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一品富贵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二十八章 乌鸦嘴(上)

第四百二十八章 乌鸦嘴(上)

    宋九威胁李昉,也不能算是威胁。以他的位置,想将李昉弄下去太容易了,但李昉下去,让赵普上台啊?

    只不过李昉不相信宋九的心态,认为宋九是威胁到他地位,于是连连出手。

    宋九哪里将他放在眼中,事实也证明了宋九的轻视,赵普想重新上位,那么只有弄倒李昉,有没有费力气,没有,甚至赵普都没喘一口气……

    宋九说到了也做到了。

    他是风寒,但在这时代有些小讨厌,如辽景宗就是风寒去世的。不过宋九身体还好,若不是去年重病一场,风寒早就好清了。没多少天后,宋九病情康愈。

    赵匡义便将宋九召入宫中,授于中书门下平章事,太保、侍中兼昭文馆大学士。

    其实上面还有,若是加太师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会更风光,但又有何区别呢?

    宋九立即拒绝。

    “陛下,当今之计,非是东西两府,而是三司,去年军民的赏赐与抚恤因为财政困难,至今没有拨下去。故臣要求前去三司,将王明调入西府。”

    “王明已让朕调到真州去了。”

    “啊。”

    “朕也知道王卿是人才,可是河北残芜,又随时会受到辽国危胁,必须有一文武兼备之臣子前去河北。”

    这个理由宋九不能反驳,他只好说道:“若那样,将张齐贤调回西府吧。”

    “张齐贤履历还浅了,西府恐不能胜任。”

    非是张齐贤资历浅。主要上位速度快,经验上还有些不足。

    而且西府现在不大好。王沔纯不懂,王显不管事,那个张宏看来似乎也不行。

    倒是东府稍好一点,李昉虽不行,可是手下吕蒙正渐渐成长,辛仲甫那可是一流的地方名臣,进入东府后与在地方上两样,但能凑合。

    本来三司人才济济。但是许仲宣不知道因为什么事,下放到江陵任知府,江陵也是一个好地方,不算吃苦。陈从信去世了,王明再下去,现在三司还剩下谁?

    一个张逊,他母亲在他父亲改嫁魏仁浦。驸马魏咸信就是其同母异父弟弟,沾上这层关系,当然发迹很快。然后做了一件事,甗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来朝贡,送了很多犀牙象牙,香药。珍异,然后放在内藏库,朝廷又要给其赏赐。张逊便请赵匡义于京城置榷易卖给商人,一年为朝廷增加五十万缗钱。

    实际也没有,朝廷付出很多了。

    但放在内藏库也就放着。这笔钱也能说是挣来的。现在成了三司度支使,然而对此人才能宋九倒有点怀疑。

    另一个重要的官职户部使李惟清倒是不错。在地方政绩赫赫。

    还有盐铁副使陈象舆,度支副使董俨,这两人宋九不大清楚,估计又是两个打酱油的货色。

    王明无论到西府或下去,三司人才立即就差了。

    赵匡义不知道宋九在对国家重要三个部门人才进行评估,继续洋洋自得地说道:“朕又让陈恕知澶州兼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魏羽为副使。”

    “此二人为良吏也。”宋九郑重地说。

    陈恕是洪州人,未中进士之前,面见当时洪州知州王明,王明与之语,大奇之。王明乃是一流的良吏,能让他大奇,可见其人之能。上任后政绩斐然,去年代替赵昌言知大名府,辽人入侵,立修城防,但府库里物资不多,向大户人家立集器用。大户不服,陈恕立即将其中一个豪户抓起来,要当场斩杀,诸大豪叩头流血,替其求情,于是限定诸大豪时间,又将此人戴上枷锁游街。百姓害怕之下,纷纷完工。看到大名府有备,辽人也没有入侵大名府。

    魏羽就是曹彬灭江南在宣城投降的那个南唐官员,但也是一名良吏。

    王明在河北北部,陈魏二人在河北南部,三个良吏下去,对河北恢复生机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然而……宋九道:“可是这样一来,三司更缺少人才了,臣不知谁人替代王明?”

    “张逊如何?”

    “臣不大清楚,估计才干不及王明。”

    “河北也重要。”

    “河北确实很重要,所以臣请求陛下让臣去三司。”

    赵匡义愠怒了:“你无过贬去三司,让天下百姓如何看朕?”

    最后没办法,宋九便学习李崇矩,以枢密使身份兼同判三司,两边跑吧。

    当然,还不是事儿。

    宋九看到赵匡义越说越生气,只好答应,先做着吧,再看看有什么人才,让他顶替自己。只有管一边,不能管两边。但还是拒绝了侍中之职,以兵部尚书去任两个差职。

    李昉松了一口气。

    宋九尽管没有给他面子,但也说了实际话,你搞我干嘛,你不搞我我也不会搞你,要搞你的人是你的老领导赵普!

    究竟谁厉害,不是宋九,是赵普。

    得将目标弄清楚了,果然这次宋九到了西府,甚至还兼带着三司,李昉自始至终未给宋九添麻烦,事实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想找宋九麻烦也没有了心情……

    宋九在三司动静很小,如他所料,无论是张逊,或是陈象舆、董俨,都不大如宋九的意,倒是新上任的盐铁使张平还不错,可是他在监秦陇木市时曾贪污受贿,被陕西转运使李安知道后,上疏弹劾,张平忧愤之下,也象刘廷让一样,病去了。然后宋九继续meimei找哥泪花流,最终又将陈恕调回三司协助,三司这才稳定下来。

    但宋九所做的还是象以前那样,微调。

    不是很大规模的改革,而是改革一些细节。例如继续减裁一些盈利少的坊场河渡,这是最让人无语的地方。不管什么作坊,那怕盈利再好,只要全部由官府经营,最后因贪污**,慢慢就不盈利了。但宋九不是将这些坊场河渡贴钱变相地给了权贵,仅是拍卖经营权,其实这样做效果还更好一点,第一省去不必要的官员小吏。第二省去不少力役,第三利润反而隐隐增加了部分。

    然后调节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罢免一些苛政。

    有的比较复杂,如春天时广南盐政。

    广州那边有许多大盐场,宋九在岭南又推广了晒盐,广南是通商法经营盐政,后来宋九又于中书。合理地将一些州府盐业重新规划,如江南西路虔州等地,湖南南部诸州的盐业全部交给了广盐,使百姓食盐便利又便宜。

    但广盐产量太大了,产大于销,因此囤积了许多成品盐。下面的官员说能供六十年盐,也就是广盐不生产了,这个盐也够六十年用度。

    因此王明将广盐各盐场一起停下来,让盐户各谋生路。实际盐成本很低的,特别是晒盐与湖盐。一斤往往只有一两文钱,之所以贵。一是运费,二是宋朝朝廷的谋利。

    盐户是多劳多得,在完成任务下,那些浮盐会略略稍高一点价格收购,可在任务内价格却低得可怜。当然,朝廷又赐其牛以及工具等等。

    若是下面官吏不拿不扣,盐户收入还能保持一家温饱,可怎么可能做到?

    盐停下来了,对这些盐户颇有利。

    王明做得不错。

    然而宋九却进了一步,实际不可能满足六十年的,以后人口逐步增涨,能满足三十年就不错了。

    宋九鼓励湖南与广南西部的官员,将盐运到各个蛮部地区,与他们以货易货交易。特别是宋朝与大理交界的地区,朝廷对这里控制很弱,所吃的盐是井盐,这种盐成本才是最贵的,而且开挖危险。运出来的是山货,若是会经营,就能获利。这些盐放在这儿做什么?

    而且盐路打通,也利于这些部族开化,渐渐与朝廷融合,朝廷会对这些地区地形熟悉,以后易于管理。

    但在西府宋九动静不小,想小也不行,辽国随时入侵,就象一道魔影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先是提议由杨业替换,将张齐贤调回来。

    到西府首先对军事得懂。

    事实经过宋九再三提醒,大家皆意识到西府人选困难了,以至后来西府人选让许多人头痛万分。

    然后将王沔弄到东府。本来他在西府与宋九关系还行,可这家伙也想上位,于是加入李昉行列,宋九想了想,你不是想上位吗,张齐贤来了,你到东府去吧。于是对赵匡义说,王沔不懂军旅事务,但文治还行,放在西府是浪费,赵匡义便将他调入东府担任参知政事。弄得王沔莫明其妙,不知宋九是好心还是歹意。

    张宏还不行,王显继续打酱油,不过有了张齐贤相助,宋九终于喘了口气。

    先是将李继捧调回来,朝廷将他调回,后来宋辽开战,为防西北再生变化,又将他调回去,可他有可能看到宋朝吃了亏,一个小小的李继迁就让朝廷头痛了,也产生想法。但他不是李继迁,有小动作,然而能力的不足,胆略的不足,这些小动作不大,让西北密探知道,宋九迅速提议将此人调到南方任职。

    然后于西北扩召禁兵,就是将一些自愿做禁兵的蕃子转化为蕃子禁兵,与史上不同,史上宋朝的蕃兵一直呆在西北,现在因为两战死了许多禁兵,兵力不足,因此征召了一些蕃兵羌兵,若愿意家人还呆在西北,待遇就稍差一点,类似于河北河东的乡兵,若愿意,来京畿附近安置,会种田的去农村,不会种田的往市区里安,尽量让其家属去作坊做事。

    反正宋九是下了狠心,不想禁兵因为贫困而让妻子做军妓了,那怕是蕃子羌人。

    这部兵力不多,至于乡兵编制的更少。

    由他们与朝廷的禁兵,在西北训练,这是为了未来建设一支强大骑兵而努力的。现在还不行,最少五年之后,那时宋朝仅是骑兵就会达到五万之众。

    一个骑兵让宋朝坑了。

    并且因为辽国大意,宋九与杨业李继隆得功,缴获来大量战马,也为这次军制改革打下基础。

    西北禁兵在训练成准骑兵,蕃兵本身就是蕃骑兵,速度快,战斗力强,也有效地震慑西北各族,让西北继续融合下去。

    宋九极其看重西北,西北可不能出事了,一出事,宋朝望着燕云叹气吧。

    然后到了河北。

    河东有潘美,没有动,动的是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