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里的读书人在线阅读 - 183 办学

183 办学

    这次回到杨家庄,除了参加杨石头孩子的满月酒,还有就是看看这杂交玉米的种植情况。

    现在看来,这种轮作的方式,非常适合现在的状况。

    杨家庄的收获不比去年少,而且亩产也有所提高,这种情况下,杨家庄的日子会逐渐好起来。

    周围的村子也能带动起来,但问题就再次回到原点,那就是种粮的产出问题。

    经过一番思索后,杨小涛觉得可以了将原本的计划提前了。

    原本的计划是,杨小涛将杂交玉米的技术交给国家,由国家出手,组织人力进行育种,然后迅速推广开,惠及千家万户。

    但现在看来,上面明显没有重视。

    退而求其次,就是等待。

    等这***的风过去,理性的看待问题后,再由杨家庄作为典型示例,说服上面,从而继续推广开。

    但这最少还得两年。

    杨小涛等得起,杨家庄也等得起,但其他村子,未必等的起。记住网址m.97xiaoshuo

    所以,临时的计划就提出来了,那就是大规模育种。

    杨小涛在心里想到这个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春玉米不再是必须的,村里在这时节可以种植其他作物。

    这时候育种,不用担心“受到污染”。

    其次,这次杨家庄在南山开垦了不少新地,周围都是林子,也给育种提供了场地。

    最后,就是人员了。

    这点,正是杨小涛找来两人商量的事。

    来到杨小涛家,杨大壮两人坐在炕上,桌前放着一盘花生米,上面撒着细盐,旁边杨太爷抽着烟袋锅子,脸上都是笑容。

    又是一个丰收年,心里自然畅快。

    杨小涛把两人送到炕上,又从背包里拿出几个午餐rou罐头,几人就坐在桌前说起话来。

    杨大壮来时,已经和杨石头交流过了,若是因为秦家村的事,他们俩的意见就是站在杨小涛一边。

    至于最后结果如何,有杨太爷兜底,应该不会有大事。

    杨石头自然点头,不论亲疏,还是道理,他都支持杨小涛。

    哪知,两人坐下在杨小涛招呼吃点东西后,就爆出一个大雷。

    “太爷,大壮叔,这次找你们来是有件事和你们商量。”

    杨小涛将嘴里的花生嘎嘣咬碎,在从怀里掏出一叠钱,拍在桌子上。

    桌前,杨太爷三人都是一愣。

    这一叠钱可不少,打眼一看最少四五百啊。

    三人还在震惊中,杨小涛再次开口。

    “我打算在村子里盖一所学校!”

    “学校?”

    “什么东西?”

    杨大壮和杨石头立马惊呼起来,唯有杨太爷拿着烟杆的手颤抖片刻,随后再次恢复神情,只是看向杨小涛的目光更加欣慰。

    “对,建一所学校。”

    “到时候,让咱们村的孩子,都去学习,都识字认字!”

    杨小涛斩钉截铁的说着。

    在去年回到杨家庄的时候,他就发现村子里的孩子完全是散养放养的模式。

    家里孩子多的,更是让七八岁的哥哥jiejie带着在街上疯玩。

    或许,这是一段美好的童年。

    但绝不是杨小涛希望看到的样子。

    这些孩子,应该在教室里读书,写字,接受知识的熏陶。

    杨小涛说完,杨大壮和杨石头齐齐看向杨太爷。

    这种事,涉及到方方面面,还是让他老人家拍板的好。

    “看我干啥?”

    杨太爷没好气的说了句,末了对杨小涛抬抬手,“你们听他怎么说!”

    两人又看向杨小涛。

    但就刚才杨太爷的态度,俩人心里明白,这事他是赞成的。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杨小涛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让两人心里一颤。

    随后,杨小涛将先前的打算说出来。

    这次,三人听了,面色比建立学校更加震撼。

    “小涛,伱是说,要把玉米推广开?”

    杨石头最先沉不住气,开口问道。

    杨小涛点头,“对,只要有合适的场地和人手,我觉得应该可以。”

    “干!这事必须干!”

    一旁杨大壮捶着桌子,脸上因为兴奋有些潮红。

    若是能够大规模种植,不仅杨家庄跟着收益,就是周围的村子,也能获得好处。

    更重要的是,他呢为这个新生的国家,贡献出自己力量。

    “学校要盖,但这钱,你拿回去!村子里还用不着这些。”

    杨大壮又开口,将钱推到杨小涛跟前。

    “大壮叔,你说这就见外了。”

    杨小涛又推回来,“这办学可不容易,不仅要房子,还要有桌子,凳子,课本,纸笔以及请老师。”

    “这里面的花费可不少。”

    “您要是拿我当杨家庄的人,就别推辞!”

    杨小涛这么一说,杨大壮两人的热情消散许多,他们没有细想,现在听杨小涛说了才知道办理学校有多难。

    但看向杨小涛,更加认同。

    这时,杨太爷开口说道。

    “房子好找。咱们村东边以前有个破窑,只要收拾收拾就能用。”

    杨大壮自然知道是哪,“缺少房梁啥的,各家各户都出点,不是问题。”

    “桌凳也好说,咱们村就走木匠,趁着农闲个把月就能搞定。”

    几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将条条框框列出来,建立学校的事也有了雏形。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找老师了。

    “这事,我们可以和镇上汇报,相信镇上会给些帮助的。”

    杨太爷最后插了一嘴,末了又说,“实在不行,我们几个能动弹的,先教字和简单的算术。”

    “我看行,太爷您出马。那村子的猴崽子感不听话?我看要不您当个校长,管起来也方便。”

    杨大壮开口,杨太爷便笑起来,这校长他还真想试试。

    随后几人又是商量一番,具体章程交给杨小涛负责,学校的建设村里负责,至于其他的,还要等学校建好,跟村里人说清楚才行。

    第二天,杨小涛便起程回四九城,准备忙活建立学校的事。

    杨小涛走后半个月,村里的事情忙活完了,粮食上交,村里也有了闲人,杨大壮就开始召集人,将建立学校的事情说出来。

    有杨太爷坐镇,加上这事对他们孩子来说都是一条出路,村里人大都同意。

    就是不同意的,有杨太爷这权威、地位的存在,也不敢多说。

    而且众人也听说了,这事是杨小涛提出的,为此还拿出五百块钱,这绝对是一笔巨款啊。

    人家能够为了村子付出这么多,他们这些享受实惠的哪还有脸拒绝?

    于是,杨家庄众人有力的出力,没多久就将破窑收拾起来,一根根梁木从家里搬出来,沙土瓦砖也去镇上买来,在一所瓦工的努力下,三间房子的地基打好。

    而后又是买玻璃,做窗户,做门……

    村子里的木匠也活动起来,家里每天都是锯子斧头的声音,来帮忙的人络绎不绝。

    一张张长木桌子快速做好,然后又是凳子椅子的,堆在一起,就等学校盖好搬进去。

    杨家庄这样大的动作,周围村子也都打听清楚,在知道是办学校后,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他们这些村子可没有那份能力办学校,这里面不仅需要物资上的支持,还得有老师。

    而且,这年头在农村里可没童工一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这半大小子也是一份劳力,可以跟着下地干活了,大点的女孩已经帮着照料家务,这要是去上学了,丢下的活谁管?

    时代的局限性让他们难以取舍,甚至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在有心人的指引下,总归是会走上正路的。

    杨家村建立学校的事在周围村子里传播,尤其是杨小涛捐的五百块钱,在各个村子里流传起来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不少人对杨小涛这种无私的行为感到震撼,而后就是感慨自己村子里咋就没有这样的人?

    五百块钱啊!

    当然,有人夸赞的,自然也就有人骂他傻的。

    尤其是秦家村人,听说这件事后,喜欢的和说闲话的都不在少数。

    而秦淮茹家却是人们话题的焦点。

    这些天,秦家人出门都是低着头,沾亲带故的也没脸说这事。

    若是当初秦淮茹和杨小涛在一起,他们秦家村未必沾不得好处。

    哪像现在,唉!

    村东头的小姑娘,双手把玩着两根过肩小辫子,听着周围人说起杨小涛的事,眼睛不时看向外面的马路,心里暗暗下了决定。

    不提周围村子的反应,为了学校的事,杨大壮没少往镇上跑。

    镇上的领导在听说这事后,也是震惊。

    而后,就没有而后了。

    他们现在也是教育资源匮乏,国家大力建设工业,有限额知识分子都向着城市聚集,他们镇上的那些人能够当老师的也没几个啊。

    而且这些老师也都有自己的工作,让他们去杨家庄,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最后,老师的事情只能让杨家庄自己解决,镇上的领导被杨大壮磨的没脾气,只能支援一批教学物资,也就是粉笔、书本之类的,而且还是一次性的,以后就不管了那种。

    杨大壮有些失望,却也没办法,只能等杨小涛的信息。

    时间来到十二月,天气变凉,学校已经盖起来,桌子凳子也都摆放进去。

    接下来,就等明天开春,开始正式挂牌了。

    杨小涛打从村子里回到四九城后,就一直为学校的事奔波着,最近终于有了结果。

    学校暂时以教语文和数学为主,至于教学的内容,杨小涛去了趟红星小学,找到小学的校长。

    红星小学的校长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教育家,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最想看到的就是让教育在华夏大地上开花,让新生代沐浴在知识中,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

    尤其是经历过战火后,满目疮痍的大地,更加需要人才的修补,重新焕发生机。

    对他来说,教育后代成才,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杨小涛以杨家庄建立小学的名义找来时,老校长是激动的。

    这年头,公立小学建起来都不容易,更何况是这种村办小学?

    找来杨小涛,老校长亲自询问一番,了解到杨家庄的情况,也知道了建立学校的决心。

    对此,老校长对这种利国利民的壮举感动,心里面愿意帮忙,却也无法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毕竟,现在的情况,一张纸一支笔都要精打细算。

    杨小涛也知道这种情况,他来此只是想通过学校的渠道,向上级汇报后获得购买教材用具的权力。

    以后以购买的方式获得其他学年的课本教材。

    老校长略一沉思,便同意了。

    对他来说,不过是写份报告罢了。

    时间就在等待中过去,直到年后,才有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