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在线阅读 - 第五百七十七章 光有坑没有萝卜

第五百七十七章 光有坑没有萝卜

    <\/b>朝议结束。

    众大臣各自出宫回衙,而内阁四人则回到了值房,随后程敏政就被打发去翰林院对接有关修书的事情。

    谢迁道:「今日朝上,张秉宽的话你们都听到了吧?竟要在京师左近种一些不知从哪来的粮食,还说要以此推广成为大明百姓的口粮,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饮食起居习惯,他都想去改变,这种人只怕没什么事不能做。」

    三人将程敏政打发走,就是为了私下批判张周。

    李东阳皱眉道:「说来也让人费解,张秉宽他到底要做什么?」

    刘健道:「你们先看看这个……」

    李东阳和谢迁走过去,但见刘健面前摆着一份好似「小道消息」的信件,是南方运送海外舶来品时,沿途驿站等所给出的上报,并不需要上面的批示,只是一种例行公事般的上奏。

    「白银……数十万两?」谢迁看到这一句,不由吸一口凉气。

    「嗯。」刘健道,「我还特地打听过内府的人,得知的消息大抵能跟此事印证,此番派船出海,得来的白银数量,只多不少。」

    「哪来的?抢的吗?」谢迁问道。

    刘健摇摇头,表示不知。

    谢迁继续问道:「那为何今日朝上,这件事却没提呢?」

    李东阳道:「于乔,你这还用问吗?陛下显然不想让朝中人这么快知晓这笔银子的存在,陛下也不打算将银子用在朝中事务上。」

    言外之意,这就是皇帝私人口袋的钱财,不会作为大明户部所用。

    「这么多银子……是从海外得来的话,那市面上的银子,可就不当钱了。」谢迁叹口气道,「最近也的确是听说,好像市面上白银的流通比以往多了。」

    李东阳摇摇头道:「才刚发生的事,不会那么快流通到市面上,不需要去捕风捉影。」

    谢迁道:「所以陛下才会如此热衷于,让张秉宽继续派船出海是吗?那所谓的新粮食,还有新口粮……那又是怎么回事?」

    「谁知道呢?」李东阳叹息道,「只有等来年春播夏收之后,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蹊跷事,最近几年见得多了,也是该有点心理准备。我们也该清楚,他张秉宽好像也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此子往往也是有备而来。」

    谢迁握紧拳头,显得很气恼道:「怎么就让他支棱起来了?我等既没死,也没下去,就这么……不可收拾了?这几年……受的气也足够多了,如果他再继续这么折腾,这朝野上下都看他一个人折腾就行了!」

    张周通过在朝堂上,对有关新粮食的宣讲,让那些本身属于中立派的人,对他好似更加刮目相看。

    就在于。

    张周所推行的事,听起来,好像是要百年甚至是千年大计,格局在那摆着,一般人虽然也不知道新作物是什么,但听张周的布局,就觉得高大上,从中立角度开始逐渐往张周这边倾斜。

    朝议之后。

    张懋却在宫门口堵住了张周,好似闲话家常一般,非要跟张周到兵部衙门聊聊。

    本来还有事跟张周谈的人,见到张懋这么死皮赖脸的,也不得不先回避。

    「秉宽,你可要帮老夫一把,现在也不知是何人在背后造谣,说是老夫行止……有不端,且还污蔑中伤说是老夫有克扣军饷以及中饱私囊的举动,你对此最为清楚,可要为老夫申辩……」

    张懋目的性很明确。

    要让张周出来为他撑腰站台,如此好像别人就不敢随便非议他了。

    当然他也是想试探一下,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张周在背后搞鬼。

    张周道:「民间议论?英国公如果没做过的话,何必如此在意呢?谣言

    止于智者。」

    张懋用不可思议的神色望过去,问道:「这件事,不是你所为吧?」

    「呵呵。」张周笑了笑道,「都督府上下,怎么也算是同气连枝,这么做对我也没什么好处吧?再说了,你英国公的所作所为,跟我又有多大联系?你在都督府的作为,我知情吗?」

    「你……」

    张懋想了想,突然有点无言以对。

    想想也是,张周才入朝几年?

    再说了,他张懋做事很多时候也无须回避,上下都是定例,搞的都是近乎摆在明面上的事情,张周也无须去谤议他。

    「公爷!」

    「谁!」

    张懋正在气头上,听背后有人如此称呼,还以为是叫他,登时怒气冲冲转身瞪过去。

    却是张周这边的来人。

    来人道:「蔡国公,陛下有吩咐,说是有紧要的军务之事,需要在研武堂商讨,还说您务必要亲自出席。」

    「行,我知道了,这就过去。」张周对来人摆摆手,意思是你就不要在气头上的张懋面前现眼了,这老头现在正逮着谁咬谁。

    「英国公,你也听到了,是有紧急的公务,可能是西北的军情有变,我这里就不多跟你相谈了。」

    张周说着便要走。

    张懋急着上前挡住张周道:「秉宽,旁人不相助,难道你不相助吗?老夫对名节等事看得很重。」

    张周道:「你的名节,也不是我能左右的啊。要不这样,英国公你上奏,自陈冤屈,让陛下为你做主,你看如何?」

    「正有此意。」

    张懋说着,将一份早就写好的东西递过来道,「劳烦秉宽你转交给陛下,这是老夫的一片心意,天地可鉴可昭日月,老夫一心为大明的中兴,从来都不敢有所懈怠。」

    「呵呵。」

    张周继续在笑。

    这老家伙,可能是入戏了,说得真好像他就是大明最牛逼的忠臣。

    却不知道,这种职业政客最没原则,就算是换个王朝,或许这群人也想着怎么去巴结皇权,只为谋求自家的长久利益罢了。

    研武堂。

    张周抵达时,朱佑樘已在里面等了一些时候,陆完和朱凤等人在旁作陪。

    旁边有几名军将,都是都督府内遴选出来的研武堂讲官,一旁张鹤龄也闷头站着,除此之外还有刚回京不久的张延龄,而皇帝面前的沙盘上,似乎正在推演有关宁夏地方的战情。

    「陛下,蔡国公到了。」李璋在旁伺候着,见张周已到门口,赶紧提醒朱佑樘。

    本来朱佑樘还在听陆完的侃侃而谈,闻言不由将目光转过去。

    之前听陆完说得还不错,可一旦知道张周来了,那陆完就算是说破大天,皇帝也不会再留意。

    「秉宽,来得正好,朕正在商讨西北的军情,看来又有些小麻烦了。」

    朱佑樘招招手,让张周到近前。

    才刚从朝上下来,张周也没想到朱佑樘来研武堂这么快。

    等张周到沙盘之前,朱佑樘对李璋示意了一下,李璋道:「是这样,今日早晨刚得知的战报,说是鞑靼人再一次从花马池寇边,因地方将士并无所防备,以至于鞑靼人再一次破关而入,不过这次各处大明的兵马快速反应,鞑靼人只是稍作劫掠之后便撤兵。」

    张周道:「宁夏,果然还是不太平。」

    朱佑樘点头道:「这跟秉宽你的料想,近乎是很相近了,但因为这次宁夏没有杨一清,加上新任的三边总制尚未抵达延绥,交接的事情还未完成……朕料想,或许鞑靼人正是瞅准这时候来犯,妄图趁机撬开个口子。秉宽,朕的

    意思,是准备好好教训鞑靼人,你有什么良策没有?」

    跟以往问策,都是单独问策不同。

    这次朱佑樘好像有意让他张周在小范围的「自己人」面前露一手。

    张周问道:「陛下,此战您认为,是应当收着打,还是要……」

    「不能收!」

    朱佑樘道,「年初的时候,大同等处就已经在积攒粮草辎重了,前半年新建伯跟朝廷伸手要粮的时候,朝中还那么多人非议他,说他不识时务,说他应该见好就收,现在却正好印证了,反倒是鞑靼人不会知难而退。一切都有所准备,那接下来,就应该是给他们个深刻的教训,如果只是不痛不痒的教训……那他们还会变本加厉。」

    李璋在旁帮腔道:「很明显,新建伯是为入秋之后,鞑靼人的来犯做筹备,这应该是兵部早就有预警。还是蔡国公能料敌如神。」

    朱佑樘没理会这种马屁话,继续问道:「秉宽,你觉得,此战应该怎么打。朕把各处能调集的兵马,按照之前所呈报的,都总结出来,你也应当都看过,三边能出兵十五万,大同能出兵十二万,如果再从京畿周边调兵的话,那就能出兵三十万以上……」

    这次朱佑樘好像已经迫不及待要当千古一帝了。

    这所谓的三十万兵马,张周看过,其实很勉强。

    要在保证各处防守的情况下,征调十五万以上的兵马,就非要从京营以及各地来招募,其中有近乎半数还要是后勤补给人员,很难拿兵器上战场。

    其实大明边疆能调动的兵马,一直都只有十万左右。

    那除非是不顾后路,就是全力出击,各处的兵马一个都保留,才能勉强调出三十万人。

    张周道:「陛下,要跟鞑靼人交战,完全用不上这么多,不妨按先前新建伯进军草原的规格,或者是……保国公带兵进河套的规模,调个五万兵爱美,您意下如何?」

    「五万?会不会……」

    朱佑樘显然觉得这数字,是少了点。

    朱晖用五万人,把大明的脸面都丢尽了,要不是那场战事,通过杨一清等人力挽狂澜,或许大明就要在西北吃瘪。

    张周道:「五万兵马足矣,只是在领兵将领的人选上,还有出兵的方略上,需要再行协调。」

    「朕思量过,就由新建伯带兵,最为妥当。」朱佑樘想都没想,就觉得由王守仁带兵去,最合适。

    也是因为,皇帝觉得,既然不全面出击,那就要找个善于以少打多的。

    整个大明,好像没人比王守仁更会玩这种以少胜多。

    张周笑道:「陛下,何不看看在场的诸位同袍,是否有此等能耐之人,由他们亲自领兵呢?且还有三边总制王琼等人,或许也适合来领兵?还有朝中诸多的老将,似乎也都是老当益壮呢。」

    「是吗?」

    朱佑樘笑了笑。

    那眼神,明显就有点不对了。

    陆完在旁听出点苗头,他先看了看张周,当发现张周没有极力去争取让「自己人」来当这个领兵的主帅,他就意识到,也许皇帝所谓的平定草原,也只是个幌子。

    鞑靼人来犯,也可能就是个由头,更多还是要完成军中的整肃。

    因为之前张周曾详细跟他说过,要平定草原,非要有个三五年的准备不可,而眼下才到准备的第二年,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准备期限,那现在出兵的目的就呼之欲出了……

    为将来倾巢而出扫除障碍。

    陆完道:「陛下,臣也认为蔡国公的提议非常好,应该派出有见地的将领,前去带兵……还有应当派出更有见识的都御史等人,督办军务之事。臣愿意请命。」

    陆完看起来是在为自己争取,但其实也只是表明态度自己不会退缩。

    连陆完自己都知道,皇帝和张周暂时是不可能派他去的。

    主要还是因为能帮上张周的人,诸如王琼、王守仁、唐寅等人,现在都不在京师,唯独一个朱凤可能会帮上忙,但这也明显不是干大事的,他陆完再怎么说也算是能为张周分忧的。

    皇帝这会,怎会把张周的左右手往外掰呢?

    「陆卿家勇气可嘉,但朕仍旧觉得,还是应当从富有经验的老臣中,挑选出一些能带兵的人,先前保国公带兵进河套,让朕大为失望,但后来结果倒也并不算差。你们就先推演一下,看看这场战事的演变……更符合哪些将领的风格,或者说,你们也都推举一下,看谁去领兵合适!」

    朱佑樘似乎是在听取他人的意见。

    但也好像是在给在场之人挖坑。

    张周道:「陛下,此事应当于朝上商议,除了由朝中臣僚来廷推,也应该找人来毛遂自荐。」

    「嗯。」朱佑樘点点头。

    正说着,李璋又将一份战报呈递过来,说道:「陛下,新建伯上奏,说是偏头关等处,也发现大批的鞑靼人寇边迹象,鞑靼人似是想多点入侵我边陲重地,为今之计,只怕推选出一两名领兵将帅,是不太够了!」

    「那就多推选出几名,朕在军务上,也不能总依仗于那区区几人,还是应该采纳更多人的意见,让更多人挑起担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