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玄幻小说 - 贞观长安小坊正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六十二章 皇帝家也没有余粮!

第三百六十二章 皇帝家也没有余粮!

    第363章皇帝家也没有余粮!

    是否接受白岩城的再降?

    李世民当然乐见其成,李世积却难得地强硬起来:“陛下金口玉言,许下将士白岩城的人口财帛。将士奋勇争先,图的就是赏格,城池将陷,若准其降,将士之心当如何?”

    虽然皇帝的赏格刚刚开出,白岩城没多久就降了,可你让将士们刚刚热乎起来的心冷下去吗?

    何况,孙伐音出尔反尔!

    所以,极少与皇帝唱反调的大总管,第一次提出了否定意见。

    李世积的意见有理,李世民纳降又有没有道理?

    自然是有的,白岩城易守难攻,强攻下来,人员伤亡且不提,炮石、弩箭的消耗也不,可时间的消耗对大唐是不利的。

    辽东之地苦寒,秋季就开始刮冷风,深秋更是滴水成冰,那时候就必须返回。

    即便是衣帽裤袜尉都缝了白叠在内,依旧有许多人耐不住辽东的严寒。

    据,这些地方,有饶鼻子耳朵会冻坏了。

    李世民抚须:“大总管所言有理,但纵兵屠戮,俘虏其妻孥,朕于心不忍。大总管麾下有功将士,朕用之前的库存物品赏赐,姑且算向大总管赎买此城。”

    没人知道,李世民的笑容之后,是无限的痛心疾首。

    朕的钱粮,都是朕的啊!

    啊!

    皇帝家也没有余粮!

    再不待见孙伐音,李世民还是得堆起真假难辨的笑容,亲手为他解开绳索。

    千金市骨,必要的姿势要做的。

    何况,孙伐音还带来了一万民口、五千将士。

    “传诏:设白岩城为岩州,授孙伐音为刺史。”

    严格地,授刺史要经三省,但现在是战时,子有权临机决断,授个刺史安抚人心,只是事一桩。

    让孙伐音继续管岩州,不担心出现反复吗?

    还真不用担心,高句丽的律法严苛,叛了就是叛了,管你什么具体情况,都是一刀牵

    何况,五刀将钱盖苏文的脾气,可是真不好。

    黄门侍郎许敬宗拟诏,门下省主宝呈上征召臣下的皇帝信宝——子八玺之一,李世民呵口气,蘸印泥,用印!

    这块地盘,归老李家了!

    关于子印玺,《汉旧仪》称子有六玺,各朝有不同规格,不可混淆。

    在这里,《旧唐书·李道宗传》与《旧唐书·李靖列传》相互矛盾,这就是多人共同编撰史书的缺陷了。

    李道宗传:及大军讨高丽,令道宗与李靖为前锋。

    李靖列传:太宗将伐辽东,召靖入阁,对曰,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太宗愍其羸老,不许。

    抛开书籍谈问题,权且以李靖身子便利,就问以李靖的军事造诣,谁敢以他为先锋,而自居总管?

    -----------------

    六月,辽东军簇拥圣驾,移师安市城北。

    平壤道军自建安城而上,环安市城南、西。

    程名振、张金树各自统军,不紧不慢地攻着安市城,城上的处闾近支也率部有序对抗。

    两唐书中没有安市城处闾近支姓名,杨万春之名出自梁万春,此名出自明朝《唐书演义》。

    不管他叫啥名字吧,人家的应对是一板一眼,饶程名振、张金树是沙场老将,兼有炮车、车弩之利,竟没占到什么便宜。

    当然,凭安市城的实力,也没能力出城还击。

    纵然处闾近支再厉害,兵力捉襟见肘也没奈何,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三万兵,守城都战战兢兢,还想出城搞事?

    反击是没错的,但前提是你要有一部分机动兵力!

    北面的辽东军并不攻城,而是张开大网等待高句丽的援军。

    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南部耨萨高惠真,率高句丽北部兵马,以及从靺鞨借来的两万人,匆匆赶到安市城救援。

    虽然高延寿不情不愿,可莫离支钱盖苏文的军令,不敢不听啊!

    李世民判断形势:“若高延寿军依安市城屯营,以高山为托,取城中粮食,令靺鞨人夺我牛马,是上策。”

    “拔城而走,是中策。与我争锋,是下策。”

    然而,高延寿扎营,偏偏在安市城一舍之外。

    北部兵马中,有老将为高延寿献策:“吾听中原大乱时,可汗率军征战,几无败绩,威震四方,今率猛将精兵征讨,不可力担”

    “不如屯兵不战,旷日持久,耗费其粮草,并遣靺鞨部绕行,断其粮草,大唐必退!”

    平心而论,这个方法取巧,且实施难度不高,彪悍的靺鞨人如果可以自由发挥,确实能给唐军造成一定的麻烦。

    耿直的高延寿一扬脖子:“我军十五万人,岂惧十万不到的唐军?当堂堂正正碾压之!”

    九泉之下,隋炀帝杨广大哭,为什么当年一征高句丽,遇不到高延寿这种耿直娃?

    老不公!

    李世民亲自cao刀。

    令李世积率步骑一万五千人,于高延寿扎营处西面布阵;

    令长孙无忌率牛进达,领精兵一万一千人,绕到北面,从峡谷而出,断高句丽军退路;

    皇帝自领四千精兵及飞骑,偃旗息鼓,悄然进驻北面山峰。

    次日辰时,高延寿见李世积兵少,令靺鞨部打头阵,攻击李世积部。

    高延寿或许战略眼光不行,战术却真不算差,两万靺鞨人兵备虽差,人却悍不畏死,冲得李世积的枪盾阵摇摇欲坠。

    李世民在山头上咬牙,若是李世积的防线崩溃,他的战术就要出现大漏洞了。

    该死的靺鞨人!

    靺鞨部损失大半,李世积的人手也伤亡逾千。

    战损比似乎很理想,可伱得想想双方兵备的差距。

    高延寿大手一挥,全军压上。

    他知道高句丽军士与大唐府兵的战力差距,以人数优势打败李世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也不会纯洁到认为唐军只有这一路。

    没关系,全力以赴凿开这一面,局势自然打开了。

    高延寿的想法,其实也没错,只是他低估了李世积的韧性。

    木枪齐刺,彭排齐举,冷飕飕的伏远弩、擘张弩时不时打断他攻击的节奏,憋得难受。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之所以是李世积亲自指挥这一面,是因为他极为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