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玄幻小说 -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在线阅读 - 第175章:三易其稿,终流传于世。(求订阅)

第175章:三易其稿,终流传于世。(求订阅)

    第176章三易其稿,终流传于世。

    “不会吧。”

    “如此巨作,竟然不能出版?”

    “天了都……”

    众人本以为。

    在《徐霞客游记》之后,这又将是一部巨作的诞生。

    好吧。

    巨作确实是诞生了。

    但诞生没用,他并不能够出版。

    很多作品曾经都诞生过。

    但流传下来的,百不存一。

    至于原因。

    所有人都知道。

    古代的印刷技术显然比不上现代。

    别说是一部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作品了,哪怕就是一部10万字的作品,都是超级大长篇。

    所以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最好是越短越好。

    越长,反而不利于传播。

    而除了出版技术之外,造纸技术对于作品的传播也是一大制约。

    “没办法,古代不像现代,哪怕现代就是不出版,我发到网上去,也不至于消失。”

    “是啊,如果不出版,那这样的巨作,也就会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当中。”

    “我突然有一些明白,为什么永乐大典会丢失这么多巨作了。这么长的篇幅,你只能自己保存,任何一家书商都不可能冒着如此之大的风险给你出版。可真要保存的话,同样非常的困难,一有什么兵荒马乱,再经典的巨作,也都可能会消失。”

    直播间众人已经隐隐作痛。

    对于此。

    江宁继续说道:“其实上节课我们说到的《徐霞客游记》,差一些都不可能问世。而徐霞客游记之所以能够问世,在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值得说一下。”

    “当时徐霞客游历一生,将其整理的手稿游记交给了好友季会明。季会明没有辜负徐霞客的遗愿,他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将徐霞客手稿整理成了《徐霞客游记》。可令人心痛的是,当时已是明末,清兵入关,战火很快就烧到了江南。在这场浩劫中,江阴百姓惨遭到蹂躏和屠杀。徐家不但没能逃过此劫,还遭遇了奴变,包括徐霞客长子徐屺、侄徐虞卿在内的二十多位徐家子嗣遇难,徐家的宅子也被烧毁。而在这次灭顶之灾中,《徐霞客游记》原始手稿大部分被烧,“季会明抄本”也惨遭劫毁和散佚。”

    这一说。

    众人内心咯噔一声。

    果然是怕什么来什么。

    虽然大家都知道。

    徐霞客游记已经通过江宁出版了。

    理论上来说,他是流传了下来。

    可面对着江宁说出来的故事,众人仍是止不住无比的担心。

    “江宁老师,季会明手抄本遗失后,他又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有学子立即向江宁提问。

    江宁说道:“这多亏徐霞客生了一个私生子。”

    “虽然在这一场浩劫当中,徐霞客一家都遭受到了劫难。但是,徐霞客却是生了一位私生子,他叫做李寄。李寄的母亲是徐霞客的侍女,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感情,后来她还为徐霞客生下了一个儿子。然而徐家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根本不接纳这位侍女。被逼无奈,侍女最后带着出生不久的儿子嫁到了江阴定山一户姓李的人家。她给儿子取名李寄,就是寄养在李家的意思。李寄一出生就被剥夺了父爱,这使得原来应该锦衣玉食的他,从此过起了节衣缩食的艰辛生活。少年时期,他曾做过回归徐家的尝试,然而被无情拒绝。自此,他不再心存奢望。”

    只是这更是让大家不解了。

    这位学子又问道:“江宁老师,不对啊。”

    “哪里不对?”

    “李寄是徐霞客的私生子,而且也不被徐家接受,难道这位私生子不恨徐家吗?他会反过来帮徐霞客?”

    “或许李寄最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恨徐家,也恨徐霞客。只是,在李寄年长之后,他对于父亲徐霞客却非常的景仰。不仅如此,他还继承了祖父徐有勉、父亲徐霞客的遗风,厌恶科举仕途,痴迷游历名山大川。不过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思想影响,他一直未能成行。

    李寄天资聪颖,学识深厚,他还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当时清兵入关,年轻的他登上由里山,痛哭了一场。而当清军高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闯进江阴城时,他积极投身抗清运动。后来运动失败,清军屠城,李寄悲愤至极,绝食于花山顶上,幸被乡人发现救回才免于一死。后来母亲去世了,毫无牵绊的李寄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逐梦之路,他要像父亲一样,远游秦中,射猎贺兰、太白。公元1650至1659年,李寄先后六次出游,足迹遍布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江宁露出了笑容。

    一众学子听到这里,也是微微一笑。

    听着江宁讲解的李寄,众人眼里,似乎又看到了另一位徐霞客。

    是的。

    徐霞客的精神实在是太感染人了。

    同样,他也感染到了他的儿子李寄。

    哪怕李寄知道自己是私生子。

    “多年的游历生涯使得李寄对父亲的崇拜中又多了深深的敬意。想起父亲耗费大半生心血著成的巨著毁于战火时,他心痛不已。于是,他立志要在自己死前将父亲的游记重新搜寻整理成书,让它传于后世,以慰老父在天之灵。

    当时的《徐霞客游记》经过多次毁损,已面目全非。没有母本,修订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找到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于是,李寄四处奔走打听各个抄本的下落。得知父亲的手稿因战乱流失于宜兴一位叫曹骏甫的庠生手中时,已经65岁的李寄兴冲冲拄着杖专程去求取。当曹骏甫告诉他,这部抄本18年前已辗转到宜兴史夏隆处时,他又去马不停蹄去拜访已经73岁的史夏隆。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史夏隆家里,李寄终于见到了那部梦寐以求的抄本。他如获珍宝,将其买下连夜背回江阴由里山,悉心整理编撰。然而这个过程同样艰辛又曲折……在整理的过程中,李寄发现史夏隆抄本中存在很多人为篡改的地方,而且涂抹严重,字迹难辨。于是他一张张一页页地对照,把篡改的地方一一改正。实在看不清,他就把稿子对着太阳照,以便看清里面被墨汁涂掉的字迹,再把它恢复过来。而他多年的出游经历,此时也派上了用场。

    在幽静的山居庵秀峰阁内,李寄将宜兴所得抄本和自己手头几种抄本互相对照,并结合平时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加以校勘、补充。终于,在历经五年的艰辛之后,李寄辑成了一部相对完整的《徐霞客游记》,人们称其“李介立抄本”,介立就是李寄的字。而这个版本是后世所有《徐霞客游记》版本的母本,因此又被称为“诸本之祖”。也正是因为这一个版本,我们的《徐霞客游记》这才流传了下来。”

    一口气。

    江宁讲完了《徐霞客游记》流传史。

    只是众人虽然欣慰《徐霞客游记》能够传承下来。

    但今天的课程,却是讲的李时珍。

    但。

    对于大家来说。

    李时珍似乎并没有《徐霞客游记》这么好运。

    《本草纲目》就要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当中。

    “徐霞客要不是没有这个私生子,恐怕徐霞客游记我们也见不到。”

    “是啊,有一些讽刺的是,当时李寄明明想回到徐家,但却被拒绝。”

    “这个怎么说呢,毕竟是私生子,而且徐家当时也是富商,正房一般也不会允许这样的私生子回来。”

    不少人喃喃自语。

    可是。

    越是这么说。

    众人越是可惜《本草纲目》的失传。

    “江宁老师,难道本草纲目就此失传了吗?”

    一众学子,仍是有一些不甘心的问道。

    “我可没说。”

    “啊……”

    众人一愣,这才反应过来:“江宁老师,原来您刚才一直都在忽悠我们啊。”

    这一说。

    众人恍然大悟。

    如果真就失传了。

    那讲李时珍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这么一部伟大的书籍,恐怕李时珍也会默默无闻吧。

    “江宁老师,不带这样上课的。”

    “是啊,江宁老师,刚才您这一说,搞得我们都要哭了。”

    “江宁老师,您现在可是在大学讲课,要严肃一点。”

    众人哭笑不得。

    江宁摊了摊手,说道:“其实呢,我也没有忽悠大家。之前说的这一些,我只是想告诉各位同学。一部书籍要想传承下来,他有多么的困难。徐霞客游记能够流传下来,都是经历如此的复杂。更不用说,比之徐霞客游记更为复杂的作品,他要想传下来,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对于一众能够经历几百上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我们一定得善待。”

    这也是江宁为什么要讲“李寄”的原因。

    这同样也是江宁所讲第三集课的原因之一。

    ……

    “我们继续回到李时珍,回到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万字,还有几千幅本草图片。他对于印刷,出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本土最大的书商考虑到经济价值,拒绝了本草纲目的出版。但是,李时珍并没有灰心,一直都在不断的想办法。”

    “这个时候,李时珍儿子提醒说道,父亲,这一些书商之所以不愿意出版,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出版这样的一部巨作耗资巨大,收不回成本。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如请一位名人给这一部作品作序,以名人的身份加持,相信本草纲目一定可以得到出版。”

    “李时珍觉得儿子的主意不错,于是就想到了王世贞。王世贞不但是当时书法名家,而且还是天下文宗泰斗。如果有他的推荐或者做序,则本草纲目一定可以得到出版。只是虽然想到了王世贞,可李时珍与王世贞却素未谋面。更加为难的是,王世贞是朝廷命官,李时珍只是一介布衣。一个普通老百姓去求一位名家,王世贞会放在眼里吗?”

    众人内心又是一下子被揪住。

    “江宁老师,王世贞难道没有理会李时珍吗?”

    台下一位学子又是情不自禁脱口问道。

    江宁挥了挥手,说道:“不用急,我慢慢向大家说来。虽然李时珍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过,当时的李时珍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背上了自己的手抄版本,走了九天九夜来到了王世贞住处。幸好,这位文坛泰斗并没有看轻李时珍,得知李时珍前来,王世贞欣然接见了李时珍,并与其促膝长谈。”

    “两人相见恨晚,李时珍把成袋的书稿交给了王世贞,向王世贞讲述了他写书的意图和经历,以及成书后无法出版的苦衷,并恳求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看着整整一袋子的书稿,听完李时珍声泪俱下的讲述,王世贞深为感动,他留下了书稿,同意认真拜读。”

    “可是,他又说。本草纲目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这是一部医书。李时珍为什么要修订医书,就是因为前人医书上有比较多的错误,他要修订以及增加。那么,做为全新修订的《本草纲目》是否也有错误?李时珍听后,便说,本草纲目所涉内容庞大,恐怕也有可能会有出错,于是他又背着本草纲目手稿回到家中修订。”

    “没想到,这一修订,李时珍三易其稿,又是修了10年。如果加之前27年编写这一部作品的话,那整部《本草纲目》编著的时间,用时37年,将近40年的时间。”

    整个课堂。

    此时鸦雀无声。

    谁人都能想到,40年的时间编写一部书籍的艰辛。

    “当李时珍10年之后再见到王世贞时,王世贞大受感动,提笔挥就,为《本草纲目》作序。王世贞在序中写道,上至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臣民之重宝也。随后,王世贞又将金陵最大的书商请了过来,为《本草纲目》出版,这一版史称金陵版。至此,《本草纲目》便流传了下来。同一年,王世贞就此去世。”

    讲到这里。

    第3集课却是讲完。

    一众学子的眼睛,早已经湿润。

    漫天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