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武夫在线阅读 - 第1234章 东林清正

第1234章 东林清正

    自从魏忠贤被召回京师之后,天下间就开始传扬着“众正盈朝”,清流臣们开始扬眉吐气,当然,这“众正”和“清流”主要是说出身于苏松常几府的东林党人及其附庸,其他人是沾不到什么光的。

    但这个众正盈朝远没有外面说得那么风光,现在朝中阉党的势头的确弱了,但也仅仅是弱了而已,被会剿徐州牵连的一干人也不过是被贬斥,论罪下狱的还没有,甚至有些大员仅仅是被申斥和罚没俸禄,官位仍在,权势没有被影响。

    究其原因,就是魏忠贤没有倒台,他虽然在会剿徐州这一战中受了重挫,但圣眷仍在,眼见着局面没办法收拾的时候,天启皇帝派自己的老师孙承宗去河间府召回魏忠贤,回到京师后,司礼监提督监的位置没有丢,只不过比先前要低调很多。

    谁都能看出天启皇帝的回护之意,东阁大士辽东督师孙承宗尽管和魏忠贤没什么交情,可彼此间也没有仇怨,加上又是天的老师,能不折不扣的执行天启皇帝的旨意,如果天启皇帝直接安排司礼监或者内阁派人过去,恐怕旨意一样,但魏忠贤在河间府就要上吊自尽了。

    因为这个安排,魏忠贤的党羽们就有几分底气在,内阁六部科道等处的东林党人就知道天并没有放弃魏忠贤,就没办法赶尽绝,斩草除根,所以现在每日里通政司收奏折都要收的手软,言官们整日里攻讦魏忠贤一党祸国,说会剿地方豪贼居然还能这般惨败,有辱国体,动摇国本,而且调集大军在河间府是心怀叵测,如果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唯有罢黜jian邪,让清流正人当权,才能一扫颓势,重振国威。

    可这些奏折根本没有什么用处,魏忠贤的确灰头土脸的回来,可根基未损,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依旧,这就很难撼动阉党的势力,更不要说阉党那边也有自己的言官,整日里说什么有党人趁着国家危难要挟天,这才是真正的心怀叵测。

    原本立场就很模糊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在这个时候表现的很倾向东林党,整日里和吏部尚书.星搅在一起,已经有风声放出,说是吏部尚书.星准备推动京察,借着这次考核,将京城官场洗刷一遍,全都换上东林党人,然后发动对阉党的总攻。

    如今朝中东林领袖其实就是这.星,外人都觉得他现在正红火,却不知道.星如今焦头烂额,甚至不敢拆信阅读,只能让妻妾代办,魏忠贤被召回京师之后,朝中的确空出了些位置,这些位置很快就被东林党人论资排辈的补上,主管官吏任命的.星自然在其中出了不少力,也得了很多人情好处,但这远远不够。

    自魏忠贤得势以来,一直在打压东林党人,多少人辞官回乡,多少人被罢官免职,大家嘴上说着不同流合污,可实际上却对复出望眼欲穿,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怎么能不疯狂活动,这些压力就落在了.星和相关人等的身上。

    东林党人的根基不在京师,而是在江南,东林党人的主力不是内阁大士,六部九卿,而是科道清流,.星如果不能满足那些人的要求,他这个位置也坐不稳,大明官场重乡党评议,若是江南那边闹将起来,现在攻讦魏忠贤的奏折马上就会转向.星。

    可现在根本空不出这么多位置,魏忠贤一党元气仍在,想要强行推动京察甄选,恐怕会遇到大的反弹,风险实在大,不过.星知道,眼下这局面恐怕轮不到自己做选择了,吏部天官这位置本就找人垂涎,不要说旁人,就连东林党内部都有大佬跃跃欲试,稍有迟疑,恐怕就要辞官致仕。

    吏部尚书.星不得不推动这京察,在京师的内阁大佬们也急着让他这么做,除了依附魏忠贤的几个人始终沉默,内阁首辅叶向高最为焦急,.星担心东林内部的压力,而首辅叶向高则是担心孙承宗那边。

    按照大明规矩,东宫帝师本就是必定入阁的人选,孙承宗为人方正,声誉卓著,更是众望所归,更难得的是,连魏忠贤一党都对孙承宗敬畏分,如果他做首辅,几乎是理所当然的,当孙承宗在京的时候,叶向高和内阁诸人时时刻刻觉得芒刺在背,觉得这位置根本坐不稳,直到孙承宗自请去辽东督师,这才让大伙松了口气。

    有明一代都以京官为重,二十余年不出京师入阁才是美谈,人一外放,一旦做实事,那就必然会有疏漏错处,而且和京师天隔地远,没办法时时联络,再深厚的情谊也会疏远,孙承宗再怎么被天敬爱,都会慢慢的归于平淡,再说这孙承宗年纪不小,估计就是致仕回乡的下场了,

    本来不担心,可突然间天启皇帝放着京师这么多大士不用,反倒让远在蓟镇辽东的孙承宗去召回魏忠贤,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天心里地位最高的,最放心的那个大臣还是孙承宗,对方还是有重返内阁,登上首辅宝座的机会,这让叶向高好像热锅上的蚂蚁。

    有传闻说叶向高甚至骂过建州女真,说为何在这个时候偃旗息鼓,显得孙承宗那老儿督师辽东有功,这些都是市井坊间的传说,但叶向高的急迫人人都能判的出来,他之所以对京察着急,就是要借着这次官员轮转变动,将自己的徒党安插进去,或者让尽可能多的东林党人上位。

    这孙承宗是北直隶保定府出身,自然和出身江南各处的东林党人格格不入,只要东林大兴,凭着他们的闹腾劲头,孙承宗想要回京重入中枢恐怕难的很。

    也有人为这孙承宗抱不平,这位东阁大士辽东督师就是厌烦了内阁众人的排挤,还有东林党人捕风捉影的攻讦,才主动要求去辽东那边督师,明明和京师大局没什么干系,却总是被人扯上,但这些抱不平的声音很微弱,也很容易被人攻讦为阉党或者jian邪小人。

    京师姓的消息灵通,那徐州赵进大几官军的消息他们同样知道的很早,当时京城人心惶惶,甚至因为有人吆喝着徐州贼杀过来了闹过,可到了这个时候,京城姓甚至都在怀疑徐州贼这个传闻的真假,因为丝毫看不到什么紧张,也没听过什么兵马调动,只知道朝中的政争,你骂我阉党,我骂你jian邪,局势好似一锅粥,然后徐州那边也再没什么消息。

    也难怪姓们怀疑,这反贼大胜之后难道还会缩回去,不应该一打过来吗?怎么就这样无声无息了,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赵彦和崔升的联名的奏报和帖到了京师

    按说招安徐州这等大贼,有了什么消息动向肯定要几里加急送到京师,可赵彦和崔升谈完之后当真是心灰意冷,又不想在风口浪尖上被人当做替罪羊,性用上了拖字诀,这加急书每天只走十里,就这么磨磨蹭蹭的到达了京师。

    奏报要送到天御前,帖则是知会内阁和六部,和这两份公一起的还有崔升和赵彦联名的几封信,信上所说的都是他们两个人的判断,徐州贼寇所有的要求其实都不过分,因为他们只不过在明确自己已有的权力,几处港口的要求也可以答应,因为徐州贼寇若想要做什么,他们不需要通过这个港口。

    “贼势凶悍,不可力敌,当拖延周旋,以图后效。”崔升在信上说得很诚恳,赵彦也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现在天下四处用兵,牵一发动全身,既然这徐州贼寇目光短浅,那就先跟他们敷衍着,等过些日再做计较,到时候或者贼寇自己内部崩散,或者大明已经平定四方空出手来,到时候再做计较不吃。

    “那赵进说得其实没差,多活一天是一天,多活一年是一年,咱们年级这么大了,这个道理咱们应该懂。”这是崔升和赵彦私下里的交谈,这个就不会写在纸上了。

    可京师这个局势下,崔升和赵彦两个过气替罪人物的言语谁也不会听,大家只这回报上所说的内容,区区徐州偏僻之地的豪贼,居然就敢对朝廷吆五喝六,居然还要限制官军调动,还要决定赋税增减,甚至还要来到京城附近的港口,这当真是胆大包天,这当真是忘乎所以,朝廷的体面放在何处,大明的尊严又在何处,若不是阉党祸国,又怎么会有这样猖狂的豪贼!

    “阉党乱政,只知道压迫士绅姓,克扣军饷,民心浮动,将士们又怎么肯奋勇向前!”

    “那魏阉本就心怀叵测,每日只知道放纵兵马劫掠民间,怎么可能去打胜仗,肯定是畏敌不前,临阵退缩,甚至和那豪贼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