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听处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听处

    张鹤龄跟陆完一起,被调往辽东了。

    张皇后发现自己突然变成孤家寡人,怎么沦落到这步田地,到现在她都没整明白。

    是张周在坑她?

    明明张周有什么事都在帮她,还在帮张家兄弟,非说张周与此事有关,只能说张周的出现让皇帝不再只受她一人摆布,很多事看起来是偶然却又好像是必然。

    这天过了中午。

    谢迁受到皇帝的征召,跟随萧敬一起往乾清宫而去,皇帝叫他去干什么,他也没整明白,他也好奇为何这次皇帝只征他而不找刘健和李东阳。

    “萧公公,应该是不太着紧的事情吧?”

    一路上,谢迁都好像个话痨一般,尽可能去从萧敬口中探听口风,以让自己有所准备。看书溂

    但萧敬似对此也不太明了。

    二人一起到了乾清宫前,但见张懋已立在那。

    “英国公?真是巧了。”谢迁笑呵呵的。

    张懋跟谢迁简单寒暄,随即都看着萧敬,张懋问道:“是否进去通传呢?”

    萧敬道:“还要等一人。”

    “何人?”

    谢迁问了一句,发现是多余的。

    因为他已经看到张周跟着司礼监读书房的小太监一起过来,老远就朝他们招手。

    等张周到了近前,谢迁皱眉望着张周:“你居然也在?”

    言外之意,你这会不应该是去辽东?或者是去执行什么秘密的大任务?就算这二者你没去,那你也该在府上养病不是?

    张周叹道:“多谢谢阁老的关系,在下的病已经好很多了,这不有什么事情,也入宫来帮忙参详。”

    “呵呵。”

    张懋在笑。

    谢迁心中暗忖,你小子还真是自作多情,谁关心你了?

    要关心,也是关心你怎么还没病死呢!

    ……

    ……

    乾清宫内。

    朱佑樘坐在那,脸色倒挺好的,张周病好了他的病也痊愈。

    四人进来,谢迁发现跟以往最大的不同,萧敬不是进来通传的,而好像是被召见的,先前传话让他们进来的小太监随后便离开,此时乾清宫内只留下他们四人。

    这结构……

    让谢迁有点没看懂。

    “坐。”朱佑樘道。

    早早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椅子,前面还有张桌子,但只有三副桌椅,萧敬在他们面前更好像个被使唤的仆役。

    在张懋、张周和谢迁落座之后,朱佑樘让萧敬把三份誊录好的战报,呈现在他们面前。

    “这是刚得到的,蓟辽以北的战况,鞑靼小王子以先锋兵马五万,袭击了泰宁卫驻在吾宁的人马,以此绕道于南,将朵颜三卫逐渐进逼往北……朵颜三卫集结人马,与鞑靼小王子一战,战地地点不详,战果不详,但随后朵颜三卫南下,往沈阳中卫的方向靠近,此时距离沈阳中卫有六百二十里以上……”

    谢迁一边在听萧敬在旁白解释。

    一边看了手头上的战报,大概明白这是一次有关北方战情的总结会。

    但他翻看奏疏的呈报时间,猜测此消息很可能提前已传到了京师,并不是临时而来的,既然是提前来的,那就应该在朝堂上说,但皇帝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召见他们内廷商议。

    却没有找刘健、马文升,也没找李东阳这个公认的有智谋之臣。

    这就让谢迁费解了。

    张懋道:“陛下,以老臣看来,或是朵颜三卫跟鞑靼小王子的战事已有结果,朵颜三卫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守住,基本算是输了,南迁的族民估计数量也不多,或可派出使臣前去收编。”

    既然皇帝找他们来内廷,提到了这件事,张懋就在那提看法和建议。

    谢迁瞄了张懋一眼,心说那位能掐会算的张半仙都还没发话呢,你在这里凑什么热闹?

    决策层面的事情,几时轮到你们武勋在这里瞎逼逼?

    平时谢迁对张懋还算是恭敬的,但涉及到具体的家国大事,文臣跟武勋之间的争锋,不会因为私交而有任何的缓和。

    朱佑樘道:“朕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可毕竟战果具体是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鞑靼小王子的进一步动向,目前也不知晓。若鞑靼也将兵锋剑指南下,大明辽东的防备将会骤然紧张,朕无法做出决策,才找你们来问问。”

    听起来也合情合理,正因为皇帝犹豫不决,才找他们来问。

    谢迁却觉得这话有问题……皇帝有事,不是一向只找张周一人来商议?怎么一次还找了三个大臣加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

    这会但凡戴义他们也在,谢迁也不会多想。

    “诸位卿家有何意见,但说无妨。”朱佑樘显得对几人很礼重。

    谢迁先打量了一下张周,发现张周没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欲望,他大概也在猜测,难道是张周在某些事上的预测,没有符合战事的走向,张秉宽他失宠了?

    谢迁心中无答案,先开口道:“陛下,此等大事,还是应当在朝中廷议为好。”

    朱佑樘道:“此等军情大事,也要让朝野上下人人知晓,甚至让众臣工私下商谈?”

    “这……”

    谢迁一时踟躇,好像眼前这事,的确没必要闹得朝野皆知。

    张周笑道:“以臣想来,谢阁老的意思,应该是把对军情有了解的马尚书,还有对大局有掌控的刘阁老和李阁老他们一并请来,一并商议。”

    谢迁皱眉望着张周。

    这算是张周比较了解自己吗?

    不是。

    张周所说的,不过是最浅白的道理罢了。

    朱佑樘点点头道:“朕本来也该如此,但朝野上下那么多事,也不该为了未发生在大明境内,与大明并未有直接关系的战事,而令大明上下为此而cao心,毕竟还是要以朝务为重的。”

    谢迁闻言,心里在想,连鞑靼小王子要吞并朵颜三卫,都不算是大明的朝务的话,那什么才算?

    朱佑樘继续道:“这两年,北方军务或会渐多,若时常以诸位阁老、部堂到内廷商议,也会对朝事有所影响。”

    “而朕,也不能总听秉宽一人,也要博采诸臣工的意见,所以朕的意思,是在未来几年涉及到边镇事务上,再以此成立一个特别的衙门,从内阁、司礼监、六部侍郎、研武堂及都督府中,各选出一人或几人,参与期中。”

    朱佑樘终于说出今日召见几人的目的。

    谢迁马上反对道:“陛下,此等大事,不该贸然决定。”

    不说反对,只说决定太草率了。

    你成立这么个衙门,简直是要把朝廷内阁和六部都给架空,你这样做连跟大臣商议一下的耐心都欠奉,怎么让朝野上下的大臣信服?

    一旁的张懋倒是挺直腰杆,突然有种跑腿的变成动嘴的,一跃成为核心决策层的感觉。

    朱佑樘道:“此衙门,并不在宫内或宫外设立任何的公廨衙所,只是有边镇事务时,朕需要临时听取意见,不涉及到批阅任何的奏疏,朝中任何衙门的事务,包括内阁票拟、六部部堂行事等,皆都不受影响。难道朕连采纳诸位意见,也需要征得他人同意吗?”

    谢迁皱眉。

    皇帝所说的,在他听来,还是比较合理的。

    皇帝最近对于边镇事务非常关切,甚至想以此建立平草原的功业,在西北自行筹措军粮物资,甚至派人去经略辽东。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要设立一个临时的“顾问团队”,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朱佑樘继续道:“朕没有找内阁首辅,也没有找六部七卿,为的就是不干扰到朝堂的运作,朕也不能以私人的好恶,影响到大明的国运。”

    谢迁道:“但陛下,涉及到边镇事务,与朝廷上下的运作也乃休戚相关。”

    说没关系,但岂能没关系?

    朱佑樘反问道:“那谢阁老,你认为在此等事上,除了召朝中文武大臣廷上商议之外,还有旁的办法吗?朕不过是想问个意见,也需要每次都劳师动众?”

    谢迁感觉自己这次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

    “而且,朕的意思是,此衙门内所有成员,都非固定的,也无首席和末席之分,不论资排辈,哪怕只是一名新科进士或举人,甚至是平民百姓,他的意见有助于大明在边镇用兵,都可以被招纳进内。”

    “朕也绝对不会赐与其特别的官职,只要原先的衙门公务繁忙,便可将其先行调换,有错者也可撤换和罢免,临时征召和补充于谁,全在于此人的能力如何,朝中资历和威望并不在考量范围之列。”

    “不给予其朝野之外的品阶,也不会给予其朝野之外的权力,只方便于朕的问策,不涉其它。”

    朱佑樘一次把自己的设想都说出来。

    当然这一切都是出自张周的建议。

    谢迁瞪着张周。

    他似乎明白为何张周要这么做。

    你们这群文官,不是以前都说我张某人单独成为皇帝的近佞,左右朝事的变迁,甚至“祸乱朝纲”吗?

    你们攻击我,不在于我做的事是否对大明有利,只是因为我所做的事“无先例可循”不是吗?那现在就把这种没有先例的事,变成有定例的,我张某人也不再以单独顾问的身份给皇帝出谋划策,而是让一群人来出谋划策。

    当然皇帝听谁的不听谁的……那就要看谁的意见更好了。

    一旦这种皇帝私人顾问形成定制,岂不是就是跟内阁一样,在奏疏票拟之外,皇帝多了一个军务上的顾问团队?

    现在只是顾问于军政,以后顾问于什么……或者是孰轻孰重,那就另当别论了。

    任何一个新衙门的崛起,都是为了保证皇权集中而产生的,在张周看来,诚然宰相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是对皇权集中的加强,但显然还不够。

    想要进一步加强,就需要有平衡内阁和司礼监的衙门存在……这个衙门,不应该由张周一个人来组成,而应该看起来公平公正一些,多加进几个人来,但目前来说还是他张周一人说了算。

    谢迁道:“陛下,此事应当于朝堂上进行商议。”

    谢迁也是没辙了。

    如果现在刘健、李东阳和朝中六部尚书等人都在,要反对起来或还能拧成一股绳,但眼前这四个人……除了张周是名义上的文臣之外,谁还会帮他呢?

    萧敬和张懋似乎巴不得有这样一个新衙门的出现,平衡内阁跟六部的权力吧?

    朱佑樘摇头道:“谢阁老,朕再说一次,如果朕问谁的意见,都需要征求他人的意见,那朕当不当大明的君王,好像也无太大的意义,朝堂一切的事务朕也就没必要过问。所以此事,朕无须采纳他人的意见!”

    皇帝的态度极为坚决。

    “好了。”朱佑樘不再行商议,“若再想不开,就当是朕每次于内廷中,选择不同的人来问及军务上的意见,或者你们觉得,朕只问秉宽一人也可,那朕便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谢迁苦笑。

    想想也是。

    现在皇帝还算是客气的,说会召见不同的人来问意见。

    如果皇帝武断一点,以后只召张周或者是张懋等人来问,他们文臣对此还有什么辙不成?

    这不过就是皇帝在遇到疑难事务时,找人来问问对策而已,都说了没另加官职在身,一切看起来都是合理的,皇帝好像也没有破坏原本的制度。

    “朕决定,将这个衙门,临时称之为上听处。所谓上达于朕听,仅此而已。”朱佑樘道。

    谢迁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低下头。

    就算要反对,今天以他个人之力还是显得势单力薄,还不如等回去跟刘健和李东阳商议后,再跟朝中大臣暗中谋划,再纠结言官等,行反对之事。

    ……

    ……

    皇帝接下来问的,和几人参议的,似乎都不是什么大事了。

    无非涉及到一个加强辽东防备的事。

    也不会派人去招揽朵颜三卫,同时也不会跟鞑靼小王子达成任何共识,战争状态不会接触。

    谢迁发现,这次皇帝看似是来问他们意见的,其实就是通知他们这个所谓“上听处”的成立,而他所能做的,仅仅是抱着极大的怨念,把成立上听处的消息带回去,再次展现出君臣之间的隔阂。

    当谢迁回到内阁值房时,张周也去了东宫见朱厚照,张懋则与萧敬一起出宫。

    “上听处?”

    刘健和李东阳从谢迁口中得知此事,都是眉头紧锁的样子,他们似也感觉到,朝堂的秩序很可能会被打破。

    谢迁叹道:“陛下执意如此,连都督府中人也可参与其间,还说不以首辅和部堂参与其中,不再限制于是否为馆阁出身。虽明确说及,一切问及事务都涉及到边政,但难保不会涉及到钱粮调度,更可甚是说,连研武堂也会找人前去问策……唉!都不知该如何去评价。”

    刘健脸色阴冷道:“难道萧公公和英国公,对此便无意见了?”

    谢迁道:“他们能有何意见?估计他们心中早就期望如此。”

    “我看未必。”一旁的李东阳道,“这是明摆着的,陛下是想为屡屡单独问策于张秉宽,找到合理的借口,除了张秉宽之外,其余参与其中的人都只是幌子,难道英国公等人就没察觉?”

    谢迁问道:“察觉了又怎样?现在他们有机会一同与张秉宽在内廷议事,会比原先更差?”

    随即李东阳和谢迁都打量着刘健。

    似乎这件事,对刘健的影响会更大。

    作为内阁首辅,刘健本身是作为皇帝顾问领班的存在,以往皇帝有什么决策的事情不能决定,朝堂上问事,基本也是由刘健一锤定音的,现在有了所谓的上听处,那刘健只有票拟权力,朝堂上的主持权将会大大被削弱。

    至于李东阳和谢迁……

    如果二人谁进入到上听处,或许权力还会加强。

    刘健道:“我只是不明白,张秉宽这又是何必?陛下问他一人,会比多问几人,让他做事更为自在?”

    其实刘健也没看懂。

    皇帝要单独问张周意见,在这件事上其实大臣很难去反对,最多是把张周定义成佞臣,可一旦成立了所谓上听处,而张周还加入其中的话,那就不能再以张周为近佞来攻击他。

    可皇帝却也因此而多采纳于旁人的意见,削弱了张周的权力,张周就有点挖坑自己跳的意思。

    李东阳问道:“所以说,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是好事?是吧?”

    成立了一个新衙门,平衡了内阁的权力,同时也平衡了张周的权力,让一切事务都变得有迹可循,把张周也归到正统的朝廷体系之下……哪怕这个体系只是刚成立的上听处……

    李东阳的意思,我们也没输,张周也没赢。

    大家只是各退一步!

    刘健摇头道:“还是不能坐视此等事发生,名义上,上听处内没有定职,也只是初立时的幌子罢了,将来如何谁又说的准?若是连平头百姓都可以参与朝中大事的决策,那还要朝廷作何?还要我等步履维艰小心翼翼作何?”

    “嗯。”

    李东阳和谢迁都在点头。

    混个内阁大臣出来,怎么也需要十几年苦熬,中间经过多少次筛选,如果仅仅以皇帝的好恶,就能决定谁参与决策,那朝廷遴选官吏的制度将会大打折扣。

    “要反对。”李东阳替刘健定了个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