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师回乡创品牌、乡镇小厂命多舛
新汉的老爸十多岁时就在江口老福昌当学徒,出师后又在大新时装做过近十年时间,不论是中式长袍马褂,还是西装、旗袍,都做得十分拿手,裁剪、车工和手工针线缝制都十分娴熟,据说在大新时装公司时,就有不少明星艺人找他做衣服。50年代回到这个小镇上,就一直是这个镇上的服装头牌。镇上很多人穿过多年他做的服装,都不走样。新汉的老爸学徒时,师傅给取了一个大名,叫存昌。他爸是存字辈,存昌,有纪念福昌店学徒之意。但镇上的人知道他是从福昌学徒出来的,都习惯称呼他为福昌师傅。 镇上的街道上有一家服装厂,叫红星服装厂,据说福昌师傅刚从江口回来时,厂里只有四、五台缝衣机,七、八个人,当时的服装厂还叫合作社,是由几个有缝衣机的师傅拼凑起来的,服装厂主要的业务就是做小镇上的人送来的衣料加工成衣。这些人多数是未经过正规的学徒培训,真正能独立做服装的,不过二、三人。当时小镇上的人也不太讲究,对服装的基本要求就是合身。偶有讲究些的人,或者办婚事做新人的服装,也多是送到江口的服装店去做。 自从福昌师傅来后,小厂的面貌就发生了改变。大家做衣服的技术提高了很多,几年的时间小厂的机具设备添置了不少,厂房也翻新扩大了,人员也增加到三十多人,镇上的人,不论做何种类的服装,或者是婚嫁喜事,很少再跑到江口去做服装。60年代初,省里举行了手工业大比武,福昌师傅在服装类比武中取得了第二名,一下子震惊了整个县城,县领导亲自为他颁奖并为其佩戴大红花,还安排专车将其送回小镇。那天小镇仿佛过节般热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夹道欢迎。自此红星服装厂的名声不胫而走,福昌师傅也一下子成了小镇上的名人,甚至有外地的客人慕名而来订制服装,福昌师傅也被领导重用,安排做了服装厂的负责人。 福昌师傅接手服装厂的管理后,推行按劳取酬的计件工作制,实行奖优罚劣的奖惩制度,还创造性开展了师傅协议带徒弟活动。这师带徒活动,有别于传统的师傅教徒弟,将活动时间确定为一年,设置三个月、半年、一年三个考核节点,通过三次考核合格,方可出师定级,考核优胜者,不仅奖励徒弟,还同时奖励师傅,反之则处罚师徒,延长出师定级时间。对厂内的各工种、岗位,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工作达标有奖励,工作失误甚至导致损失,则需个人赔偿。通过一系列改革变新,红星服装厂愈发红火,职工的收入也比其它工厂高出较多,不少人为了进入服装厂做工,甚至花钱托人通门子,找关系,服装厂也成了当地的明星工厂。 然而好景不长,福昌师傅因不会溜须拍马,被“撸”了,换了一位不懂经营的人做了厂长。新厂长将福昌师傅制订的按劳取酬的计件制换成了计时制,也取消了相关的奖惩制度,各类服装样式套用工作服的要求,几年下来,不仅外地客源没有了,就连本地客源也减少了很多,后服装厂靠制作小镇上几家工厂的工作服勉强维持了几年,实在撑不下去,就倒闭了。 服装厂未倒闭前,就有外地人来小镇开服装店,因为价廉样式新而备受欢迎。服装厂关门倒闭后,原厂内技术好的职工,会被外来开店的人聘用;差些的人也只能自谋出路。也有老板来聘请福昌师傅,福昌师傅觉得跟私人老板做工,不如自己跟自己打工自在,就在自家里做,也能混口饭吃,就这样,福昌师傅的家庭服装作坊开张营业了。因为口碑好,又是当地的服装头牌,一时生意也应接不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