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大道

第一百八十七章 大道

    大明崇祯年间是肯定没城管,不过眼前这些衙役模样的人,战斗力可是比后世城管只强不弱。.vod.

    每人都是手中拿着铁链,不停挥舞着,还有单刀,铁尺,反正公门中人惯常用的装具,每人手中都是有那么一柄。

    被追的,多是短打打扮的汉子,褐衣单裤,脚上穿着草鞋或是布鞋,衣襟敞开,身上似乎是被火燎过,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泡,脸上也是不少。

    此时他们一个个脸上神色惊惶,在人群中拼命闪躲逃避着。

    不过这集镇上人群甚是稠密,这些人能闪到哪去?没一会儿功夫,就是被衙役们分头堵住,几十个衙役往这群汉子头上拼命招呼,把其中不少人打的一头一脸的鲜血,然后砸趴在地上,再踏上一只脚踩住,众衙役这才松了口气的样子。

    “这他娘的也太过份了些!”

    张守仁停下筷子,感觉十分不悦。

    其实这年头衙役执法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打人是家常便饭,一个快班头目下乡来,沿途敲锣打鼓,百姓也要跪接,没有完粮纳税的,打一通小板是常事,挨打过后还要谢恩,不然的话,惹恼了班头爷爷,直接抓进州县里头的牢房,那可就是真暗无天日了。

    现在的牢房,没供水,没饭食,就一个便桶丢在里头,瘟疫,各种疫病,加上缺水少食,饭人之间彼此争斗厮打,牢房禁子虐待侮辱,被关进牢房的,一百多斤进去,骨瘦如柴出来,甚至死在牢中的,也是大有人在。

    不过这样当街打人,不由分说把人打成这样,确实也是过份了些。

    “这位大爷,遇事少出头!”

    酒楼里的伙计当然也是拥过来看热闹,刚刚招呼张守仁的大伙计听着他的话,便是立刻发声警告。

    眼神中,也是有不解之色。

    商人行走千里,这大明天下到处都是虎狼成群,衙役只是官员的爪牙,官员之外,还有太监和其羽翼,还有武将,各地的藩王和藩王的部下们,到处都是在撕扯人rou,商人求财,最怕生事,怎么这个行脚商人,却象一个刚离开家门的楞头青?

    听着这样警告,张守仁心念一动,问道:“那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唉,就是征铁课来着,说白了,就是抢钱。”

    叫人家少管闲事,莫要多嘴,这个伙计倒是一点儿不忌讳,当下便是把事情原委,娓娓道来。

    原来这方下镇就是莱芜派出征铁课的所在,凡是在这四周几个矿山中开铁矿的,便是一律要征收铁课,国初铁课征收,是三十税一,现在莱芜这里当然不讲规矩,随意征收。

    现在铁价腾高,这些衙役身后的官员和大士绅们的胃口也就越来越高,看这架势,是恨不得把人家辛苦烧出来的生铁全部都拿到自己手中,才能畅快。

    现在的税率,不说三十税一,就是十五也不止,直接就是七比一,五比一。

    就是说,人家的铁石,这些人要凭白拿走最多五分之一的额度。

    这样征法,开铁矿的自是不能应承,于是这些虎狼一般的衙役,就是每天这般做法,铁矿顶的住,就少交铁,顶不住,就只能把辛苦开挖出来的生铁,交给这些衙役和他们身后的官员士绅们了。

    “这真是岂有此理!”

    林文远闻言是大怒,因为不得张守仁指示,也是不敢发作,只低声骂道:“胡作非为,其形似人,实则虎狼。”

    身为普通军户和小货郎时,林文远当然也遭遇过欺凌之事,当时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和这些强权之士,是没有办法争执的。

    此时此刻,再看到这些恶吏欺凌良善,自然也是有点忍不住的感觉。

    “来人!”

    就在张守仁打算出头的时候,二楼上也是下来一伙客人。

    为首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眉目舒郎,几缕长须自腮边垂下,飘飘然落在胸前,真是好一副美髯,此人肤色白皙,手指上留着极长的指甲,身上着的是士大夫才爱穿的道袍,一根布带,脚下却是皂靴。

    这般不伦不类的打扮,显然是身份不俗,模样气质,更是与普通百姓截然不同。

    只是脸上颇有郁郁之色,眉头紧锁,似乎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一时排解不开的样子。

    在这个中年人身后,则是几个年轻书生样的紧随其后,然后是长随管家模样的,再下来又是几个书僮模样的,说来也怪,挑子上没有什么别的行李,一摞一摞的,全是摆放的书籍。

    “拿我的帖子,寻着本镇的官员,然后叫他们放人,青天白天,如此胡作非为,实在不成体统。”

    一下酒楼,这个中年男子便是皱眉出声,语气中,拥有十分强大的自信。

    “是,老爷!”

    有一个管事模样的家仆答应下来,然后在行李中翻出一张拜贴,拿着贴子就是匆忙赶了出去。

    “有人出头,我等可以安然吃酒了。”

    张守仁微微一笑,在刚刚看到贴子题头的时候,似乎是一个“黄”字模样。

    姓黄的官员,以他不那么深厚的历史知识,一时半会的,还真是想不出来是谁。明末时,他最熟知的当然是李自成张献忠,崇祯和他身边几个大臣,太监,也算熟悉,黄台吉和后金的王公们,也还较为清楚。

    除了这个,几次大的天灾,明末基本的战争结果和走向,都还了解。

    在此之外,普通的官员,甚至是大量不够资格上明史资格的官员,那可就真是两眼一抹黑,实在不了解了。

    眼前这姓黄的,肯定是一个身份不低的官员,但如果不曾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出来,恐怕张守仁这个高级历史小白还真的不知道他是谁。

    “我们在此暂时歇息一下,等事情了了,咱们再上路。”

    这个黄姓官员看来还颇为正直,看着衙役们用锁链把这些铁矿上的人锁走,虽然没有直接出头,但也是决定就在这里等候结果,看来不把人放了,他是不会善罢干休的。

    “来,拿陈卧子的书来,闲坐无趣,我们来看看此书如何!”

    这姓黄的大约是个书呆子,就这么一点功夫,还要叫人拿书来看。

    但这人一个人呆也算了,身边五六个青年书生,居然都是点头赞同,齐道:“此书一出,我等就渴慕一阅了,陈卧子既然送了一套给石斋先生,我等也是有眼福了。”

    “君子之学,贵于时务;时之所急,务之恐后……”

    姓黄的读着书的扉页,皱眉道:“这说的什么话,开篇就不成体统。”

    “本书既然叫做,原本就是以讲时务为核,石斋先生又何以为怪呢?”

    有个青年书生赔笑,也是提出质疑。

    这些人,大约全是浙人,一嘴的浙江口音,虽然说的是官话,不过也是真的难懂的很。

    张守仁对此事极有兴趣,一直凝神细听,这才听懂了七七八八,林文远也是一直在听,除他两人之外,别的人都已经是转过头去说笑了。

    街面上的衙役正押着人走,大约是这姓黄的拜帖还没有起效果,姓黄的也不理会,只起身慨然道:“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

    一句话出,众人脸上都露出沉思之色。

    “我懂了。”须臾过后,一个青年士子朗声道:“石斋先生的意思,凡事需辩忠佞,行直道,大道之外,方技只是末流,非指本心那般要紧,陈卧子的这皇明经世文编,全是政、军、财制、赋税、农田、水利、学校等时务之事,以本朝律条为依凭,只讲经济时世,却不指本心,不行大道,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这一番话说完,姓黄的中年人脸上露出些许赞赏之色,另外几个士子也是醒悟过来,均道:“石斋先生以与皇上奏对时语开悟我等,实在是当头棒喝,吾等尽服矣。”

    到这时,张守仁历史知道虽不强,但眼前这个人也确实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一下子便是想了起来。

    黄道周,字石斋,崇祯年间就是东林名臣,以犯颜敢谏闻名,屡次奏对,屡次不称旨,屡次被崇祯革退。

    每革退一次,就是声名暴涨一次,这一次被革斥,似乎已经是第二次,再过一两年,还要被崇祯暴捶一次,结果声名就更大了。

    此人现在已经是从四品少詹事,京官四品比外官的巡抚其实不差,而少詹事又是清要官,黄道周还是翰林日讲官,就是每天给皇帝上课读书讲经义的那种,属于皇帝的亲从官,更显身份地位非同要紧。

    这人如果是个会做官的,在崇祯年间入阁也不是难事,不过屡次被革退,一直到郑芝龙拥立隆武皇帝,把黄道周拉过来当大旗,那时候此人才大拜,成为内阁大学士,隆武朝的宰相。

    张守仁知道他,也是因为郑成功的传记中,郑家拥立的隆武朝与此人有莫大的关系,而此人一生在政务军事上似乎一无所长,就是在学问和声名上,是明朝文官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37/3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