是你能用多大地方就给你多大地方,虚报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在这里建立工坊,可以受到马尾军的保护,绝对不会有任何人前来sao扰。不管是官面上的还是黑道上的,事实上,靖南王府放出话去,也没有人不开眼的前来捣乱。

    这些江浙商人的工坊大多都是些丝织工坊。江南本就为全国蚕桑与丝织最重要的生产中心,丝织业大量集中于江宁苏州杭州等城市,这些商家在他们本家就专门做北方内陆的生意,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获得海贸之利。朝廷禁海,江浙一带没有谁敢明目张胆的运货出海,可是耿精忠的近海船队却可以往来福建与江南。

    别看近海船队的船只体型都很小,只能装十几吨的货物,可是架不住数量够多。每次前往江南地区,除了转卖福建特产,就是购回北方货物,同时帮助这些商家运送原材料,赚取运费。就这丝织品,青浦之俗,工织布,用棉三斤便可织布一匹,利率超过三倍,而在马尾这里,获利还要高一些。

    若是在江南织好了,再往这边运,那也就不需要这些人到福建来了,耿精忠自己就可以命令近海船队大肆收购,然后运回来转卖掉。之所以请他们到福建来办作坊,就是为了给福建这边增加一些工作机会。毕竟,福建远比不上江南地区富庶。而这些江浙商人也乐于来到这边建立工坊,虽然原材料要从北边运过来,被近海船队赚去一些运费,但是这些成本又被转嫁到了西洋商队头上。他们在这里的售价,可是比在江浙高多了,利润也更加的丰厚。

    就是他们生产的过剩了。鲲鹏舰队也会将库存收走。运往倭国朝鲜马尼拉等等地方销售。完全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他们除了因为这边利润高这一因素以外,还打着另一个主意,就是希望能加入到耿精忠的远洋贸易公司里面来。他们的本钱比之福建世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耿精忠这边一直没有答复,他们便频频接触王府之人,希望能够打通渠道。还有一些人,自己跑到船寮,想要订购几艘海船出海。参与海贸。

    福建这十几家大小船寮,前两年一直在为耿精忠的订单服务,也就是从去年底开始,一批火船造完之后,才开始继续外面的船只订单。福建本地商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待到江浙商人得知消息的时候,船寮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了两三年以后了。

    除了这些江浙人新建的工坊以外,其他的都是本地世家的工坊。这些本地商人兴建的工坊都比较早,算是第一批落户在此的工坊,已经形成了规模。大部分靠的猴屿港最近,少部分在最外围。其实整个克镇与平潭镇也没有多大。就是后方正在建设的厂区到码头也不过几公里的路程而已。不过这第一批的工坊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些属于民生方面的工坊。

    比如成衣坊,皮寮,木工坊,造车工坊,碾坊,酒厂等等,都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已经建成投产,只有少部分还在筹建之中。而一些像是砖瓦窑,石灰窑,水泥窑瓷窑,糖寮等则离码头较远,需要转过一座山头才能看到,属于另一个集群。

    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到了现在已经基本上得到了缓解。往西深入福建腹地,内陆很多的百姓被招来这里做工,加上福州本地百姓,才有了现在好几万人的规模。最远的工人,都靠近江西地区,走了两百多公里的路,才来到这里。不过,中国人也的确是能吃苦耐劳的典范,干很多重体力劳动也毫无怨言,只要能赚到钱养家糊口,再苦再累,也干的滋滋有味。

    这边工人的工作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就是每年的农忙时节。对于这个事情,耿精忠做了严格的规定,每个工人都要报备自家的农忙时间,到了那个时间,便可以回家,然后再过来。当然,若是家里不缺人,也可以不回家。耿精忠才不担心有工人弄虚作假,毕竟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不容易,而且也没人跟银子有仇,这干一天工作,可是六十文的工钱,谁也舍不得!

    福建各地现在兴建的工坊可不在少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通过海贸与福建本省消化以外,还辐射到了邻省江西。江西由于耕地面积较多,是福建全省的三倍,因此人口也比福建多了近一百万。尤其是福建这边这一年多将各府之间的道路修通,大量的货物更加容易的进入江西,同时江西的货物也更方便运到福建,两地的商贸更加的繁荣起来。和福建交界的江西百姓,得知了福建的状况以后,都十分羡慕,有不少贫苦百姓,来到福建这边找事情做,挣口饭吃。

    百姓们能够如此没有顾虑的参与到道路工坊建设中,以及到各个工坊去做工,也还得益于耿精忠和李光地制定下的一系列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耿精忠免除了福建百姓的徭役。确切的说,不是直接免除了徭役,耿精忠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下令免除。要知道,当年李自成造反的口号就有免除徭役这一条。

    官府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就是徭役,它包括了力役和兵役两部分。耿精忠深知这乃是官府强加于人民身上的一大沉重负担,于是便变了一个方法。福建这边此时无战事,军队也都是耿家自己掌控,因此兵役这一块就算是没有。但是力役还是有的,对付这一项痹症不能硬来,耿精忠给官府参加劳役的人都同统一设置了劳役期限,并且只限定在三个月时间之内。

    在干活的时候,也不再是无偿劳作,而是由耿精忠付给工钱。同时若是官府衙役差人欺压百姓,可以报给驻军知晓,因此百姓们也不再担心自己的安全。这样一来,等于是耿精忠变相的免除了徭役。这些百姓们时间一到,便立即可以回家,这边换一批人再接着干,避免了一家之中的劳力长期被占用,导致他们自家农田抛荒,或者导致他们的农田无人精心侍弄,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耿精忠开始如此热心这件事情,也并不是就为了邀买人心。这徭役说白了多是为了修缮水力河工等等,这也是有利于福建的好事,建设好了这些,福建本地粮食增产那是肯定的。(未完待续。。)

    ps:明天有事,更新还要迟一些,今天晚上挑灯夜战,一定保证在12点之前奉上。

    各位兄弟看在小弟写书以来,从未断更的份上,多多支持吧,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