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能信
书迷正在阅读:药香鬼妃:拐个王爷去致富、我可不是文盲顶流、诡异复苏:我能记录诡异、布衣枭雄、杀手之王重生:最强高手、我的御兽真不是邪神、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李总每一天、绝世龙婿、修真界的包工头、恶女学姐缠上我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正文卷第230章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能信欧信进入河源城门。 有人藏在城门后,当欧信入门时,便试图关闭城门。 结果,林锦和冯升,一左一右,直接把人反杀,然后带兵把守住城门。 欧信则带兵进入河源。 尚先生完全懵逼,城里有内鬼? 打开其他门逃命而去。 卜新则向欧信请罪。 进了县衙大堂,欧信派人去平定城内战火,再打探退军退往何处? “下官愿束手就擒!”卜新不敢潜伏了。 尚先生这伙人实在水平太低了。 大好局面,玩崩了。 “这河源,还有心向大明的吗?”欧信早就料到了,知县卜新叛变投敌。 卜新心头一抖,磕头道:“大人,吾等都是没办法的呀……” 啪! 冰冷的刀锋,搭在卜新的肩膀上:“老子不想听废话,说,反贼都是什么底细?” 卜新一五一十招了。 尚先生叫尚俭,祖上是永安富户,后来跑了海线,当了海商,聚集了一伙强人,在甲子澳里做海盗。 惠州府最先起义的,是一个叫海云的土司,但在攻打宽仁里时,被流矢射中,人死了。 而海云的儿子不能服众,被叛军杀了。 导致叛军群龙无首,四分五裂。 而驯雉里的土匪林瞎子,则提议先打下永安者为王。 这才让这伙叛军稳定下来。 林瞎子是永安人,本想通过门亲故就,打开永安城城门,当大王。 结果永安城城门没打开,反而林瞎子把命搭进去了。 县内巨富尚俭,趁势而起。 他打开了永安城城门,当上了这伙乌合之众的匪首。 说来也戏剧,这伙乌合之众进入永安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尚家也有几支遭了殃。 尚俭杀人立威,仗着海盗老兄弟,当上了叛军的老大。 但叛军里面有很多人不服。 故而分成几路,分别攻打老龙埠、蓝口、河源,和海丰、碣石卫。 尚俭北上,要打开通往江西的道路。 “你知道得很多呀。”欧信按照他说的,看地图。 如今老龙埠、蓝口、河源之危已解。 摆在尚俭面前只剩下三条路。 一条路是西进攻打龙门,入广州府。 其二北上攻打新丰,入韶州府。 其三就是攻打连平,连平往北全是山路,可不好走呀。 “尚俭已经派兵去攻打海丰了,他们退去后,肯定会往海丰方向走。”卜新是这样认为的。 欧信却摇摇头:“打海丰多绕路啊,该去打连平才是。” “林锦!” “给你五百兵,守住河源!” “来人,派兵联络刘公公,守住龙门!” “惠州交给欧信!” 龙门是通往广州府的水路闸口。 欧信让人准备吃食。 手下都是土兵,扰民之事,在所难免。 兵卒苦累,他也不敢管得太狠,尽早离开,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至于受苦的百姓,只能说气运不济了。 休息一夜。 欧信率兵北上。 去连平乘船只能坐到长吉里,剩下的路得靠双腿。 杨梅坪还有他留下的守军,蛮将依智高负责屯守。 他派人联络。 前后夹击连平。 而尚俭,还想不明白,他天衣无缝的计策,欧信是怎么看破的? 连连败退,手下已经不稳了。 他手上约莫有八万人,逃命几天了,一路往北,走过繁华的城市,来到山区城市。 洗劫了几个村子,穷得他们真是含眼泪走的。 那些村民还听不懂汉话,个个桀骜,杀将起来,他们比反贼还凶悍呢,把反贼给杀败了。 尚俭一路往北,油水没有,还挨揍。 导致军心不附。 已经有兵卒逃窜了。 尚俭虽然不善统兵,但有钱呀。 他把自己抢来的金钱发给手下,却还是阻挡不住军队自溃。 军队刚刚到连平。 看见这座建在山里的城池,守军脸上纹身,一看就知道不是汉人,顿时想起被附近村子支配的恐惧。 很多兵卒在逃窜。 也有人密谋杀掉尚俭,找欧信领功。 本就乌合之众,此刻人心彻底离散。 当欧信靠近连平。 叛军竟不战而溃了,也不攻打城池了,四散逃逸。 把欧信整不会了。 打这么多年仗,没见过这种仗啊。 没开打,就接收俘虏。 而尚俭乔装打扮后,准备从乱军中逃脱。 驻扎在杨梅坪的依智高率军而来。 连平也打开城门。 近百皂吏,拿着杀威棒冲出来,见人就打。 场面十分戏剧。 尚俭被打得满头是血,被叛军给踩踏而死,他的脑袋被送到欧信手中。 突然掀起来的惠州北部叛乱,仅用了二十余天就平定了。 但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 只有时间才能抹平一切。 欧信收拢了六万多降兵,剩下的不知道逃哪了。 这个时候,他才收到刘震海寄来的信。 他会心一笑:“回去告诉刘公公,江西的路,已经堵死了!” 接下来,就是南下平叛。 只要堵住江西的路,欧信的压力就没这么大了,叛军如何闹,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金忠也收到了刘震海的求救信。 “该死的逯杲!” 金忠拍案而怒:“若坏了皇爷的算计,本督亲斩他的狗头!” 他被困在鄱阳。 因为鄱阳存放着海量的银子。 只能封锁江西的道路,隔绝江西。 因为时间太久了,城门正常开放,江西境内可以流动,但不许出江西。 这导致民间怨声载道,生员们上书给皇帝,求皇帝重责锦衣卫。 他们不就暴露了吗? 老百姓务农,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儿!家里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瞎溜达呀。 想出江西的,不就是商贾,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嘛。 但这种声音越来越大。 很多读书人,跑到鄱阳城,围门辱骂金忠。 金忠无奈道:“给杨信送信,让杨信派兵封锁广东沿线。” “大人,那些读书人又来了!”朱六留在金忠身边,帮衬着金忠。 闫方等锦衣卫还在养伤。 金忠目光闪烁:“你说他们是真来鸣冤的?还是惦记鄱阳的银子的呢?” 沈瑄被抓,江西肯定知道了消息。 押送银子的船,朱永是假,张善才是真。 而张善回来,押送第二批银子的时候,这些读书人就开始堵门骂人,金忠处置几次,但越聚人越多。 江西是钟灵毓秀之地,盛产读书人。 禁令解开,海量的读书人齐聚鄱阳,鄱阳小城反而发达起来,成为鄱阳湖畔的明珠。 “大人,小的也不懂雅。”朱六真不懂。 金忠让他退下。 若是打探银子虚实,说不定还能再来一计。 “等朱仪入城后,让他来见本督。”金忠计上心头。 而在宫中。 于谦拖着病体入宫。 按理说,这个时间宫门已经落钥了,不该进宫的。 但于谦跪在冰天雪地里。 朱祁钰让人用吊篮吊他入宫。 胡濙、王竑、王复、岳正、孙原贞、耿九畴、白圭、姚夔、王越、仪铭等阁部重臣,全都来了。 全都吊入宫中。 朱祁钰已经准备睡觉了。 重臣却来了。 朝臣入殿后,跪拜行礼。 “诸卿先别说话,朕知错了。” 朱祁钰站起来,向朝臣躬身行礼:“朕以后不玩闹了,诸卿见谅。” 皇帝向朝臣低头,破天荒第一次。 但于谦等人却跪着不起来。 于谦脸色惨白,还在咳嗽:“陛下,皇位岂是儿戏啊!岂是您说让就让的!” “祖宗英灵降怒,岂是您能承受得呀!” “这是要载入史册的呀陛下!” 于谦眼睛通红,怒其胡闹。 胡濙厉喝道:“君上如此戏谑,置大明于何地!置江山社稷于何地!” 王竑一头可到底,悲戚怒吼:“陛下呀,太宗英灵,岂能被随意惊动的!” “您这是让祖宗泉下之灵,不得安息啊!” 这话太重了。 朱祁钰感受到了庞大的阻力。 “朕知错了!”朱祁钰知道自己玩大了。 让皇位可以。 但不能把太宗英灵招来呀,这是让皇位吗? 这是让祖宗不安,这是霍乱天下的征兆啊! 若换在汉朝,皇帝都能被废掉。 “诸卿起来吧。”朱祁钰近乎哀求。 “老臣不敢起来!” 孙原贞寒声喝问:“陛下视天下为儿戏,视祖宗而不顾,老臣担心这一起来,大明就不存在了!” “陛下,您太过分了!”耿九畴低声道。 王越却道:“陛下,祖有德宗有功,合谓祖宗!” “行善必昌,不昌,祖上有殃,殃尽必昌;” “作恶必殃,不殃,祖上有德,德尽必殃!” 这话说得太重了! “朕知错了!”朱祁钰躬身行礼。 真的玩大了。 不怪人家骂他,这要是传扬出去,他本就不好的名声,更毁了。 如今可是整饬江西呀,虎视眈眈之人不知凡几。 他现在就该韬光养晦。 “身为臣子,不能辅佐君王;” “身为托孤重臣,不能佐视君王。” “皆是老臣之罪,老臣愿以死而谢天下!” 胡濙重重磕头,目光决绝。 “老太傅,朕知错了!”朱祁钰再次行礼。 “大明因陛下而中兴,也因陛下而猝亡!” 于谦的话说得也狠:“微臣愿在中兴时而亡,不愿看大明猝而哭!请陛下赐臣死!” “邢国公,朕知错了!” 朱祁钰没有直起腰来,说了第五遍知错。 “诸卿,朕知错了!” 第六遍! 朱祁钰最大的错误,就不该把太宗皇帝搬出来,装神弄鬼。 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太宗皇帝显灵,难道是大明到了危难关头吗? 否则为什么显灵? 民间会不会出现这种揣测? 某些野心家,会不会以此来鼓动皇帝得位不正,进而叛乱呢? 政治后果实在太严重了。 朱祁钰犯了大忌。 “朕知错了,诸卿请起!” 第七遍。 胡濙幽幽一叹,慢慢抬起头:“请陛下牢记这七个知错。” “江山社稷,绝非儿戏。” “绝不能因逞一时之快,就将祖宗英灵,置于儿戏。” “这不是贤君所为,更不是卓越君主所做的事情!” 幸好,胡濙给他递个台阶。 “绝无下次,请诸卿为朕做个见证。”朱祁钰苦笑。 “咳咳咳!” 于谦剧烈咳嗽起来,用手遮住口鼻,却有鲜血流出。 “邢国公身体可有大碍?”朱祁钰吓了一跳。 如今军中最大支柱就是于谦。 于谦可不能死呀。 “谢陛下关心,微臣身体无碍。”于谦用绢帕净手,然后把带血的一面团在手里,不让人看到。 “快把邢国公扶起来,全都赐座。” “夜深了,不宜饮茶,送参汤过来。” 朱祁钰关心道:“太医是怎么说的?” 于谦却摇摇头:“只是天气骤冷,微臣身体不好,染病了而已,并无大碍。” 那怎么吐血了呢? 被伱气的! 太宗皇帝能随便搬出来玩吗? 这是亡国之兆! 朱祁钰苦笑:“诸卿,皆因皇太后和倭郡王合伙气朕,朕被气急了,才想出这么个办法。” 对天家事,朝臣是知道点的。 “朕削了漠北王的爵位,降亲王为郡王,所以皇太后佯装摔倒,碰瓷于朕。” “毕竟是朕的嫡母。” “朕敢怎么样?能怎么样?” “无奈之下,只能将太宗皇帝搬出来。” 朱祁钰就一个字,赖呗。 推诿耍赖。 坏的都是皇太后和倭郡王,跟朕没关系。 “陛下,行事未免过于急躁了。” 于谦低声道:“诸王都在京中,亲王和郡王,没什么区别的?” “陛下执着于削宗室亲王,效果微乎其微。” “不如维持原状。” 于谦是反对皇帝苛责宗室的,反正已经在手里攥着了,何不用他们博取一个好名声呢? “邢国公,那可不一样。” 胡濙却道:“亲王之子,都是郡王,若郡王之子呢,则都是奉国将军。” “陛下执拗于削藩,虽然急躁些。” “但效果是极佳的。” “本来京中有超过百万宗室和姻亲,经过陛下数次削藩之后,只剩下二十万不到,大大缓解了民间压力。” “若把亲王全都削成郡王,宗室还会减半。” “宗室减半,姻亲自然也跟着减半了。” “这样一来,京畿百姓压力骤减,民间怨声载道的声音,也会消散很多的。” “明年再能将这些人迁徙出去。” “京畿压力减轻,宗室问题解决。” “这是千古功绩啊。” 胡濙十分赞同皇帝用暴力手段削藩。 如今时机成熟,当快刀斩乱麻,快点削藩,然后打发出京,免去后患。 岳正、王越等人赞同胡濙的想法。 就说这乃口府。 本来皇帝没有孩儿,不用从民间选用好的乃口。 但宗室齐聚京师就不一样了,京畿妇人生了孩子后,不能濡养自己孩儿,反而被送到乃口府去,由宗室挑选,给他们的孩子当乃母子。 一来增加民间怨气。 二来增加宫中财政负担。 所以快速削藩,是有大大好处的。 提及削藩,王竑却道:“陛下,这京师郡主、县主多如牛毛,各种亲戚,搞得京中乌烟瘴气,也该管管了。” “王卿说的是。” “朕已经削了大批宗室女的爵位。” 朱祁钰道:“等诸王交还亲王爵位后,以后亲王位绝不轻易赐下,省着祸乱后人。” “都是郡王,生的嫡女只是县主而已,庶女为乡君。” “奉国将军的嫡女就是乡君,庶女不予敕封。” “辅国将军的女儿不予敕封。” “这样一来,宗室的压力骤减,宫中压力小了,朝堂的压力也就小了,百姓的压力就更小了。” “陛下圣明!”胡濙跪下行礼。 “老太傅,喝汤。” 朱祁钰苦笑:“本来大好的局面,皇太后却出来裹乱。” “因为朕把倭郡王宣入宫中。” “她以为朕要对其不利,所以就来裹乱。” “她坐在朕的位子上,用亲情打动朕。” 说着,他站起来,指着这椅子:“诸卿,尔等说说,这椅子,她能坐吗?” 正喝汤的朝臣,立刻放下参汤,跪在地上。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皇帝坐过的椅子,就是龙椅! 不许任何坐的! 而且,养心殿的主位,就是皇帝的指定龙椅,那是谁都能做的吗? 皇太后也不行! “她是要做吕雉啊,还是武则天啊?” “朕可不是少年天子!” “她在宫中生存半生,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 “皇位,是不容任何人坐的?” “她不知道吗?” 朱祁钰气得一巴掌拍在扶手上:“先帝在时,她怎么不坐这椅子?用孝道压朕,朕徒呼奈何啊!” 信你个鬼! 你那么强势,圣母皇太后敢欺压你? 还徒呼奈何,你有多是办法给她好看,大不了暴脾气上来,抽她一个耳光,我们都信。 “朕没办法呀,只能求着她!” 朱祁钰语气悲戚:“她却得寸进尺,想给倭郡王一个实封。” “倭郡王不想在京中受苦了,想去地方做王。” “朕就给倭郡王挑了很多地方。” “皇太后千挑万选,选了倭国。” “朕答应她,为倭郡王发兵,攻打倭国,待夷平倭国后,把倭国封给倭郡王,让他做倭国的王。” “之所以降为郡王,是因为实封王,不许封亲王,这是朕定的规矩。” “就因为一个郡王!” “皇太后就装晕!” “好似是朕把她气晕了一样!” “让朕下不来台!” 朱祁钰潸然泪下:“朕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求太宗皇帝降临,惩治毒妇!” 信你的鬼! 皇帝的话,阁部重臣一个字都不信。 哪有法令说实封王爵,不能是亲王了? 我们都没听过。 还有,倭国距离我大明多么遥远啊,还皇太后千挑万选,如果她知道,去倭国一趟,需要一年时间,她会选倭国吗? 再说了,提兵攻打倭国,你拿个鬼攻打呀! 有船吗?有兵吗? 倭国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去攻打,腿儿着去吗?然后骂人家一顿,把倭王位让出来? 真是信了你的鬼! 皇帝嘴里有一句实话吗? 当时倭郡王怎么就没揭穿他呢? 皇帝就是要降朱祁镇的王位!实锤! “诸卿,你们说,该不该惩治这毒妇?”朱祁钰算是把毒妇的屎盆子,扣在皇太后头上了。 重臣有点后悔了,不该星夜入宫打扰陛下休息。 这不,报复来了。 逼他们站队。 “陛下与太后和睦,方是天下之福。”胡濙扯皮。 “是呀,为了大明,朕忍了,都忍了。” 朱祁钰语气悲戚:“但太宗英灵不能忍呀,他降下雷劫,劈中了皇太后,天罚皇太后!” “只是祖宗不能开口说话。” “否则一定废了她!” “为朕出气!” 群臣狂翻白眼。 估计太宗皇帝能开口,一定会骂:你个不孝儿孙,惊扰俺沉睡。 朱祁钰语气一缓:“但是不能呀。” “她终究是朕的嫡母,对朕有养育之恩、扶立之情,恩深情重。” “朕尚未报答,如何能让雷劫降下呢?” “所以朕以身抵挡雷劫,舍身救母,感动了太宗皇帝。” “这才收了神通。” 噗! 朝臣忍俊不禁,您能再扯点吗? 刚才骂人家是毒妇。 转头就舍身救母了。 你个皇帝,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能信。 “陛下孝心感动上苍。”诸臣捏着鼻子认栽。 论不要脸,还得看皇帝,比城墙拐角都厚。 太宗皇帝收去雷劫,有几个时辰了吧? 皇帝还能编出新故事。 佩服呀。 朱祁钰脸色一点都不红,满脸悲戚:“皇太后醒转后,朕衣不解带,伺候皇太后汤药,朕事母至孝呀。” 仿佛在说,快夸夸朕。 噗! 事母至孝,这话有自己说出来的吗? 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还衣不解带,你要是衣服解带,就出事了。 朝臣只能跟着吹嘘呀。 朱祁钰给他们一个眼神,给朕扬名,就靠你们了。 微臣做不到呀。 “陛下,难道真要实封漠……倭郡王吗?” 这个问题也就于谦敢问。 他和皇帝是一根蚂蚱上的。 “皇太后之命,朕有什么办法?” 朱祁钰苦笑:“圣旨都传出去了,实封是一定的了,但要先夷平倭国,好让倭郡王治理。” 于谦一愣,您的目标是攻打倭国吧? 拿倭郡王当靶子? “陛下,倭国和大明隔着海洋呀,如何派兵攻打呀?”王竑是聪明人,知道给皇帝递话。 “等沿海的倭寇靖平,朕试着下诏给倭国,令其倭王退位,让倭郡王继位,即可。” 您真当自己是洪武大帝啊。 一道圣旨就管用。 “这都是后话。” 朱祁钰不想谈论开海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敏感。 “诸卿,今晚就把早朝的事议了吧,明早朕偷个懒,尔等也睡个早觉。” “臣等谢陛下隆恩。” 诸卿跪拜,然后坐在锦墩上,议一议大事。 坐在锦墩上,在养心殿议事,还真是第一次呢。 “宗录司可否改组成功了?”朱祁钰问。 “回陛下,只是原部门放在一起办公而已,已经结束了。”白圭回禀道。 “宗录司设一司正,设为从五品官员,下设僧录局、道录局、喇嘛录局、回回录局、其他录局。” “一司五局。” “暂且如此,以后还有其他大教,也设一局。” “宗录司的司正,尔等可有人选?” 朱祁钰对宗录司十分重视。 提及朝堂事,胡濙问:“陛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大家对宗录司还没有清楚认识。 “这个司正,首先要精通各教教义,对佛道喇嘛回回的教义,信手拈来,口才一定要好。” “其次,必须是进士出身。” “学了教义,儒家的根儿却不能忘却。” “其三,公平,能一碗水端平五局。” 要求有点苛刻了。 教义好学,让进士钻研教义,都是能学会皮毛的,至于深层次的,则需要经年累月的钻研,但难不倒进士。 “陛下,微臣倒有个人选。” 王复却道:“盛顒,景泰二年进士,其人博闻强记,有辩才,极为善政。” “若由他来担任宗录司司正,他不止能学会各教教义。” “还不畏险阻,敢去乌斯贜辩经。” 盛顒? 朱祁钰还真有点印象。 胡濙却道:“老臣有印象,此人是块硬骨头,本是京中御史,如今在浙江,不时传来耸人听闻的奏报。” 原来是他! 朱祁钰的心里人选是周一清。 周一清就是举报宁王谋逆的御史。 “就依王卿所言,调盛顒入中枢,担任宗录司的左司正。” 朱祁钰定下来:“再调江西御史周一清入京,担任右司正。” “诸卿,尔等还未明白,朕苦心积虑改革的目的。” “在西北的寇深和原杰,给朕上奏疏,说当地人多为信奉回回教,而越过甘肃,西海之西,俱是信仰回回教的百姓。” “太祖、太宗时,中原也有回回教传教。” “但到今天,已经绝迹了。” “国朝对回回教的了解,还是文献上的,对其教义更是知之甚少。” “所以,朕需要人懂回回教教义。” “原杰在奏章中说,想统治西北,一靠军事,二靠信仰,才是长治久安之计。”
“中原佛道,不愿意深入西北,说白了就是窝里横。” “在中原朕给他们太多了。” “所以不愿意去传教,不愿意和回回教、喇嘛教碰撞,这是懦夫所为!” “等盛顒入京后……” “明年,朕就要整饬宗录司。” “宗录司官员必须精通各教教义,吸纳天下僧道喇嘛回回入宗录司当官。” “乌斯贜,更不用说了。” “草原上多少人信仰喇嘛教,诸卿都知道。” “幸有太宗皇帝,迎喇嘛教入中原,连朕都被喇嘛灌顶过,用喇嘛教控制漠北。” “而中原,却没有喇嘛高僧,这能行吗?” “语言不是障碍,要学会,要精通,要比喇嘛还要精通其教义,这样才行!” 朱祁钰认真道:“朕既然设了宗录司,就要招募喇嘛教、回回教的高僧入职……” 话没说完,就被于谦打断:“陛下!” “元朝时,回回教肆虐中原。” “太祖立国后,恢复佛道,使佛道大兴,回回教逐渐暗淡,最终退出中原。” “盖因回回教教义,和我中原人心不符。” “所以太祖皇帝不许其传教,断其根脉。” “陛下若招募喇嘛教、回回教高僧入宗录司,那么其传教之势,将不可阻挡。” 朱祁钰笑道:“邢国公所虑甚是。” “但,挡,能挡得住吗?” “国朝保护佛道这么多年,给他们养成了什么习惯?” “鱼rou百姓,视朝堂法度于无物。” “越养越废,一群垃圾。” “只有让他们去争、去抢,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否则,就淹没于历史长河吧。” 朱祁钰认为,竞争,才是进步的最佳途径。 越保守越落后。 “邢国公所忧虑的,朕也在思考。” “这就是朕设宗录司的第二个目的!” “改良教义!” “朕要用宗录司,抓住天下教派的话语权。” “然后,依着对朝堂有利的方向,更改教义,令其学新教,不许学旧教。” “这样一来,无论百姓信仰什么,信的内容是什么,都在中枢的掌控之下。” “有何可虑?” 朱祁钰笑问。 诸卿恍然,于谦仍然忧虑道:“陛下之策,是百年之策,却不能解决今日之忧虑。” “百姓是盲从的,一个人信,就会鼓动很多人信。” “久而久之,整个地方就被染色。” “令其信仰容易,令其改信可就难了。” “微臣担心,等陛下百年之策形成时,中原已无佛道容身之地了。” “而佛道,才是我华夏人安身立命的东西呀。” 没错。 回回教的厉害,就在于快速染色。 大元能打下那么大的疆域,就跟回回教有着密切关系。 这个问题十分沉重。 朱祁钰也听进去了:“那邢国公有何高见?” “微臣以为,可令人钻研其教义,但不许其在中原传教,等改良教义后,再放弃传教。” 于谦冷笑道:“倘若他们不愿,微臣愿意领兵,平其叛乱。” “邢国公严重了。” 胡濙却道:“不至于走到杀戮的那一步。” “陛下修改教义之策,想他人之所不敢想,甚是高明。” “但陛下想过没有?” “西海以西,如今尚未归属大明。” “算是大明的敌人。” “对待敌人,自然要残酷些才好。” “那些从战乱中存活下来的,应该是顺民,而不是逆民。” “陛下想用宗录司控制教义,想法没错,但太慢了,大明等不起。” 朱祁钰目瞪口呆。 你们总说朕着急,怎么和胡濙比起来,朕变成保守派呢? 王竑笑道:“陛下会错意了。” “西海以西,地广人稀,全是胡人部落。” “势力极弱。” “大明以前看不上。” “现在有了玉米三宝,海西也可以种植玉米,海西就成了宝地了。” “那咱们平定西海以西,派两万骑兵即可。” “怕是马踏一地,投降一地,毫无难度。” “陛下想实控也好,想设都司也好,全凭陛下心意。” 王竑这话说得霸气。 根本不把海西诸寇放在眼里。 其实,成华朝之后,还有海寇,就是西海以西的番人掠边,经常袭扰甘肃,困扰大明半个时代。 这个时代还没有。 在朝堂眼里,天下最强的是瓦剌,第二是鞑靼,大明算是第三位的。 海西诸藩,就是肥羊。 旦夕可平。 “邢国公,佛教也非我华夏本土教。” “也是舶来教。” “但在我华夏生根发芽多年,已经成为我华夏之教。” “若我朝愿意用时间,自然也能令喇嘛教和回回教,变成我华夏之教。” 胡濙笑道:“天下教派,没有对错,只看朝堂怎么用。” “用得好,那就是无上之教。” “用得不好,只是执政者水平差劲而已。” 这是实话。 于谦也点头,表示同意。 能化土为汉、化胡为汉,怎么不能化外教为本教呢? 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依老太傅之意,明年开春,踏平海西!”朱祁钰决定了。 “陛下,明年不行!” 胡濙却道:“一来玉米三宝种子不够,无法播种去海西;” “二来,甘肃需要准备时间,需要摸清敌方情况;” “三来,宗录司也需要时间钻研其教义;” “四来,则是需要往甘肃移民,用汉民充塞,才可以保证甘肃不丢。” “只要甘肃在手,海西就逃不出我大明的手掌心。” 朱祁钰空欢喜一场。 “罢了,就定在后年吧。” “陈友已经迫不及待了,海西一仗,就让陈友去打。” “说回宗录司。” 朱祁钰道:“其他,就是土人的教派,土人信仰各异,朝堂也要重视,派人去学,然后改良。” 朝臣点头。 以前朝堂是看不上两广云贵闽这等边陲之地的。 但皇帝一心开拓两广。 “天下僧道,聚集汉地的太多了。” “明年开始,天下各城,只允许一座寺庙、一座道观,可以建得雄伟。” “多余的,全都迁去边陲之地。” “甘、宁、辽、热、两广、云、贵、闽,建一座城,就入驻一座寺庙、一座道观,僧道去传播佛道。” “还有儒家。” “朕打算让孟氏从主宗里分出一支来,去广西。” “如今广西靖平,尚为空虚,需要孟氏填充。” 同样在山东的孟氏。 命运早就注定了,要去填充西宁。 等明年西宁大城修完,就要去了。 中枢会建一座庞大的庙宇,供奉孟圣人! 将孟圣人之道,传去海西。 如今皇帝又改注意了,把孟氏拆分一支,去广西。 西孟和南孟就此形成。 其实从太祖皇帝开始,就讨厌孟子。 全因孟子那句“民贵君轻”。 太祖皇帝和孟氏怄气,逼着孟氏修改了孟子,否则孟子被设为禁书,还不许供奉孟子。 和煊赫的孔氏相比,孟氏就显得是受气包了。 “年后朕就会传旨,孟氏也学孔氏一般,拆分出无数房来,填充天下各城。” 朱祁钰认真道:“儒教才是朝堂安身立命的根本,绝不能断绝!” “朕不能看到,任何一座城池,文脉稀薄,甚至断绝!” “决不允许!” 朝臣叩拜:“陛下圣明!” 没人敢忤逆皇帝。 皇帝对拆分孔孟,决心已定,不容更改。 “马上就十二月了,快过年了。” 谈完正事,朱祁钰笑着问:“诸卿可有备年货呀?” “陛下,距离年关还远着呢。” “臣等都不是京师人,家眷都在老家呢。” “过年也和往年一样,冷冷清清的。”王竑笑着说,也十分无奈。 “今年三十下午,朕和你们一起过年,如何?” 朝臣一愣,皇帝又要闹哪出啊? “朕有个好东西,要赐给你们,年三十,朕一起赐给你们。”朱祁钰卖个关子。 他准备很久了,算是新年礼物吧。 听这口气,是好事呀? “而且,年货尔等不必备了。” 朱祁钰笑道:“辛苦一年了。” “诚然,天下间你们是最辛苦的人。” “年货宫中给你们备齐,再多发一个月俸禄,发银子。” 朝臣都愣住了,皇帝唱哪出呀? “不瞒诸卿,江西第一批银子解送入京了。” 朱祁钰笑道:“年关之前,大部分都能送入京师。” 这是好事呀? 而王竑和王复则激动地看向皇帝:“陛下、陛下。” 朱祁钰侧目看过去。 王竑跟个老小孩似的,嘴型说“黄河”。 “王卿大声说出来!”朱祁钰脸上堆满了笑容。 王竑站起来,高声道:“陛下承诺了,要用三十年,根治黄河!” 什么? 朝臣全都站了起来,满脸惊异,难以置信。 连于谦都没收到风声。 只有胡濙、王竑和王复知道。 瘸了的王越惊呼道:“陛下是要根治黄河?是根治?” “王越,坐下!” 朱祁钰走过来,按住他的肩膀,掷地有声道:“根治!” “从宋朝开始,祸乱黄河两岸百姓的黄河,朕要彻底根治,恢复原来走向。” “一切都回到原来的模样!” “朕不惜一切。” 王越瘸腿,朱祁钰心有愧疚,对他格外关照。 王越哽咽道:“微臣是大名府人,家里却也受过黄河水患,今年山东,就有几十万人受灾呀!” “只说今年,因黄河受灾人次近三百万人!” “过去几百年,因黄河死的人,怕是要上亿呀!” “黄河,曾经是华夏大地的母亲河,却成为了祸乱华夏的大灾患!” 听着这些话。 很多人流泪。 身在阁部,天天看着报灾,心里难受呀。 “三十年后,就绝对不会了!” 朱祁钰抓着他的肩膀:“王越,你这条腿,是在山东丢的,因为黄河水患丢的!” “朕记得,永远都记得!” “从江西收缴的七千万两银子!” “朕打算全部拿出来,根治黄河!” “这些肯定不够!” “但锦衣卫还会清查江西,还会源源不断的往上收缴银子!” “这些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朕打算总共拿出两亿两银子!” “根治黄河!” “不够的,朕再出!” “够了为止!” 朱祁钰掷地有声道:“不止黄河的水患,天下河流,朕都要治理,给朕三十年,朕要给大明百姓,一个全新的大明!” “那个时候,不会再有任何水患灾害!” “朕要为后世子孙,做一件大事!” 看书页进群!简介的下面,点击就能进来,快来吧,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