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三四五
书迷正在阅读:玄之灵、水母人、小昌天帝、在崩坏,你也得背书啊、步剑庭、酒马醉春风、仙罹、直播健身,我竟然举世无敌、网游之骑士的荣耀与忠诚、为美好的提瓦特献上祝福
后湖医药大学门前的街道上,义诊的第二天,恰好又是小年,这边热闹的如同庙会。 罩着浅蓝披风兜帽的伍三娘一左一右紧紧牵着两个孩子穿梭在人群中,旁边守着当初还在明州时与采桑一起回家探亲的夏婆子,身后还护着一个面庞黝黑的汉子,是伍三娘的大哥,伍大用。 分别只有7岁和5岁的两个小家伙贪玩,看到什么都好奇,看到什么都想买,平日里两贯的月钱根本就不花的伍三娘此时一点都不犹豫,转眼都是满手的糖人哨子拨浪鼓之类,还不得不让夏婆子和伍大用帮忙拿着。 如此走了一段时间,靠近医药大学门口,人流越发密集,自家也没有去参与义诊的念头,实在担心两个孩子会被挤到的伍三娘便强行拉着儿女往回走,小的一个不情愿,因此还哭了起来,伍大用便上前,强行把小外甥抱起来往回走。 说来也不算了外甥。 那次……阴差阳错之后,两个小家伙归了这边,伍家干脆也给改了姓,母亲赵氏还说,将来……自家大女儿也能有两个依靠。 热闹的街市上,短暂的孩童哭声,也没能溅起什么浪花。 伍三娘一边少了一个小家伙,夏婆子便靠了过来,听着周围人难免对这次义诊以及皇帝陛下赏赐药钱的纷纷赞颂,也跟着唠叨几句: 伍三娘拉着女儿,另一只手里还握着儿子的拨浪鼓,想起某个小男人,她骨子里是个本分的,兜帽下的脸庞微微发热,却忍不住小声道: 夏婆子没反应过来: 刚刚,确实听到了,是两个书生模样的,说那甚么,说论功劳该是平章大人第一,却只赏了另外两人。当时伍三娘还忍不住停步多听了几句。这……虽说其中诸多细节,她是听不懂的,但……抱不平,或也算是夸奖了。 夏婆子笑起来: 这么说着,走了好长一段,才终于来到人流外围,这边停了一辆骡车,夏婆子和伍三娘先把两个孩子哄进去,自己上了车,伍大用和平章宅第派来的车夫一起坐在车辕上,架着骡车绕正在施工的国立大学校区往红山西北方向行去。 因为大量人口聚集和多地的施工,这边的道路已是被铺设了起来,虽说是土路,用石磙碾过,倒是连雨天都不怕。如此在年关里满是行人的道路上走了不到一刻钟,骡车就来到位于幕府山南麓的一片社区。 社区,这是大家在明州时就开始习惯的一个词。 这片社区,不同于更东北边一些的大都匠人社区,主要是早前从山东而来的乔家、黎家等几姓在住,再说明白些,都是某个少年平章名下的附户,当然,虽说依附,却也不是仆婢,如同城南同样依附的佃户一样,理论上,都是有户籍的自由身。 因为朱塬的发话,从明州迁来采桑和钗儿两家人,没有去和之前同样从明州赶来的其他仆户住在一起,而是在这边落了脚。 两家人当下也都有了非常不错的营生。 骡车来到社区东边一座占地有一亩的院落,这就是伍氏一家的新宅,今天同样又回来探亲的钗儿一家就在隔壁。 占地一亩的宅子比明州那边社区里占地二分的小院大了许多,不过,却是一家人……采桑的父母、大哥一家、二哥一家和九岁的小弟……住在一起。 【鉴于大环境如此, 不过,依旧宽敞。 骡车刚进门,另外几个孩子就叽叽喳喳地围了上来。 伍三娘和夏婆子下了车,把之前在街上买来的物事分给大哥二哥家的几个小孩,一儿一女也交给家人照顾,自己便摘了刚刚的兜帽披风,与谷婆子则走向厨屋。 临近中午,这边一群妇人正在忙碌着午饭。 说好了傍晚前要回去,午饭也就丰盛了许多。 母亲赵氏见大女儿进来,却是连忙赶人: 伍三娘从大嫂手里接过一捧干菜帮着淘洗,一边道: 虽说不能和小妹那样经常在大人身边,但,因为早前仔细和当下在这边也开了汤馆的大嫂学了厨艺,伍三娘日常也都被喊过去帮厨。 另外一个被喊来帮厨的妇人从灶台边抬头: 伍三娘的二嫂此时也半开玩笑道: 伍三娘只是笑。 两个meimei一起回来,当下……却都不见在这边。 烧火的妇人难免好奇: 伍三娘还是笑。 跟着帮忙的夏婆子道: 烧火妇人见这位小王爷府里一起来的mama开口,顿时不敢多言,还赔笑道: 赵氏正照看着一锅大儿媳妇亲自cao持的羊rou,此时瞧了瞧大女儿,既是心疼也是欣慰,做母亲的,明显能看出,这几个月来,女儿……倒是胖了一些,还更白净了不少,比在明州时……显得更年轻了些许。 那小王爷府上,还真是养人。 就是不知道三个妮子……到底能不能有更多的着落。 家里三个……在那深宅大院里,就是能有一个有了娃儿,也就都有了依靠。 至于大女儿之前的那份,赵氏没什么埋怨,更别说恨,觉得这就是命,何况……因为这三个妮子,自家三个儿子……连带一帮孙子孙女,都是越来越好,将来,说不得还能有更大前程,如此之下,她这个当娘的,反而还要多一些感激。 午饭很快做好。 女人们分两个屋子端上桌,男女分开,这边算是赵氏和几个媳妇陪着大女儿和另外两个小姑奶奶,还有夏婆子。
另外的男人们在隔壁。 吃着饭,也难免说起事情。 说隔壁钗儿的父亲,涂让春,正八品了,风光……自家老头子,伍三六,早前不舍得花钱起名,现在倒是起了一个,叫,听得伍四娘和伍五娘……也就是采桑,直翻白眼。 这名字,还不如不取哩。 倒是几个侄子,还好一些,从老大开始,确定了字辈,大哥家本来也是大娃大娃叫着的,现在是伍新粱……再到伍三娘的儿子,改姓过来,占了一个伍新栋。 反正,要起好名字,才有好前程。 这秘密……外人还不轻易告诉。 下一辈的总计五个小子,三个丫头,包括14岁的伍新粱,当下都在念书,当然,还有一个9岁的同辈伍三用。 学塾就在这社区里,是乔、黎几家一起办的,请的先生也不错。 读了书,将来……或也能考一考那甚么大学。 赵氏念叨过名字的事情,又说起到了年关还要去明州运料的二儿子,之前参与海运,在定海还分了一套瓦房,那房子现在还是自 家的,又房契哩。这来了明州,进入了那玻璃作坊,钱给的也是多,就是来来回回的,太折腾。 为何不能在这金陵做原料呢? 然后是大儿子,也出息了,在北边一处窑厂当了组长,虽说不如涂让春,但也是个小头头,更关键的,不用再风里雨里出海。 接着……当然还是免不了念叨三个女儿。 赵氏对大女儿是满意的,也心疼,对两个小妮子,就忍不住训斥,回了家疏懒一下没甚么,若是在那小王爷府上,还是如此,那怎能行? 采桑吃着大嫂煮的羊rou,听母亲念叨,实在受不了,就开始告状。 自己可不懒。 大姐也不懒。 倒是某个妮子……心比天高呢,进了大宅之后,又是学写字,又是要画画,在她看来,这挺不务正业的。有那时间,多往大人身边凑一凑,甚至,和jiejie一般,安安生生地去帮厨,那才多好 伍四娘可不赞成妹子的话语,只是,也不反驳。 难道还要告诉她自己的发现? 告诉了,不管是大姐还是小妹,也没那能耐了。反正,她觉得,自己学的还是不错的。 这么吃过了午饭,又聊了一些话,三个姑娘没再多待,与隔壁的钗儿汇合后,一起返回玄武湖上的大宅。 大宅上。 随着一天即将过去,傍晚时分,郑重的祭灶之事,也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