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善战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战争这种高风险的事情,要胜利的话是很难的,而且也是没什么规律的,反而要做到不失败或者不大败,还有基本的方法可以做到,故此孙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先要令到敌人没有办法战胜自己,然后才在战争中慢慢寻找敌方的破绽,再想办法战胜敌方。 综观历史上诸葛老大的数次北伐,其实都是根据这个思想来做的,本意就是综合双方的各种实力,明白到曹魏一方无法在正面战场上战胜自己率领的军队,于是屡次三番杀上别人家的高地,绕塔卖弄,希望敌方受不住刺激杀出来,然后自己再来一波反杀,速推敌人基地。 所以历史上诸葛老大这么多次的北伐,虽然没有达成北伐的任何一个目标,消灭曹魏或是攻占关中使得大汉重返旧都,但是这么多次北伐,蜀汉军队都是只占便宜不吃亏的。 从来没有大败一次,军队主力无损,还搜刮了曹魏不少粮食和人口,也攻下了数个边远郡县,故此诸葛老大的北伐,虽则战略上不占优势,所有出兵路线都被曹魏预知并做好了防御,但是战术真的无敌,曹魏到了后来,就算是被不少人吹成神的司马懿,在军力和后勤都占优势的情况下,还是不敢与诸葛老大正面交锋,只能龟缩防守待诸葛老大粮尽退兵。 因此诸葛老大一直都坚持北伐,想的就是积小胜而成大胜,拖垮曹魏在关中地区的后勤,逼司马懿主动出击,然后击破司马懿的军队,从而占有关中,为蜀汉赢得战略优势。 所以诸葛老大最后一次北伐,感觉自己毕竟年老,恐再无力压制司马懿,故此干脆孤注一掷,直接在曹魏势力范围内开矿,摆出一副在这里自给自足,不走了的态势,企图逼司马懿决战。 谁知道司马懿这时候倒不是狼顾之相了,而是乌龟上身,硬是跟日本战国时期的“老乌龟”德川家康杠上了,任由诸葛老大辱骂,也誓不出兵决战。 而诸葛老大“先为不可胜”的战术固然精彩,但是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才是将这种战术发扬光大,也是运用这种战术最成功的人。 李世民一生征战无数,可谓是战无不胜,但是李世民数次主要战役,如破薛举、败宋金刚和刘武周、擒窦建德等,都是用了同一个套路。 那就是先坚守营寨或是城池,待对方粮草不继或是士气低落的时候,再率领手下的天策府猛将和玄甲骑兵,击破敌方阵营,从而引发敌方的大混乱,之后就领唐军从容收拾敌方残余军力。 故此李世民领兵作战,基本上军队主力都不会受到多少损失,所以唐军才来越战越强大,最后顺利取得天下,其中李世民的作用确实很大。
就是因为这样,李唐定鼎,李渊才会封李世民为秦王、天策上将军,总领全国军队,以酬其功,但是也引发了太子李建成的不满,诱发了玄武门之变和之后的一系列事件。 李世民用这招助李唐取得天下,被称为军事家,但是其实究其多个战例,都是乏善可陈的,故此在唐朝历史上和后人的评论中,李世民在军事上的名声,都是及不上当时唐朝的另外两个名将李靖和徐世绩(后来改名李世绩)的,甚至连苏定方、侯君集、薛礼(薛仁贵)这些名将也稍有不如。 这或许就是《孙子兵法》中说到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的真意,也是曹cao在《孙子兵法》中批注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意思了。 正是由于李世民所用的战术,朴实无华,使得己方总是立于不败之地,无危机无爆种,所以难以成为传说,同理诸葛老大的北伐也是这样,故此虽然历代的“武庙十哲”都客观将诸葛老大列入,但是后世不少人的各种评论,都认为诸葛老大的军事实力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