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在线阅读 - 270科举制度

270科举制度

    ..水镜先生,复姓司马,单名一个徽字,字德,乃颍川郡阳翟县人,因躲避战乱,这才举家迁徙到了荆州的襄阳居住。

    司马徽的名声很大,迁徙到当地后,很快引起了反响,并与当地士族领袖庞德公结成了知己,二人一见如故,亲密无间。

    由于司马徽才学高深,庞德公每每与之座谈,都能从司马徽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而司马徽也能像一面镜子一样折shè出他身上的不足,于是,庞德公便美其名曰的称呼司马徽为水镜先生。至此,水镜先生四字,便在荆州一带普遍传开。

    与战乱频繁的北方相比,荆州的治安相对安定,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为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条件,而荆州牧刘表本身也是文人出身,执掌荆州后,便广开学舍,立学官,求儒士,久而久之,荆州的襄阳一带,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了全国的学术中心。

    在荆襄的整个士族当中,庞德公、司马徽成为了是最有名的学术领袖,由于他们二人不分彼此,所以所教授的学生也基本上都是同一群人。而这一群学生之中,大多都是较为出名的才子,其中就有诸葛亮、庞统、徐庶、石韬、孟建、崔均、向朗、韩嵩、刘廙、尹默等人,在三国时期,都曾盛极一时。但最有名的,莫过于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人。

    这一次张彦表面上用圣旨来邀请司马徽给天子讲学,但实际上,是想将其留在彭城。

    张彦设宴款待了司马徽,并在酒宴上透露了想要司马徽留在彭城为官的想法。只可惜,却被司马徽婉言谢绝。

    这一切都在张彦意料之中,毕竟司马徽一生都从未出仕,直到曹得到荆州时,司马徽被曹逼于无奈,才勉强出来做官的。只可惜,刚答应没有多久,司马徽便病死了。

    所以,司马徽根本无心仕途。

    张彦见司马徽不答应做官,便换了一个思路,说要在彭城开设太学,由司马徽出任太学的学官,名为博士,然后教授天下有才之士,想要将彭城变成全国的学术中心。

    除此之外,张彦还向司马徽透露出自己想要举办科举的想法,取缔以往的察举制度,不再举孝廉、茂才等官,而是设立考试,一层一层的来进行选拔,凡优秀者,就可以进入太学学习,毕业后,便可以直接为官。

    虽然说司马徽对张彦并不感兴趣,但却对张彦提出来的科举制度非常感兴趣,在他看来,科举制,无疑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新的尝试。

    司马徽对张彦的这一想法很支持,但对于留在太学当博士,却依然委婉的拒绝了。

    张彦只是笑笑,并没有再说什么,酒宴过后,张彦便将司马徽留在了大将军府中的客房休息。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司马徽一直被张彦留在了彭城,但是却没有限制司马徽的,直到与诸葛亮见面之后,司马徽这才明白,自己来时容易,要想回去,只怕是万难。

    于是,司马徽再去求见张彦,希望张彦能够放他回去。

    张彦再次接见司马徽,得知司马徽要走的意思后,果断的否决了司马徽,并且告知司马徽,他的家人,已经在从来的路上了,再过几天,就能在彭城与他团聚了。

    司马徽这下子是彻底绝望了,虽然对张彦的这种卑鄙行径感到不耻,但也无可奈何,在强权面前,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

    于是,司马徽也打消了回到襄阳的念头,索xing在彭城住了下来,每ri与诸葛亮在一起舞文弄墨,什么心也不了。

    又过了几天时间,司马徽一家老小果然被刘表派人送了过来,张彦把司马徽安排在彭城内城的一个二进院落里。

    除了司马徽一家老小之外,一同被送过来的还有庞德公一家,庞德公则被张彦安排在了司马徽的隔壁。

    另外,张彦也在着手建设太学,并将此事交给新任的将作大匠蒋济办理。

    自从董承、伏完被杀后,董承、伏完的职位便空缺了,于是,张彦选拔御史中丞顾雍担任执金吾,大行令蒋济担任将作大匠,填补了官职空缺。此外,董昭也被张彦选为了光禄勋,正式成为九卿之一。

    司马徽、庞德公二人都被送到了彭城,再想出去,已经是不可能了,在强权的作用下,司马徽、庞德公也不得不低头,即便再怎么不喜欢张彦的做法,再怎么心存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们要吃饭,要养活家人,无奈之下,只好向强权低头,接受了张彦的博士任命,正式出任太学博士。

    只是,太学尚未建立,司马徽、庞德公这两个博士,现在还是空壳的,只能与学生诸葛亮在一起谈天论地。

    当司马徽、庞德公抵达彭城的消息传出后,徐州、豫州、青州、扬州等地的好学之士,纷纷慕名而来,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司马徽、庞德公的门槛都快被踩破了,每ri两人府邸门前,都能排起长龙,人山人海的场面,实在是难得一见。

    不久后,司马徽、庞德公的学生们,也都从襄阳跋山涉水的跑到了彭城,庞统、徐庶、石韬、孟建、崔均、刘廙、尹默等不愿意为官的学生,都先后抵达了彭城。

    又过了数ri,将作大匠历经一个多月,终于将太学建立起来了,于是,张彦便请司马徽、庞德公这两位太学博士坐镇太学,尚未完成学业的诸葛亮、庞统、徐庶、石韬、孟建、崔均、刘廙、尹默等人,成为了第一批太学生,正式在彭城落脚,而且还受到了张彦密切的关注,派出锦衣卫暗中监视这一批人的一举一动。

    建安三年八月二十,张彦在经过和心腹之人的一番商讨之后,正式颁布了科举制度,首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先河,并诏告天下,让各州、郡、县纷纷建立学校,正式将教育纳入国家政策,并且取缔孝廉、茂才等官职的察举制。

    天下学子,无论贫穷,不分年龄大小,凡是品学兼优的人,在学成之后,都可以报名考试,然后通过考试,最终进入太学,在太学毕业之后,便可直接为官。

    并且规定学校除了学习儒学之外,还学习算学、法律、兵法、历史等,考试分成三个等级,即县试、郡试、州试,凡每次考试合格之后,才能进入下一轮的考试,当州试合格之后,便可进入太学学习,亦可在本州向州刺史求官,在州里做个小吏,而凡是选择进入太学学习的人,在学业完成之后,再进行一轮殿试,合格后便可直接任命为县令,或者更高的官。

    张彦规定,县试每年考一次,郡试每两年考一次,州试每三年考一次,而殿试也是每三年考一次,这样一轮考下来,正好是九年,算是相当于九年义务教育了。

    除此之外,张彦还特意筛选书籍,县试主要考哪几本书,郡试主要考什么哪些书,而州试又要考那些知识,总之每个阶段学习什么书,都做好规定,算是教科书了。

    对于科举制度的颁布,张彦尤为重视,并将教育纳入国家大计,专门交由司徒杨彪进行管理。

    张彦开始在势力范围内推行科举制度,立刻引起了轰动,并且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cháo。而张彦也顺应时势的在彭城利用活字印刷术,开始大批量的进行印刷书籍,然后装订在一起,以每本书三十枚五铢钱的价格开始售卖书籍,狂赚了一笔钱。

    在科举制度的细则上,张彦又拟写了一份科举制的作守则,批量印刷后,颁发给各级官员观看。

    当然,张彦在大力鼓励教育事业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一边紧密的联系刘表,一边让各军加紧训练,并且积极的将兵力布置在和袁绍的边界线上。除此之外,他还大肆鼓励民兵加强训练,以应对不时之需,一旦战争来临,张彦所统辖的势力范围内,所有的民兵便会全部派到前线去,一方面负责押运粮草,一方面做为战争储备,哪里防线薄弱,就直接由民兵进行补充。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河北的袁绍始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样的和平景象,是张彦最希望看到的。

    建安四年秋,九月,第一届科举考试正式举行,以县试为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高达十万人。

    张彦对这次科举考试十分重视,亲自主持这次考试,由他命题,然后交由锦衣卫带着十万份考试题分别在考试当天发给各县考生,以免出现舞弊的情况。

    考试结束后,试题全部封存,然后再由锦衣卫将试题全部带到彭城,由张彦和其心腹以及幕僚进行批阅。

    结果,十万人的考生之中,只有八千人通过了这次县里举行的科举考试。随后,张彦命人将通过考试的考生归籍入档,暂由司徒府进行保管,并着令各郡太守开始着手准备明年的郡试,而且将这八千名通过考试的考生公布天下,让他们准备明年的郡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