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玄幻小说 - 天命水浒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六章:天启六年

第三百二十六章:天启六年

    天启五年,腊月二十,中京汴梁城。

    不知不觉,华夏帝国建立的第五个年头即将走尽。

    帝国的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离不开军事扩张带来的福利,也离不开文臣治国的努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按照晁盖建国时的规划,最顶部的官员,每五年要进行一次换届,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今年是第五年年尾,也正是宰相吴用、五军都督府公孙胜、督察院宗泽的第一次大考。

    这在之前的朝代没有先例,官员的位置一直都是皇帝直接任命,干两三年的有之,干二十余年的也有。既然都是陛下一言而决,何必再费这个心思搞什么换届呢?

    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于皇帝来说,晁盖不喜欢处理政务,所以放权给文臣之首让他大胆施为。但是又有所约束,每五年一次大考,如果还过得去,就继续再干五年,如果干的不好,趁机更换其他人上台。无论谁上台,干的好与坏,皇帝都是不吃亏的。

    对于文臣之首来说,五年一届,也就意味着在这五年内,皇帝不会对他们问责,让他们可以一展心中抱负。但若想再干第二届,就不能不顾及皇帝的态度。

    对于群臣来说,五年或十年,他们都还等得起,只有顶端的人下去,他们下面的人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所以这五年一换届的政策,并没有引起朝堂波澜。

    虽然吴用、公孙胜、宗泽都提前得到了晁盖称赞与许诺,明白这第二届他们肯定能当选,但事到临头,还是有些紧张。权力这东西,一旦得到就不愿意放弃,享受过了站在顶端的滋味,突然面临失去它们的风险,哪怕只是一丝可能,也有些惊恐不安。

    他们感觉到了站在群臣顶端,仍然压在他们头上的那一丝煌煌天威。但却不敢怀疑陛下过河拆桥、鸟尽弓藏,至少他们还可以再干五年不是吗?所以这时候绝对不能违逆陛下意志,更不敢表露丝毫不满。

    晁盖则是对自己的吴用他们心中稍有愧疚。

    今年吴用四十二岁,公孙胜四十三岁正值壮年,宗泽六十二岁身体非常硬朗,就算再过五年,他们仍然健康。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并给年轻人晋升机会,他们必须要退下去。

    将来还可以安排他们进入天道教元老会去做元老来稍微弥补。

    近些年天道教发展很快,在辽东、蒙古、交趾、高丽、西域扩张的很快,为传播天道思想,打压当地宗教,起来到了重要作用。但里面龌龊事也不少,现在还顾不上他们,等将来帝国安稳之后,迟早要再行进清洗,到时候将退休的吴用等人安排进去担任元老,还可以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只是不能再沾染政事而已。

    而且五年后,宗泽退休,自己也可以他为模板,趁机推出六十七岁强制退休计划。朝堂上过多的老人让帝国显得暮气沉沉,让年轻人看不到出头希望。

    一品大员退休后,可获得虚封侯爵位;从一品、二品大员退休后,可获得虚封伯爵位;从二品、三品大员退休后可获得虚封子爵位。其他人员退休人员,可以享受八成的工资待遇。自己也不算亏待他们。

    但文官只能虚封,武将才能实封,这样才可以激发人们从军封爵的欲望。毕竟文臣年年通过考公补充新血和人才,武将却不是年年有仗打出人头地!

    同样,武将不能入朝为相,实封的爵爷不能入朝为官,最高只能做到五军都督府大都督。这与西方那种地方侯爵出入宫廷成为国相,卸任之后继续回乡当侯爵截然不同。

    因为西方采用的是精英治国,固化阶层统治;而华夏采取普及教育,可以培养源源不断的平民文臣,打破阶级壁垒。这也给文武分治提供了基础。

    文武分治,犹如王朝的两只腿,平衡才能致远,任意偏颇一方,都会成为跛子,导致动作越来越畸形。大唐重武轻文、大宋重文轻武,皆不可取。

    在晁盖的思绪中,新一年的述职和换届结束,吴用、公孙胜、宗泽毫无意外的再次当选。晁盖亲自为他们任命,这是一种仪式,不可或缺。同时也代表着未来五年,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才华。

    当习惯成为一种仪式,成为一种有迹可循的规矩,对政权的稳固无可估量。

    天启六年,晁盖没有再外出作战。而是加强了内部建设。

    在农业方面:

    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集体农庄建设后,得益于集体力量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粮食产量稳定提升。已经达到了宋朝巅峰时期的粮税4600万石。

    这4600万石粮税,除去2000万石投入市场作为平价粮平稳物价和作为官员补贴,1000万石储存在众多粮仓作为灾年储备,能够用于军事的,只有1300万石。

    按照1石59.2公斤计算,1名士兵一年吃粮大约6石左右,战争时期计算转用消耗,提升一倍,那就是一年消耗12石。100万人一年消耗1200万石。

    1300万石粮食,供养全国将近100万军队绰绰有余,至少在粮食一项上,实现了自给自足,不必晁盖再用系统补贴了。

    这还没有计算蒙古草原各种牛羊骡马rou食、沿海城市大规模捕鱼获得的食品数量。随着将来畜牧业和渔业进一步发展,华夏食谱将进一步丰富。

    在工业方面:

    工业发展迅速壮大,大宋时期,各大城市便存在大量的市井百姓,这些人没有土地,靠在城池内做手工、帮佣为生,工厂出现后,这些闲散人员进入工厂,弥补了工厂劳动力不足,增加了收入,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居民的数量和生活水平,也繁华了城市,增加了税收,算是双赢。

    目前工厂多为官府承办,私人建厂还受限制。现在的工厂主要是红砖、水泥、陶瓷、玻璃、纺织、晒盐、冶炼、锻造、造船、造车、挖矿等行业。没有蒸汽机,动力更多的还是依靠人力和拦水筑坝利用水流冲击形成转轴动力,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是将更多的手工业者集中起来扩大生产规模的集体劳动。但工厂比传统手工业要先进许多,不但增加产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百姓带来了便利。

    就拿陶瓷来说,形成了河南汝窑青瓷、河南均台天蓝瓷、杭州官窑青绿瓷、景德镇青花瓷、河北邢州白瓷、浙江松阳黑瓷等多个聚集地,因为这里有优质的瓷土,和成熟的技术工人。在官府大力培养下,将零散的手工业者集合起来,打破师承守秘的藩篱,培养出了越来越多成熟的工人,陶瓷产量比之前翻了将近十倍。

    以前手工匠人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实行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不但提高产量,还有官府运输渠道,送往四方销售,甚至直接装船卖向海外。大家都不愁赚不到钱。

    而且企业参考一到八级的方式,给工人定级,一级工资最低,八级工资最高。让有技术的老匠人享受高工资高福利,退休之后还有退休金。

    国家办企业将来必然会出现各种贪污腐败、人浮于事、近亲繁殖等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晁盖需要利用的就是它现在的进步性,来打破封建社会手工业行会抱残守缺的陋习,让先进技术和大规模生产给国家发展增加动力,为百姓生活带来便利。

    就像现在:

    大规模建设晒盐厂之后,以前昂贵的食盐变得便宜了。

    海南岛和交趾大规模种植甘蔗后,白糖也开始走进各大城池的店铺。

    红砖、水泥大量投产后,泥土房子逐渐被红砖瓦房取代。修筑城墙与河堤也可用水泥快速建设。

    钢铁冶炼厂越来越多后,铁器变得很便宜,各种精铁器具出现在田间地头和百姓厨房。

    根据历史上珍妮纺纱机制造的华夏纺纱机在羊毛产地蒙古、棉花产地河南山东、麻布产地巴蜀、丝绸产地江南都设立了大量纺织厂,让衣料价格大幅度下降,让华夏百姓都能在年底买一上几尺布做一身新衣。

    .......

    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欠缺的是更多闲散劳动力和蒸汽机等新动力的发明。蒸汽机正在被帝国的高级匠人们研发中,各大城池的市井百姓已经有将近五百万人进入各种工厂和矿场劳动,闲散劳动力目前已经所剩不多。

    大量的劳动力被集体农庄留在了农村。晁盖当然不会为了解放劳动力对农村推行什么“圈地运动”和“羊吃人”运动。现在的主要矛盾,不是工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是帝国有大量闲散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

    即便将来有新的劳动力,也将优先向边疆移民,去占领新的农田,为帝国守住边疆,而不是进入工厂。

    所以,在蒸汽机发明提升工作效率之前、在五百万工厂劳动者生育出更多子女进入工厂之前,帝国的工业已经没有继续扩大的打算了。

    在商业方面:

    工业为商业提供了更多产品,商业销售将工业产品变现。

    便利的海上交通和陆地道路,让各地的特产互相交换。东北的人参、貂皮、鹿茸;蒙古的牛羊rou、高丽的虎鞭、扶桑的鲔鱼、大连的海参、盱於的龙虾、阳澄湖的大闸蟹、徽州的臭鳜鱼......各种物品实现南北交流。

    甚至远销海外。

    瓷器厂、丝绸厂、茶叶庄园的扩建,更是提高了对外贸易的份额,在南洋和西域贸易中,赚来了大量金银财宝。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开拓了汉人的眼界,许多关于海外的故事在中原被编排成了茶馆酒肆的评书、舞台上的话剧、戏曲......

    在财税方面,因为帝国财税较轻,但一年的财税也已达到了七千万贯,每年都有大量财政盈余,以应对各种天灾人祸。

    在军事方面,帝国北方敌人被打残,东方敌人已消灭,南方小猫三两只,西方西域道路已打通。花荣获封天山侯、张清获封楼兰侯。

    鲁达在高原建立了昆仑都护府,翻过日喀则,进入廓尔喀,征服了当地雅利安人的月族部落,打开通往恒河平原的道路。

    刘唐在缅邦建立了沧澜都护府,沿着澜沧江,一直打向海边,在十万大山和密林中,开拓出了一条新路。

    而晁盖面对日益扩张的疆土,正在想法设法向边疆移民,并继续改善交通。

    关于移民,晁盖想到一个方法,那就是像后世带英帝国一样,将囚犯充当劳工拓边。

    不同于西方的《罪犯流放法》无序管理让罪犯篡夺了当地政权,也不同于带清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助长边疆包衣势力。

    华夏的罪犯充边,依然带有集体劳动的特点。

    在边疆地区设置集体农庄,凡是判刑两年以上人员,到集体农庄服刑相应年份,便可获释回到家乡。愿意继续留在当地的,可以参加边疆民兵,没有俸禄,只管食宿和基本补贴,服役三年后退役可获得10亩农田,若当兵期间立功,可获得更多奖励。如此一来,这些囚犯依然还是帝国的可以纳税的子民,而非沦为边疆某些人的附庸。

    当兵才能封田,这一条无论如何不能破坏掉。

    死刑人员中性质恶劣者不允许充边,比如杀人放火、拐卖儿童等等,需秋后问斩以警效尤;情况特殊获得谅解者,比如为父报仇、反抗中失手杀人等等,可根据民意允许充边。

    全国上亿人口,每年的罪犯得有十万多人,把两年以上刑罚的罪犯转移出去,中原内部监狱的压力也轻松不少,将来改造好了,还能充当边疆屏障。

    人口即是力量!

    而继续拓展交通,劳动力的问题可以从周边国家想办法。

    比如扶桑,被俘的那四十多万青壮,在扶桑建设好港口之后,就可以拉来大陆在东北继续修路。

    比如南洋,商人们可以去那里贩卖瓷器、丝绸、茶叶,回来的时候可以带点当地的野人特产,回来充当劳动力修路。

    比如身毒,自从鲁达攻下高原,刘唐攻下缅邦,就打开了通向身毒、孟加拉的道路,那里有大量昆仑奴。

    比如西域,西域国小民少,但是各大部族加起来百万人口还会有的,打仗俘虏的敌兵戴上枷锁就可以沿着河西走廊好好修路。

    这免费劳动力不就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