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在线阅读 - 曹cao世家(下)

曹cao世家(下)

    十、五十度灰

    曹丕在33岁这一年终于晋级为霸道总裁。

    9岁,他从宛城惊变中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

    17岁,攻入邺城,抢走了北中国第一美女袁绍的儿媳甄氏。

    在曹家历史性的瞬间,第一顺位继承人不想着稳定军心,不关心户籍账册也就罢了,竟然带头抢女人。一生喜欢抢女人的曹cao也没立场说什么,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我打这一仗,就是为了这小子”。曹cao让曹丕将甄氏明媒正娶以减轻不利影响,很可能曹cao的目光就是在曹丕结婚前后更多地落在了当时年仅十岁的天才儿童曹冲的身上。

    曹丕19岁时,曹冲在赤壁战场上染病身亡,但曹丕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14岁的曹植又以一时无两的才华得到了父亲的青睐。

    自古,凡是君父废长立幼,长子的下场都注定凄凉。巨大的压力使风流才子曹丕变成了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机男。《三国志》中毫不客气地将曹丕的最终胜出归功于他的“矫情自饰”,通俗的说法就是装。

    33岁,暗中使劲逼汉帝让位。明面上,面对禅让诏书,曹丕却还要装得痛不欲生,他说自己是天底下最缺德的人,怎么敢考虑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誓言不敢听!这样的承诺不敢信!再说让他当皇帝他就投东海自尽!

    篡位之后,曹丕又得意洋洋的说,我现在明白唐尧、虞舜是什么心情咯。

    咱们中国人平时收个礼都要推来让去何况是当皇帝,但曹丕表现出如此令人作呕的虚伪当真是令人发指。读史至此总有一种想要啐他的冲动。

    从影帝转型为皇帝后,曹丕很有兴致却再也没有了写诗的灵感,只能以纵情打猎的方式发泄积压了十几年的压力。皇帝只要沉溺于某种爱好,总会有大臣站出来提意见,皇帝即便不听也要顾及影响,很少为此发火。曹丕早就装腻了谦谦君子,即位后不愿再克制自己的小暴脾气,刚开国就开了因言治罪的“好头儿”。

    34岁,由于母亲卞太后的压力以及曹植七步成诗得到的舆论同情,曹丕留了曹植一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赦,曹植的福利待遇从曹cao时代的一万户降为八百户并且在一年之内数次改封,曹植的心腹班底也被杀了个干干净净。

    称帝的曹丕将新欢郭女王立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嫔,皇后的位置却空着。其原配甄夫人当然要有所怨言。在郭女王的挑唆之下,曹丕下令将甄夫人赐死,并且以糠塞口,以发覆面。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汉末三国的绝世红颜,唯有甄宓死于始乱终弃。

    颠沛流离中的曹植在第二年得知嫂子惨死的噩耗,几近癫狂。他不顾人为刀俎我为鱼rou的处境竟然冲着曹丕的使者大光其火,他一生的最高杰作——《感鄄赋》也在此时诞生。其中流传最广并引发海量绯闻的句子有: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闭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对兄弟、妻子都极尽刻薄,刚刚被孙权送回,在襄樊战争中投降过关羽的老将军于禁自然是在劫难逃。曹丕表面上对于禁亲亲热热,好言抚慰,让他第二天就去拜祭曹cao墓,暗地里却派人快马加鞭赶到曹cao墓前制作了羞辱于禁的壁画。白发苍苍的于禁乍逢大喜大悲,愤懑难当,羞愧而死。士可杀,不可辱,曹魏五子良将中资格最老的于禁不幸地沦为了汉末三国晚景最为凄凉的名将。许多年以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非常不爽地评论说,曹丕对于禁,废之可也,杀之可也,画壁画**他,没有一个君王的样子。

    这一年,曹丕将年长的弟弟们全部封为王爵(唯独曹植比其他兄弟晚了一个月)。曹魏诸王虽然有封地但没有任何行政、军事权力,藩王的属官专门配给在官场上混不下去的倒霉蛋儿,护卫只有最多不超过200人规模的老弱残兵,并派专人监视。以上待遇,除了监视人员的数量外,在曹植那里都要减半……

    36岁,曹丕接见了前来谢恩的任城王曹彰。曹彰在洛阳暴病身亡。

    37岁,下令所有诸侯王都为县王。西汉开国时诸侯王的封国往往下辖几个郡,吸取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东汉开国时的诸侯王通常只封一个郡。曹魏的诸侯王只有面子没有里子,现在全部沦为县级待遇,连面子都没了。

    曹丕下令除非是谋反大罪,其余罪名都不允许检举、告状。诬告者将受到反坐。或许曹丕是对太多的是是非非感到不厌其烦才立下了这样的法律,但25年后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正是以此为借口杀死了最后一个在才智上能够与其匹敌的智囊桓范。

    39岁,曹丕将曹洪下狱抄家,并处死了鲍勋。

    曹洪是曹cao的族弟。在曹cao早年被董卓军追杀的危急时刻,曹洪将战马让给曹cao,自己步行护卫。为感念曹洪的救命之恩,曹cao每次分战利品时都对曹洪格外优待,使其成为曹魏诸将中最富有的一位。曹丕做太子时为了收买人心花销很大,找曹洪借钱未果,一直心怀怨恨。终于抓到了曹洪的门客犯法的机会,曹丕小题大做,将曹洪下狱论死。卞太后找到郭女王说要是曹洪被杀,我就让皇帝废了你这个皇后。在郭女王苦苦哀求之下,曹丕没有处死曹洪但还是没收其全部财产。堂堂天子,为了点儿钱的事儿这么作践亲贵功臣,这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但与曹魏最大的冤案——鲍勋案相比,曹洪的遭遇简直是皇恩浩荡了。

    鲍勋是曹cao起兵时重要的贵人鲍信的儿子,在曹丕作太子时就是他的属官,由于曹丕非常不喜欢他,鲍勋被外放到魏郡作都尉。谁曾想郭女王的弟弟犯了盗窃国家财产的死罪正好落在了鲍勋的手上。曹丕不惜纡尊降贵,亲自写信求情,但鲍勋半点儿面子都不给。

    曹丕登基后,太子府出身的旧臣只有鲍勋没有得到提拔。后来在陈群、司马懿两位重臣的联合推荐之下,曹丕将鲍勋升为御史中丞。曹丕本想让鲍勋去挑大臣们的刺儿,没想到鲍勋却抓住他打猎的嗜好不放,三天两头提意见。由于鲍勋的特殊身份加上他人望甚高,曹丕一忍再忍。

    这一年,有人状告鲍勋一个莫名其妙、微不足道的,按照法律只需缴纳罚金即可的罪名。曹丕两年前刚下令说除了谋反其他罪名不许上告,现在为了报复鲍勋什么也不顾了。抓住这点儿破事儿非要判鲍勋死刑。

    廷尉高柔实在看不下去,坚决拒绝非法加刑。曹丕将高柔召到尚书台,另派人到狱中将鲍勋拷打致死。一个皇帝为了非法杀人竟然和廷尉玩起了调虎离山,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个皇帝如此下作。

    鲍勋死后仅仅二十天,曹丕病亡。去世前一天才立甄夫人所生的长子曹睿为太子,遗命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位重臣辅政。

    十一、皇家刺青

    与其说曹丕刻薄寡恩,不如说他是恩怨过于分明。凡是惹他不快的,他一个也不放过,但凡是能顺着他的人,曹丕都是“朕永远对你不抛弃、不放弃。”

    对降将孟达:

    孟达当初在关羽走麦城时见死不救。在蜀国处境堪忧的他率领部属投降了刚刚当上魏王的曹丕。当时有很多人说孟达人品可疑,但曹丕认为这是他上台以来第一次有敌方高级将领来投降,必须拿孟达做个榜样。于是以孟达为向导,以夏侯尚为主帅,从刘备军手中收复了上庸等三郡。曹丕非常大方地将这片地区都交给孟达管理。终曹丕时代,孟达都是高高兴兴地在这个三国交界处当看门狗。

    对汉帝刘协:

    曹丕代汉称帝后,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让刘协在封地内依然沿用汉代历法,上书言事不必称臣,封邑一万户。刘协在退位后颐养天年十四载,在历代亡国之君中算得上待遇最好的一个。

    对毒士贾诩:

    贾诩的名声与他的才干成反比,贾诩一思考,孙权就发笑。因为贾诩这个人没有立场,谁得到他就像是得到一把寒光闪闪的刀。而且他一生算无遗策,智商高到令人胆寒。曹丕明明知道三公应该找德高望重的人来充门面,也很清楚贾诩恐怖的谋划能力,依然决定让贾诩出任太尉以报答当初的定策之功。

    对发小儿曹休、曹真、夏侯尚:

    曹丕将兵权倾囊相授。尤其是对夏侯尚,曹丕先是给予他不需遵守规章制度便宜行事的特权,在夏侯尚为了个小妾寻死觅活之后,曹丕不惜一切挽救他的生命,展现出他难得一见的纯真的友情。

    对太子四友陈群、司马懿、吴质、朱铄:

    曹丕将人事大权授予陈群,一点儿修改意见都没提就批准了陈群起草的九品中正制。

    每次出征都委任司马懿全权留守,说朕在东边你就管西边。朕在西边你就管东边。

    将禁卫军交给朱烁。

    就连为人嚣张跋扈到处树敌,名声糟透了的吴质,也被曹丕加意保护,委派了统帅河北军队的重任。

    恩怨分明的性格总是不讨喜的,人们固然喜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佳话,但更尊崇的是宽容大度的胸怀。恩怨分明的人掌权难免对权力的滥用,这使人很没有安全感。因此在传统的以道德考量为主要标准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中,总是将恩怨分明的性格特点以睚眦必报的名义列为污点。一个伟大的人物应该专注于伟大的事业,若是将太多的精力放到恩恩怨怨上,就只能做一个凡人。曹丕与曹cao的差距,正是凡人与伟人的差距。

    十二、让子弹飞

    但对个人的好恶,影响终究有限。对集团的态度才是关键。曹丕将皇族、外戚、宦官全部推入深渊。对曹魏政权的两大支柱汝颍世家和谯沛武人的报答则令人哭笑不得。

    夏侯惇、曹仁等开国元勋死后倍享哀荣,其后代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谯沛武人可以坐享荣华不必再以性命博军功,开始从庶族向士族过渡。曹丕称帝的第一年就免除了颍川郡一年的税收。又委派陈群、司马懿以高级军职。使士族冲破了曹cao时代不可染指兵权的桎梏。

    曹cao一生致力于打压士族这一特权阶层,但他无法控制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战友们的觉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伟大理想。与唯才是举的平等相比,他们更想做人上人,尤其是让子孙们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当人上人。比起打压特权阶层,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成为特权阶层!

    在曹cao时代,谁也不敢说什么。借助扶曹丕上位的机会他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各取所需了。曹cao虽然强行顶住了历史的车轮于一时,但他的理想终究成了泡沫,破碎之后就成了曹丕的难题,没有雄才大略也没有足够威望的曹丕继承了父亲的权势却走向了相反的道路——从打压、利用转变为赎买、妥协。

    十三、魁拔

    伟人是不世出的,诚然曹丕作皇帝不如作文人的水平高,他还是拼尽全力去作一个名为开创,实为守成的君主。

    政治上,曹丕虽然批准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保障了世家子弟可以世代为官的特权,但这个制度可以方便地从汉朝廷的遗老遗少中甄选适合为曹魏出力的干部。而且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只在郡级以下设立中正来考评人才。在运转伊始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制度。司马懿夺权之后在州一级设立大中正,才使士族势力急剧膨胀。而且汉武帝时代开始沿袭的察举制依然依然并行,寒门子弟依然有出头的机会。曹丕特别规定选拔人才不限年龄,原则上每十万人中推荐一人为孝廉,如果有特别优秀的也可以不受人数限制。

    东汉限制皇族,以外戚宦官势力对抗士族。曹丕把皇族、外戚、宦官一起废了武功,他的皇权是建立在几个远亲(其实更像是朋友)与士族之间的平衡上。但曹丕还是以高超的走钢丝技艺,实现了他说一不二得近乎耍赖的的统治。但显然这种小团体与大团体之间的平衡是极不稳定的,一旦后继之君年龄幼小或者皇帝的朋友身亡又补充不进来合适的人选,庞大的士族群体就会……

    经济上,曹丕继续发展屯田,降低税率。为了恢复人口,曹丕下令禁止私斗、广议轻刑,稳定了社会秩序。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得到恢复,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了绵延不绝的驼铃声。经过他七年的治理,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了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

    军事上,从刘备手中夺回上庸等三郡。三征孙权虽然没有攻下一寸土地但也迫使孙权称臣纳贡。

    若从战略的眼光看,孙刘两家在夷陵大战时,曹丕误判形势,接受了孙权的诈降。没有采纳神算子刘晔的建议,与盛怒之中的刘备联手瓜分东吴,错过了曹魏一统天下最好的时机。但当时放眼整个三国文武恐怕也只有刘晔一人有如此卓越的战略眼光,曹丕选择坐观成败也不能过分苛责。

    文化上,曹丕尊孔,亲临曲阜重建孔庙。又重建太学,在各地复兴儒术。并下令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皇览》。这部书对后世的《四部要略》、《艺文类聚》、《永乐大典》等类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cao时代对孔子不屑一顾,甚至处死了孔子的嫡系后代孔融。曹cao所尊崇的意识形态是法家学说。法家的核心在于集权强国,但人民幸福指数会降低。道家正相反,而儒家的中庸之道则取二者之平衡,集中力量干大事之后要与民休息,休息完了继续干大事。秦朝的历史明明白白地揭示了法家学说只有强人才能运用的铁律,曹丕不是强人,尊孔兴儒是他最好的选择。

    民生上,曹丕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去创立社会保障制度。但他很重视对阵亡将士的家属,孤儿、寡妇、重病患者、残疾人以及极端贫困的子民给予抚恤和慰问。以刻薄寡恩闻名于世的曹丕竟然如此关注民生问题,怎不令人目瞪口呆呢?

    最后说曹丕干过的一件不小的小事。自从三百年前儒教教主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这一极富想象力的学说,只要出现不可抗力的天灾,三公就要受到百官抨击,最后至少得有一位站出来为天灾负责。曹丕觉得这纯属扯淡,他说朕是天子,就算要负责也是朕来负责,今后出现天灾不许再弹劾三公。

    伟人固然伟大,凡人也有凡人的好处。

    十四、一步之遥

    由于在《三国演义》中总被抢戏导致存在感较低,魏明帝曹睿在非历史爱好者眼中颇为陌生,在历史发烧友当中则引发极大争议。

    首先是他的身世,如果按照《三国志》记载的年龄,甄夫人在嫁给曹丕时就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身孕,那么曹睿就不是曹cao的孙子,而是袁绍的孙子!《三国志》并不是没有疏漏,比如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出仕曹cao的年龄就记错了整整十岁。但是像曹睿这样的帝王级人物,尤其是其母亲曾经是袁绍儿媳的敏感身份,陈寿竟然会把年龄搞错着实令人纳闷。因此虽然主流上认定这是笔误但还是引发了经久不衰的猜想,开启了三国迷最大的脑洞。本文的主旨并非谈论秘史因此还是要把重点放在更重要的争议上——如何评价曹睿?

    用神算子刘晔的话说,曹睿是秦皇汉武这样的人物,才略略有不及罢了。

    作为曹cao的长孙,他自幼被曹cao带在军营中长大,耳濡目染着当世一流谋士的智慧火花。曹丕驾崩、曹睿继位不出百日,孙权就不管兵不伐丧的军事道德,秉承其两面三刀、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一贯作风率领大军围困江夏。更欺负人的是,江东的强项是水战,这次居然敢上岸围城。

    魏国的大臣们都在考虑派谁出兵救援。身患口吃的青年皇帝却一字一顿地说:“不……不……不出兵。”见文武百官们目瞪口呆,曹睿极不情愿地给他们上课:东吴敢……敢……敢上岸是想趁……趁……我军不……不备。朕……朕早有准……准备,派荀……荀禹前往劳……劳军。如……如今已经相……相持不下,再加上他……他……他是攻,我……我是守,孙权……打……打……打不了多久的。

    虽然口吃得有些滑稽,但曹睿的才干使他迅速挣脱了四位辅政大臣的监护,大权独揽,政由己出。他派刺客将倒向蜀汉的鲜卑首领轲比能刺杀,使鲜卑陷入分裂。对曹休、曹真、司马懿这样的重量级将帅,曹睿如臂使指,调度有方。孙权、诸葛瑾这样的军事软柿子自不必说,魏国能顶住诸葛亮、陆逊的进攻确实有曹睿的功绩。

    曹睿距离秦皇汉武原本只有一步之遥,但却因为自身的一点小毛病加上命运无情地捉弄,反倒成了与亡国之君只有一步之遥的悲剧人物。史书上关于曹睿的记载多半是他派谁谁谁打了某某战役,其中又尤以司马懿和曹真、曹休为多。本人将这些内容抽离到《司马家族》和《曹cao世家外传》中。本期专讲曹cao世家的主要人物。

    17岁,生母甄夫人被赐死。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猪油蒙了心的父皇对他那是相当的冷漠。曹丕当初就因为是长子才能在与曹植的争夺中胜出,轮到自己当皇帝却一门心思废长立幼。而且把17岁的曹睿交给杀母仇人郭女王抚养。曹丕17岁的时候都抢了曹睿他娘了,还抚养个屁!曹丕安的这是什么心啊!真是有黑心爹没有黑心娘啊。曹睿以大忍之心认贼做母,对郭女王极尽孝顺之能事。郭女王没有子嗣,哪受得了这个?防备渐渐松懈,竟然真的把曹睿当做自己的儿子对待。

    18岁,曹睿受封为平原王。这也算不得什么优待,因为这一年曹丕把其他儿子也都封了王,后来出生的皇子干脆一出生就封王。对于身为长子的曹睿来说,不被立为太子就等于是在欺负他啊。

    22岁,在曹丕驾崩前一天被立为太子。这倒不是因为曹丕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曹丕已经别无选择。

    曹丕一共十个儿子,六个已经夭折,还有两个身体羸弱不堪,那么除了曹睿只剩下一个河东王曹霖。曹霖年纪虽然不大但已经表现出了极不健全的人格,生平最大的爱好对身边的女性做一些惨无人道的实验。就是这么个虐待狂,曹丕也动过心思想立他为太子,可没有一个大臣敢拥立这么个极品,只好作罢。曹睿的九个竞争对手就这么全部出局了!

    曹睿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追封为文昭皇后。专门修建陵寝,目的是不想让母亲与那黑心的父皇合葬。同时给甄氏外戚大加赏赐。

    23岁,亲自下田务农劝课农桑。立毛氏为皇后,开始提拔毛氏外戚。安排小舅子毛曾与帝国当世第一名士夏侯玄同坐以提高其身价。曹睿扶植外戚势力入局以将权力格局重新洗牌的意图已经不言而喻。夏侯玄不肯合作,面露不悦,被免职。之后曹睿以“浮华”的罪名将以夏侯玄为精神领袖的一批青年官员免职。因为这些人都不怎么听话还喜欢说三道四。

    24岁,对吴作战的主帅曹休身亡,其职务由司马懿接替。曹睿改善宗室王公待遇。看到一丝曙光的皇叔曹植上《求自试表》。

    曹植当初因为浪漫任性与皇位擦肩而过,十几年的劳碌奔波、心惊胆战使这位放荡不羁的文学家成熟了,也现实了。眼看这位侄子比兄长宽厚得多,再加上这一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曹植自我推荐,表示愿意为国效力。曹睿高度评价了皇叔勇于任事的精神,然后置之不理。

    25岁,由于皇子接连夭折,曹睿开始担心起继承人的问题。规定以后如果有诸侯王公的子弟过继给皇帝继位的,一律不得封生父生母为帝、后。违反者,杀无赦。

    曹魏开始关心起司法,每当判决重大案件,常常亲自坐镇。

    曹氏宗庙建成,青少年时代寄人篱下,没有条件培养点业余爱好的曹睿对大兴土木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26岁,由于对外戚的不吝赏赐、土木工程的建设、诸葛亮的北伐,曹丕时代积攒的财富已经急剧消耗,曹睿下令除了死罪其他罪行都可以花钱赎罪。屯田向农民征收的粮食比例也开始提高。司法的公平性遭到践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帝国各个角落出现了多次叛乱和农民起义。秦皇汉武,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27岁,对蜀作战的主帅曹真身亡,司马懿有东线调往西线。曹睿再次想起了他的叔叔们,让他们进京朝见。已经在家靠佛教自我安慰了三年的曹植再次燃起了希望,上《陈审举表》。文中引用了周文王靠兄弟成事,周成王以皇叔辅政的例子。又指出现在选用的将帅不良。曹休曹真都已经不在了,这时候说将帅不良,除了司马懿还能说谁?

    曹植还在最后颇为酸楚地说,陛下要是觉得我说的没有道理,也请不要把这份上疏扔掉,恳请您把它收藏在档案里,等我死之后,或许会发生某些事情,到时您再看看我写的内容,也许会有所感悟。

    曹睿还是夸奖了叔叔几句,然后继续置之不理。曹植彻底绝望,他知道自己在历史上的身份将永远局限于文人了,再也不可能像父兄一样建功立业了。曹植忧郁成疾,于次年病逝,年仅四十岁。

    曹丕的地位掩盖了他的才华,曹植的才华则掩盖了他的才干。但如果不是他的文学成就太高,曹植恐怕就成了前半生爱自由工作不努力,后半生被软禁努力找工作的反面典型了吧。

    曹植的最高杰作《感鄄赋》在曹睿看来颇为不雅(当时“鄄”“甄”二字可以通用),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将《感鄄赋》改名为《洛神赋》,反倒引发了更多的桃色猜想。由于洛神又称为宓妃,后人开始称甄氏为甄洛、甄宓。

    曹睿虽然难免对这位才高八斗又浪漫多情的叔叔有所猜忌,但却比谁都重视他的才华。曹植最后的谏言,曹睿并没有当做耳旁风。

    28岁,将宗室诸王由县王提升为郡王。下令修造两座大型宫殿。

    29岁,改善民生。鳏寡孤独者免交一年租税。提高宗室女子待遇。

    30岁,为前朝末代皇帝刘协举办葬礼。这一年,与刘协同一年出生的诸葛亮也病逝于五丈原。曹睿感到魏国的天是明朗的天,魏国的人民好喜欢。

    31岁,将司马懿由大将军转任太尉。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想要趁势攻蜀,曹睿没有批准,这里面恐怕也有防范司马懿的意思。碍于司马懿功勋卓著又实在抓不住什么罪名,只好先给他增加封邑,慢慢削弱他的权势。司马懿当时已经56岁了,在曹睿看来,时间还很充裕。

    这一年,曹睿的继母郭女王突然死亡。《魏略》记载,郭太后是被曹睿逼死的,并且以糠塞口,以发覆面。《三国志》没有关于郭太后死因的记载,但也半点儿没提过曹睿对此有啥哀痛的表现,只说是照章程葬了完事儿。而且曹睿在这一年不顾众臣反对,也无所谓大兴土木使老百姓耽误农时,以前所未有的决绝非要同时修建洛阳宫、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怎么看都像是在庆祝。甚至于曹睿在这一年对没有亲生儿子的事也想开了,抱养了两名养子养在宫中。

    32岁,下令除了谋反和亲手杀人的,其余罪名一律开恩尽可能不判死刑。这一年,司空陈群去世,曹丕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只有司马懿硕果仅存。

    33岁,生怕自己死后得不到好听的庙号。曹睿给自己定庙号为烈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生前就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可怜的曹睿,他是多么没有安全感。

    34岁,赐死毛皇后。立郭贵嫔为皇后。由于生母的不幸遭遇,曹睿对妻子一向颇为疼爱,不至于因为老婆吃醋时说了句风凉话就学他老爹。毛皇后被杀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她的娘家人太不争气了,尤其是那位小舅子毛曾,不断地给曹睿丢人现眼,受到大臣们耻笑。曹睿本想引入外戚势力搅局,使曹魏帝国的政治势力多元化,这个该死的小舅子却给别人提供了阻止外戚参政的最佳口实,啪啪地抽了曹睿的脸。

    35岁,令太尉司马懿远征反叛的辽东太守、东北亚霸主公孙渊。这样做一来可以削弱司马懿的实力,二来出这么远的差,也有想让这个60岁老头子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意思。就算司马懿得胜还朝,也可以趁他回师的机会顺势把他扣在京城,再不放他回西线战区的老巢。

    然而曹睿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年就是他生命的尽头。他突然病重,太医束手无策。曹睿早在25岁就从民间请来了据说很灵验的女巫,一直养在宫里,结果女巫的圣水喝下去丝毫不见好转。处死女巫之后,曹睿开始安排后事。

    养子曹芳年仅七岁,曹睿按照曹植最后的提醒,安排皇叔曹宇、夏侯家族最得曹睿欣赏的夏侯献、曹真之子曹爽、曹休之子曹肇、曹cao养子秦朗(他的母亲就是关羽一生的挚爱,被曹cao横刀夺爱的那位赫赫有名的秦宜禄妻)五位宗室、准宗室辅政。当时司马懿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曹睿专门下诏书说让他不必入京直接回长安驻守以防生变。

    若是曹睿做完这个安排就驾崩或者奇迹般的康复了,虽然曹魏也不见得就能长治久安但司马家是多半儿没戏了。可曹睿偏偏是病得神志不清了。曹丕时代规定机要秘书的工作不能交给宦官,但事实证明宦官也有宦官的好处——他们不会考虑子孙后代,对皇帝的忠诚度高!此时曹睿的机要秘书刘放、孙资是曹cao时代留下的老秘书,一心只想为子孙谋个前程。这两位与司马懿交情深厚又与夏侯献、曹肇有怨,竟然铤而走险,趁曹睿神志不清,连哄带骗,按着曹睿的手写下了新的遗诏。由于当时曹爽就在皇帝榻前,刘放、孙资把辅政大臣改为了曹爽、司马懿两人,并下了一道与之前相反的命令,宣司马懿火速进京。

    曹睿这个小秦始皇,没能像嬴政那样统一中国,遗诏被篡改的悲剧倒是如出一辙。但曹家有大把的成年宗室,曹睿出于私心非要册立年仅七岁且出身不详的曹芳。(只有《魏氏春秋》记载他是任城王曹彰的孙子,可信度不高)。

    再看看那位未来的皇太后。郭氏出身于西平郡大族,因为西平叛乱家族被牵连才被带入宫中成为曹睿的侍妾。对魏国、对养子曹芳都谈不上什么感情,被立为皇后刚刚一年,她的娘家人根本没有发言权。曹丕时代规定后宫不得干政,因而这位郭太后只能仰人鼻息,谁给她娘家的好处多她就支持谁。

    曹睿致力于修正曹丕的路线,放宽了对宗室的苛政,也试图引入外戚搅局。他对父亲留下的政策中最认同就是压制宦官,万万没想到最后竟然就在这个看起来无比正确的政策上吃了巨亏。

    也许正是曹睿的教训使后世王朝再也不敢让大臣去干宦官的工作了吧。曹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写到曹睿时常有人不加辨别人云亦云地将曹睿的不是集中于“大兴土木”,就好像曹睿修的不是几座宫殿而是阿房宫 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

    十五、极恶非道

    曹睿驾崩后,曹魏帝国又沿袭了三个皇帝,曹芳、曹髦、曹奂,由于他们在位时都是青少年,故而合成为三少帝。

    曹芳7岁继位,作了十年无忧无虑的傀儡皇帝。这十年中曹爽逐年坐大,也做了一些嚣张跋扈的事情但综合曹爽一生的作为来看,他还不失为曹魏的忠臣,(详情请看下期,讲述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的《曹cao世家外传》)

    17岁那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逆袭曹爽夺权,曹芳逐渐明白了自己原来是一个自身难保的傀儡皇帝。

    22岁,岳父张缉(国难当头,外戚还是有用的)、中书令李丰试图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司马昭,让夏侯玄代替司马师辅政,以皇帝的身份加上夏侯玄的威望号令司马昭部众讨伐司马师。曹芳既动心又害怕,还没来得及决策,消息就已走漏。司马师以郭太后的名义将曹芳废黜,曹芳以王公的身份又苟延残喘了二十年,在西晋时死去,谥曰厉公。由于找不出什么像样的借口,曹芳被废黜的理由竟然是**……

    继承帝位的是13岁的曹髦,他虽然是重口味王爷狂曹霖的儿子但却是一个被称赞为文似曹植,武类曹cao的俊秀少年。他小心伺候着郭太后,乖乖地给司马师盖章,每天结束了繁忙的傀儡工作之后,曹髦一心只读圣贤书,让人半点抓不住把柄。

    14岁,趁司马师重伤而死之际,下诏司马昭留守许昌,由三国后期第一谋士傅嘏(音通鼓)率六军还京师。初读史书至此我对曹髦的这一安排很是纳闷,魏国的大臣,心向皇室者有之,严守中立者有之,傅嘏却是在曹爽时代遭受打压,司马氏夺权之后一手提拔的人物,曹髦将希望寄托在此人身上难道就没看过傅嘏的履历吗?

    由于史料匮乏,笔者姑且分析一下曹髦的动机。司马昭的威望无法与父兄相比,再加上傅嘏是一代名士,也许还有点理想,趁此机会忠君报国一下当然再好不过。退一步,即便傅嘏决定为司马昭卖命,司马昭也难保不会犯嘀咕,对这个大谋士生出嫌隙,这对曹髦来说也算是一个利好消息。

    其实即便傅嘏想忠君报国,他也不大可能凭着一个傀儡皇帝的诏书就把司马家经营多年的部队带走,傅嘏选择对司马氏死忠到底,主动给司马昭出主意。司马昭公然抗旨不尊,率军还京,将傅嘏晋爵为乡侯,加封食邑六百户。但傅嘏刚回到京城就死掉了,年仅46岁。司马家对傅嘏的身后事颇为慷慨,对其子嗣也相当不错,但这些毕竟是摆在台面上的事,曹髦的离间计与傅嘏的死亡是否有关在找到傅嘏墓检验之前都将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

    由于司马昭是突然接班,素无功勋,威望不足,明知曹髦的小动作也不敢把他怎么样。而曹髦在14岁这一年再接再厉,趁着姜维第八次北伐斩杀魏军过万的机会连下三道诏书。

    第一道:“朕年纪太小,人品不够,没能阻止敌寇的暴虐,洮西之败是朕的责任。士兵们在这次战役大量阵亡,想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冤魂啊;想到那些战败被俘,流落于异国他乡的将士们,朕痛心疾首,捶胸顿足,无时无刻不为阵亡将士们哀悼。现在我命令中央各部的官员和地方上的有关部门到阵亡将士的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将抚恤金落实到户,免除这些家庭一年的赋税和徭役。凡是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要按照惯例申报并予以嘉奖,不得遗漏。

    第二道:“魏蜀边境这些年兵连祸结,不少老百姓叛逃到了蜀地,而这些人留在我国的亲人们都感到恐惧不安,朕宣布对这些人一律赦免无罪。”

    第三道:“数月前洮西大战的时候,我方将士有的英勇战死沙场,有的宁死不屈,投水自尽,他们的遗体没有人收拾,以至于弃尸荒野。朕感到非常难过。今天我命令征西将军和安西将军立刻派部下到战场旧地和附近河道中清理、寻找我方将士的遗体并一一收殓安葬,以慰藉死者,安定生者。”

    这三道诏书句句都有笼络军心民心的效果。司马昭如果执行就是将大魏皇帝的爱兵如子、体恤百姓广为传播。如果不执行那司马昭怎么跟军队百姓交代?傀儡也有傀儡的优势,曹髦在靠他仅有的一点优势做最大的开拓。

    15岁,曹髦眼看司马昭一如当年的曹cao,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为笼络士子之心,亲临太学,与学者们讨论《易经》《尚书》《礼记》,他犀利的提问将一众学者问倒(这当中也有话题敏感使这些知识分子不敢表态的原因)。

    16岁,曹髦与郭太后被司马昭裹挟前往淮南讨伐帝国境内最后一位能对司马昭构成威胁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足见司马昭对这位少年天子不放心到了什么程度。

    17岁,将年高德劭的模范树立为“感动魏国”的先进典型。下令在全国掀起尊崇老年人的道德教育。

    19岁,司马昭谋划着晋封公爵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曹髦继位五年的表现来看他是打算步步为营,逐渐收拢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司马昭明面上虽然一直没对他怎么样,暗地里却步步紧逼,自曹cao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剑履上殿——晋封公爵——晋封王爵——篡位这一标准化流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再也没有时间去谋划,他选择了拼死一击,率领仅有几百人的队伍杀向司马昭的大将军府。这支少得可怜的队伍中军人很少,大半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仆人。在以卵击石的战斗中,曹髦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司马昭的部下当场刺穿。这便是震惊三国的曹髦惨案。

    曹髦的遭遇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广泛同情。公开弑君的巨大污点成为了笼罩在司马家族头上挥之不去的阴云。司马昭的篡国大计被迫停滞。

    陈寿在《三国志》中表现出的节cao和笔法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赞扬,作为晋朝的史官,他却能甘冒风险,在最大限度上对司马家的敌人诸葛亮、夏侯玄等人给予公正的评价,但要说最难写的无疑是司马家族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曹髦。陈寿以春秋笔法,在结尾处摘录了司马昭逼迫郭太后发表的官方声明,这份声明对曹髦极尽污蔑,说他丧心病狂,弯弓搭箭想要射杀太后,所以被废云云。但除了结尾这段鬼都不信的完全应付差事的定性文件,陈寿通篇都是在记录曹髦的彬彬有礼、好好学习等正面信息。

    我常想,如果换了一个没有骨头的史官来为曹髦立传,会不会写曹髦跟他爹一样是有着特殊的癖好?会不会把弑君的凶手写成为民除害的英雄豪杰?会不会写“司马昭忠心路人皆知”?

    十六、小时代

    曹髦用生命给曹魏争取了几年时间。只可惜他身后的魏国,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了。时代不同了,时代也不行了。

    当年差点当上首辅大臣的燕王曹宇之子,14岁的曹奂被立为皇帝。

    曹奂是一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彻头彻尾的傀儡,与49岁的司马昭相比,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年轻,唯一的指望就是熬死司马昭。

    司马昭好不容易平定诸葛诞之乱积攒的一点威望在曹髦被弑后又荡回谷底。为了挽回声誉,司马昭蓄意伐蜀,他挨个问大臣们支持不支持,没想到只有钟会一个人说支持。此时的钟会恰似街亭之战前的马谡一样,是一个没有独立领兵经验的参谋型人才,但司马昭管不了那么多了,就派钟会作主帅伐蜀了。

    谁曾想这一战役竟然出奇得顺利。先是姜维退守剑阁,蜀汉战略要地汉中被占领,司马昭迫不及待地当上晋公、相国。不到半年竟然再次喜从天降——那个令曹魏几代将星都束手无策,诸葛亮时代一度对帝国构成巨大威胁的大汉第三帝国竟然投降了。司马昭高兴地有如第二次中彩票,以灭蜀之功将晋王宝座拿到手。

    封为晋王的第二年,司马昭在准备改元开国时突然病死,这时司马家的气候已成。如果司马昭生前没能迈出这么多步,以司马炎的水准……一切都有可能。

    世人皆知刘禅的投降葬送了刘备、诸葛亮、蒋琬、姜维的梦想,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蜀汉的灭亡竟然也让曹cao世家失去了最后的一点指望。

    司马炎毫无障碍地登上帝位,将曹奂贬为陈留王。很有意思的是,76年前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在登基之前的封号正是陈留王,也就在那一年,有一个叫做曹cao的热血青年满怀着报国的梦想,投奔了他的老朋友陈留太守张邈,于陈留起兵……

    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比例损失最为严重的时代,我们常常听说的“十室九空”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词汇。曹cao、曹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威加海内、令后人心驰神往的大时代。及至曹丕,时代缩小,格局变小,梦想褪色为反英雄主义的恩怨情仇。曹植前不见屈原,后不见李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睿欲再现秦皇汉武的荣光却在最后时刻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下沉的巨船上,三少帝先后掌舵,懦弱的以苟且换来了偷安;刚烈的嘶吼着末路悲歌飞蛾扑火;懵懂的走进了历史的圆圈尚不知不觉,浑浑噩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