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共主不是那么好当的

第三百一十六章 共主不是那么好当的

    朱佑樘过了他登基之后最有意义的一次万寿节。

    四海来朝不说,连曾经草原上不可一世,跟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争雄长的火筛都俯首帖耳来归顺,与此同时还得到了张周和王守仁所部巡兵威宁海,在威宁海祭天的消息。

    以至于京师周边开始兴起一种说法,说是朱佑樘是大明太祖和太宗皇帝之后,最有武功建树的君王。

    如果不是因为不能让朱佑樘超过开国那两位雄韬武略的皇帝,或许有人直接就说他朱佑樘堪比秦皇汉武了,这么说都算是比较克制的。

    当然朱佑樘要当天下共主是要有代价的。

    那些番邦藩属国来京朝贺,都是伸手跟大明要好处的,尤其是以火筛那边为甚……火筛除了请求大明把抓的一万多俘虏,还有近十万头牛羊都归还之外,还提出要跟大明在河套修筑城池,并把河套之地从此之后封赏给他,并赐予大批的绸缎和茶叶、铁器等。

    其实他还想要大明的火炮技术……当然他也知道现在没法取得大明的完全信任。

    这个请求就先憋在肚子里。

    在此事上,朱佑樘倒也还算是冷静。

    逼已经装过了,就算要撒点好处给那些藩属国,也没必要一次大出血,给点意思意思就行了。

    最后由唐寅去火筛处传达大明的意思:“……河套之地乃是圣上看在你们蒙郭勒津部无处放牧的窘境,才暂时给你们作为安身之所的,其地必须归大明,其内要修造城池必须要由你们部族的人自行来修,三年三贡。”

    “如果你们部族遭遇到侵犯,由大明审时度势决定是否出兵相助,当大明边关遭遇寇边时,你们也要适时出兵,否则将视为背叛,下次大明再出兵,将会将你们族人彻底覆灭。”

    “至于你们被俘虏的族人,将会在未来五年时间内,每年赐还一部分,先赐给老弱,归你们所养,以尽孝义,再赐妇孺。至于牛马驼羊等,那都是大明战利品,除了少部分会给你们之外,剩余的你们也就不要想了!”

    火筛本来觉得,从大明这里拿到了不少的赏赐,可以风光回去。

    等听了唐寅的话,他才意识到大明这根本都不能叫借花献佛,简直是用抢了我们的东西,赐给我们一点点,以彰显出大明的恩威。

    相比于我拿回去的……被掠走的人畜和财货那有多少?

    如果不能赐还给我,那我还丢人现眼跑大明这里来当顺民作何?直接跟你们大明拼了呗?

    唐寅最后对火筛的遭遇表达了同情,他道:“圣上对你们仁至义尽,但毕竟没有让你们迁徙到关南之地,仍旧给你们足够的土地和牧场,还答应会酌情出兵保护你们的安危,这是皇恩浩荡。领受之后早些回去吧。”

    就差说,我们大明没把他们捆下来,也没把你们都给杀了,留点人质也是必要的。

    如果你想重新反叛……由着你来。

    不过下次你可能要承受的就不是王伯安或是朱知节他们了,要那位张半仙亲自上,就问你火筛怕不怕?

    ……

    ……

    火筛从大明这里拿到了必要的赏赐回西北了。

    至于朝鲜国那边,也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便是赐燕山君的长子为世子,等于说燕山君的这个儿子得到了大明的承认,当然到现在为止,李的国君之位也是得到大明承认的,甚至朝鲜国内还当他是明主。

    而朝鲜还有个重大的目的,就是要配合李的“西征”。

    在弘治十二年五月,建州女真袭扰了朝鲜,掳走大批的人口,李听从了强硬派大臣李克均建议,决定亲征建州女真,以成俊为都元帅,李克均为副元帅,人马也开始筹备,却是因为境内遭遇旱灾,加上国力大不如前,出征被迫延后到弘治十三年。

    并在弘治十三年正月,李下令取消西征。

    后来朝鲜君臣又讨论在平安道修长城以防备女真,亦因种种困难未果。

    而这次金寿童到大明来出使,是要为朝鲜西征赢得大明在法理上的支持,毕竟建州女真名义上也是大明的藩属。

    对此,大明的意见是……不管不问。

    这也是明朝中期大明对待北方狄夷的一贯作风,不在于偏帮于谁,而在两不相帮,最好是看你们狗咬狗两败俱伤,除非是遭遇到外敌入侵,诸如在万历时,明朝两次以宗主国的名义出兵朝鲜,助朝鲜两次大败倭国入侵兵马,这都是后话。

    ……

    ……

    转眼已到八月。

    张周在西北日子过得倒很逍遥,基本上的情况就是,大明边军已经能完成对边关以北百里范围之内的日常巡防,夜不收能推进草原的距离,从本来二三十里都不到,如今已经能到二百里到四五百里。

    鞑靼内部似乎一时也消停下来。

    达延汗曾试图上奏,请求跟大明继续上贡和通商,却为朱佑樘明确拒绝。

    至于张周在西北的开矿,推进速度也很快,除了山西的煤矿已经开始投产,连张家口堡以北的铁矿也开始开采,大明西北各处除了屯田之外,就是一门心思搞生产,冶炼工坊从大明的京师到西山,再到宣府的张家口,再到山西大同……这一路上形成了产业链。

    只是张周对于西北铁矿的成色仍旧不满意,他已经跟朱佑樘上奏过,准备在后世唐山周围,也就是如今的北直隶永平府周边,开辟新的铁矿场。

    而在京师内。

    朱佑樘最近似乎身体很不好……

    一连几天都没上朝。

    也不是说他真的生病了,而是他逐渐开始懈怠于朝务,有时候身体稍微不适,他就不打算上朝,这也是朱佑樘在当政中后期所产生的怠政心态,历史上他是从弘治十四年左右,经常不参加朝会。

    但因为有张周在,他觉得好像一切都无须自己亲自出马,才会产生这种心态。

    大臣们觉得,这是因为一个牛逼的“生日会”,让皇帝的心起空了,这位大明的皇帝以为自己是明君圣主在世,拍马屁拍多了的必然结果。

    ……

    ……

    却是这时候北方的一道“上奏”,让朱佑樘逐渐懈怠的心又收拾起来,但因为对外人说自己是生病,他也没举行朝议,只是趁着中午时,让朝中几名重要的大臣一齐到乾清宫内,于乾清宫举行一场内廷的会议。

    被召见的大臣,除了内阁三人之外,还有六部尚书及左都御史、掌院翰林学士王鏊。

    武勋那边则一个都没召见,显然这次的事情是涉及到决策层面的。

    司礼监四名太监都在。

    在几名大臣抵达之后,简单的见礼,朱佑樘让人给他们赐了座,同时将一份誊录了多份的“奏疏”,分发到每个与会大臣的手上。

    等大臣看过之后,才知道事态有点不同寻常。

    “咳咳。”朱佑樘咳嗽两声,给这次的内廷会议奠定了基调,“朵颜三卫,说是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引兵二十万往蓟辽以北,要吞并他们。所以他们上奏,请求国朝出兵。咳咳。”

    皇帝还显得很虚弱。

    是否真的有病,在场大臣也不在意了,反正看皇帝的精神状态还挺好,说话中气十足。

    李东阳道:“此乃好事,是为火筛诣阙的效果显现。”

    在场几人还很意外。

    皇帝这时候心已经起空了,你李东阳居然还帮着皇帝拍马屁?还是说你准备来个大喘气,说完褒奖的话应该说点丧气话,给皇帝头上浇一盆冷水了吧?

    出乎意料的……李东阳说完就说完,没下文。

    这就让在场大臣更觉得不可思议。

    按照他们的想法,现在内阁的态度应该是……陛下,此乃火筛入京师朝见后的后果显现,看看,他们那些草原部族都把大明当冤大头了!有没有麻烦都让大明出兵!

    “嗯。”朱佑樘对于李东阳的说法倒是很满意,他点头道,“诸位卿家,尔等认为大明此时是否应当出兵?”

    在场大臣很尴尬。

    这种问题……

    换了是去年,没有张周在朝时,皇帝大概都不用问,当然那时的朵颜等部族也不可能跑来厚着脸皮请求大明出兵……因为约定俗成的,你们草原部族自相残杀,关我们大明什么事?

    最好你们同归于尽,大明派兵去帮你们收拾残局。

    但现在……

    在场大臣觉得,好像皇帝当天下共主已经当上瘾了,明明朵颜三卫的事跟大明无关,皇帝居然还煞有介事商讨是否出兵?

    谢迁则问道:“陛下,不知如今西北可有知晓此事?也是否有从西北出兵的意向?”

    众人不由琢磨谢迁的话。

    这意思……是在暗示让张周主动再出兵草原?上次是趁着达延部和火筛他们血拼时抄火筛的老巢,这次不会是让张周去抄达延部的老巢吧?

    朱佑樘神色平和道:“朕知道谢卿家你的意思,虽然这件事尚未征询秉宽的意见,但早前他就跟朕提过,鞑靼小王子的部族人马多在观山以北,行踪不定,且就算以后草原上阁部有兼并之事,也定会将部族人口带在前军人马五六十里以内。”

    “如果想从后再袭扰之,只怕是再难找到先前的机会了!”

    皇帝很理性。

    知道偷袭这招,来一次就行了,再想来,除非把人家鞑靼人当傻子。

    都知道你大明有能掐会算,甚至知道我们部族人马在哪里的神棍,我们藏在那都能被找到,那干脆以后出征就举家举部走。

    也别觉得拖累。

    反正别的部族也都这想法,以后大不了要打群架之前,都先拖家带口呗?

    张周策划的一次偷袭威宁海的事,改变了草原这十几年来所定下的出兵策略,让这些大臣想想还是觉得挺荒唐的。

    想当初王越也偷袭过威宁海,端了当时亦思马因的老巢,但后来鞑靼也没因此而有何警醒……可能是因为张周的出现太bUG了,就算张周某些时候并没那种能力,别人也会想象他有这种能力。

    这才是让草原部族和大明臣子所头疼的。

    “诸位,朕只是问你们,是否要出兵协助朵颜三卫,你们也不必再旁敲侧击试探旁的了。咳咳。”朱佑樘说到后面又在咳嗽,但这次好像是把他给急得。

    ……

    ……

    在场这些大臣,也算是大明的顶级文臣。

    却在此时,他们不知该如何去给这件事定性。

    照理说……这不应该有商议,直接回绝了朵颜三卫的上奏请求便可,要知道朵颜三卫可是说巴图蒙克调集了二十万兵马……也别觉得是朵颜三卫或是巴图蒙克在虚张声势。

    巴图蒙克能在短时间内统一草原,不是靠嘴,也不是靠屡屡的奇兵取胜,也不是靠其大汗的名头。

    而在于,巴图蒙克过去几代人,积累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有了统一其余异姓王的资格。

    为什么火筛那么骁勇善战,最后联合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等部族,最后还是输了?

    单兵作战能力上,草原各部族之间差距也不是很大,关键就在于巴图蒙克的察哈尔部人多势众,而且一次倾巢而出至少有十几万人马,这就不是那些中小部族能招架的。

    现在皇帝也说了,达延汗现在也怕被张周派兵端老巢,既然是要出兵东蒙古的朵颜三卫,肯定也是拖家带口一起去。

    说人家有二十万人马,很夸张吗?

    刘健看众人都不作声,他也不得不出来表明态度:“陛下,不应当出兵,并为此而劳民伤财。”

    一旁的徐琼马上反对:“如此先前召见火筛,意义又何在?”

    先前都不说话,一说话就两个人一起说。

    随即就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观点,出兵和不出兵,各有了代表人物。

    但要让他们区分到底谁支持出兵,谁不支持出兵……还真不像以前跟张周辩论时那么明确,因为这次本来就是他们文臣内部的矛盾。

    他们甚至都还不知道朱佑樘的意向到底是如何。

    以他们猜想,皇帝可能倾向于出兵,以维持其天下共主的形象,但那可是鞑靼二十万兵马倾巢而出,还加上朵颜三卫随时都可能反水,大明要出兵多少人马才有可能与之一战?

    岂不成了……举国一战?

    先前还说好了要在西北备战几年,现在就因为朵颜三卫上奏请求大明出兵,大明就放弃之前既定国策了?

    所以皇帝的态度,他们也不好判断。

    大概就是那种……想出兵,但又知道出兵不行,为了面子还要死撑的格局。

    谢迁心明眼亮,请示道:“不知陛下是否觉得应当出兵?”

    我们文臣这边商定不出结果,就先问问你这个头脑的意见。

    朱佑樘叹道:“朕其实不想袖手旁观,但朕又知晓,朵颜三卫也是狼子野心,他们这是遭遇到部族危难时,才想到以大明来出兵。哪怕最后大明真的要出兵,也不可能现在就出,而要等到他们两败俱伤之后。”

    谢迁道:“若是出兵,威慑鞑靼小王子,令其撤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结果。”

    哎呀。

    众人都不由看着谢迁。

    还是你谢于乔脑袋瓜灵光,居然还能在这种非黑即白的两面立场上,开拓出第三条途径?

    出兵……把敌人威慑走?

    你谢于乔怎么也像那张秉宽一样,你怎么不上天呢?

    徐琼道:“谢阁老,你所说的,怕是不可能吧?鞑靼小王子岂会因为大明有出兵的意向,就轻易退兵?他们出兵朵颜三卫,想来也是经过谋划的。”

    谢迁笑道:“柿子挑软的捏,是觉得朵颜三卫较为容易战胜,比之亦不剌和火筛他们更无原则是吗?”

    徐琼没回话。

    感觉跟谢迁谈不到一块去,谢迁是那种善于诡辩的人。

    徐琼自然不会上当,去顺着谢迁的话头辩论。

    朱佑樘抬手道:“诸位卿家,朕其实明白你们的意思,大明的国威需要彰显。那不如……就先不商讨出兵草原之事,这件事……就先放下。”

    不答应,也不否定。

    搁置议题?

    皇帝这算是第四种选择吗?

    朱佑樘随即补充道:“秉宽在西北的事务基本已完成,朕决定这两日派人召他还京,等他快马回京之后,再与其商讨是否出兵之事,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靠!

    本来还以为皇帝转性了,只听我们大臣的意见,不听张周的。

    现在才知道,原来皇帝搁置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头听张周的意见?!

    你还不如直接不听我们的,自行决定呢!

    刘健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即便北方草原战事无关于边关之南我大明,但也会影响到边关百姓的利益。”

    朱佑樘好奇道:“刘阁老,先前你不是不支持出兵吗?”

    “老臣的意思,是要加强边地的防备,还要适当给其希望,令朵颜三卫不至于望风而降。”刘健为自己的言辞解释。

    朱佑樘摇头道:“置之不理,目前算是朕所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但也不能因此而坏了大明边镇的原则。连你们心中都无定数的事情,何不等回去好好考量之后,待秉宽回来,再做决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