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五章孙武

第五章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卫灵公二十三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cao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在柏举之战中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作为兵圣,孙武虽未被列入中国古代十大圣人中,但其影响不可忽视,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在后世,《孙子兵法》为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兵法》已有日、俄、德、英、法、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孙武的老师是齐景公。

    孙武蒙山求学齐景公二十四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在齐,博览群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奔吴,隐于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

    众所周知,儒家曾有圣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之说,至宋代,朝廷效法文庙体系,立武庙,以姜太公为圣王,张良为亚圣,本篇主人公孙武则位列“十哲”,足见其历史地位。

    孙武,字长卿,出身齐国田氏,与著名军事家司马穰直有亲,后因躲避政治斗争而南下吴国,潜心著书,写成《兵法》十三篇。

    公元前512年,孙武献《兵法》十三篇于吴王,阖闾阅后,赞不绝口,为考察其实际练兵能力,特挑选宫女180名,由孙武cao练。孙武将宫女分为左右两队,命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人为左右队长,并给她们分发武器,下令道:“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们回答:“知道。”孙武遂以心、左右手和后背对应前左右后四个方向,三令五申,随后击鼓,命宫女们向右。

    宫女们毫不在意孙武的命令,都哈哈大笑,孙武首先反省自己,又三令五申,然后击鼓发令,让她们向左,宫女们又嬉笑不已。孙武正色道:“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本是将领的过错;现在既已三令五申,队伍却仍不遵号令,则为军官与士兵的过错。”训话完毕,孙武即命军法官斩左、右队长。吴王阖闾正在台上观看,见孙武欲杀自己爱妃,大吃一惊,忙派使臣传令:“寡人已知将军善于用兵,万望刀下留人!”孙武坚持己见,并搬出来司马穰直的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二美人队长示众。

    孙武随即击鼓发令,宫女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起立,皆合军令,再无人敢大声喧哗。孙武便向吴王阖闾报告:“队伍已cao练整齐,请大王检阅!”吴王阖闾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但仍拜孙武为将军,并时常与其探讨军旅、伐交之事,常有所得。

    公元前507年,国际形势陡变:蔡国国君蔡昭侯与唐国国君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囊瓦凌侮之仇,叛楚归晋,并与吴国结盟,使楚北部屏障尽失。公元前506年春,周天子卿士刘文公策动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十八国诸侯在召陵会盟,撕毁第二次弭兵协议,重奉晋为霸主。四月,晋国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拒绝参与会盟的楚之附庸沈国,楚国遂于同年秋发兵报复,围攻蔡国。

    吴王阖闾见楚军主力北调,且事实上的反楚同盟已经形成,遂与伍子胥、孙武议定,以救蔡为名,率精兵三万,溯淮河而上,深入楚境。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便放弃对蔡国的围攻,逐步收缩战线,回师御吴。

    为打乱楚军部署,在孙武的坚持下,吴军舍舟登岸,以3500精锐轻装疾进,迅速穿过大隧、直辕、冥阨三处险隘,数日后便抵达汉水东岸。此时,楚军尚未完成集结,左司马沈尹戍建议令尹囊瓦与吴军隔汉水对峙,自己则分兵北上,自方城迂回,毁其战船,断敌后路。

    囊瓦起初同意沈尹戍的建议,可等沈尹戍率部北上迂回作战后,又经不住部下劝说,贸然渡过汉水。孙武见楚军出击,便率部后撤,并沿途袭扰之,三战三捷,令囊瓦愈发心浮气躁,遂不顾险阻,一路紧追。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吴军停止后退,在柏举与楚军对阵,战前,阖闾之弟夫概力主应先发制人,并亲率五千本部直冲楚营。楚军长途跋涉而来,早已疲惫不堪,哪里经得住吴越之士的雷霆一击,顿时阵脚大乱;吴王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立即指挥主力压上,楚军很快土崩瓦解,令尹囊瓦弃军逃往郑国。

    战后,楚军残部纷纷西逃,吴军则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紧追不舍,五战五捷,于十一月月二十九日攻入郢都,昭王仓皇出逃,楚国几乎覆亡。

    吴军攻入郢都后大肆抢掠,伍子胥还将楚平王鞭尸示众,这不但令楚地百姓寒心,也为中原诸侯所不齿。见此情景,孙武认为吴军已过于深入楚境,不利再战,应迅速回兵,但遭到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的反对。不久,越国趁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加之楚地贵族、百姓的反抗斗争,令吴国占领军疲于奔命,屡屡受挫,不得不撤兵回国。

    孙武虽号称“兵家之祖”,但其实战仅伐楚一例,远不能与同传之吴起相比,但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兵法》十三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被后世概括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深刻阐述了应注意隐蔽,诱敌分兵,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将对手各个击破的战争原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兵法》十三篇诞生于华夏从以争雄为目标的贵族战争向以兼并为目的的歼灭战争过度的时代,因此,不同于主张“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的《司马法》前辈,孙武明目张胆地主张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其《兵法》开篇即是“兵者,诡道也”,更有为将者“廉洁可辱,爱民可烦”之说。

    孙武与伍子胥同在吴国为官,先事吴王阖闾,后事吴王夫差。孙伍为挚友,二人相互配合无间,攻城掠地,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夫差赐死,被迫自刎而死。其后,孙武的下落也就不见于史书记载了。关于孙武之死,有以下两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是历史上的主流观点:孙武见夫差不仁,于是隐退于吴国,专心著书研究学问,最后于公元前470年病逝;

    (2)第二种说法出自《汉书·刑法志》,有文字记载“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这是说孙武、商鞅等人皆是功业完成后,失去了利用价值,再加上遭受猜忌所以被诛杀身死。因此可能是伍子胥被夫差杀死后,孙武也被牵连受害。不过,《史记》中没有相关孙武被诛杀的记载,此说法仅出自《汉书》,并且其没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所以对其真实性质疑颇多;

    占问:孙武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占得:夬之夬:

    从卦象上来看,下卦为乾卦,上卦为兑卦,乾为金,兑也为金,再看互卦,四爻互、五爻互、皆为乾卦,总之,夬卦全卦充满了金,金在古代可以为兵刃(刀、枪、剑、戟),让人触目惊心!

    再从夬卦对应身体各部位取象来看:初爻为脚,二爻为小腿,三爻为大腿,四爻为腰腹部,五爻为心脏部位,六爻为头首。夬卦初至五爻皆为阳刚之爻,阳刚为实,唯有代表头部的上六爻为阴爻,阴柔为虚,阴爻从象来看,就是在阳爻中间切了一刀,再结合上面分析的夬卦入目皆金之象,可以推论出,孙武最后的结局多半是被斩首!

    伍子胥因为多次劝谏夫差,加之好jian佞的谗言,终至被杀。孙武作为伍子胥的朋友,多半会被牵连。另外,从夬卦卦辞来看,孙武对夫差也是多有劝谏的: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在朝堂之上(“扬于王庭”),苦口婆心地劝谏君王,根据越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告自邑”),勾践力图振兴越国复仇的野心昭昭,长此以往必然对吴国不利(“有厉”、“不利”),必须果断采取行动,一举灭掉越国(“即戎”),如此方可使吴国受益(“利有攸往”)。奈何夫差偏听jian佞之言,对劝谏之人视为逆臣,欲除之而后快,劝谏不成,反遭身死,可叹!

    “戴尧扶禹,松乔彭祖。西遇王母,道路夷易,无敢难者。”

    ---《焦氏易林·夬之夬》

    林辞感慨道,忠臣良将除非遇到像“尧、舜、禹”这样的明君,才能毫无阻力地(“道路夷易,无敢难者”),真正地尽展所长,为国为民效力!

    春秋末期,孙武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但是,在此之后,一代兵圣却就此销声匿迹,这是为什么呢孙武最终的下落如何呢

    首先,针对孙武的最终结局,历史上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孙武被吴王夫差处死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孙武急流勇退,选择隐居了。由此,不管是哪一种结局,这都促使孙武在历史上逐渐销声匿迹,乃至于下落不明。其中,就第一种说法来说,据《汉书》记载,兵圣孙武是被夫差诛杀的。在《汉书》中,存在这样一句话:“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也即孙武和吴起、商鞅、白起一样,都遭到了被君王处死的结局。

    同时,针对吴王夫差处死孙武的原因,有历史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孙武、伍子胥率军被楚国击败了。众所周知,春秋末期,孙武、伍子胥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但是,对于地域辽阔的楚国,显然不是吴国可以吞并的。在秦国出兵的帮助下,秦国、楚国联军击败了吴国的士兵。此后伍子胥作为吴国重臣继续活跃在历史舞台,而孙武却下落不明,事迹再无记载。由此,作为吴国士兵的将领,孙武很可能是被吴王夫差下令伤害了。

    但是,针对吴王夫差处死孙武这一说法,因为仅出自班固编撰的《汉书》,并没有得到《史记》等其他史料的佐证。所以,还是有不少人质疑这一观点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也即孙武激流勇退,选择隐居了。根据史料记载,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大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在吴王阖闾在位时,确实非常器重孙武这位大将,给予孙武非常高的信任和重任。

    最后,不过,在吴王阖闾去世后,即位的吴王夫差为人比较残暴,比如孔子的徒弟子贡曾评价夫差:“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特别是在吴王夫差在位后期,居然处死了伍子胥这位孙武的好友。由此,对于孙武来说,不管是心灰意冷也好,还是惧怕这位残暴的君王,选择隐居无疑是当时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了。在伍子胥被杀后,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约公元前470年,隐居中的孙武去世,留下了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