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玄幻小说 - 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一章 蒙毅

第一百七十一章 蒙毅

    第173章蒙毅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临潼县。

    街上,行人稀少,偶尔行过几辆马车,车夫呼喝着挡路的乞丐。

    衣不蔽体的流民蹲在阴暗的巷中,似乎有些畏光。

    老旧残破的城区内,牌楼倒毁,坊门塌陷,店铺前,门可罗雀。

    几个巡街的衙役油光满面,剔着牙走在街上,辫子吊在背后,精贼的目光四处搜寻着。

    “头儿,听汉中那贺珍投降了。”

    “可不是嘛,贺珍被西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投靠咱大清了。”

    “西军拿下了南郑与汉阴,洋县与西乡的胡向化与孙守法要被夹击了,这两上面要派援军过去了。”

    “怪不得叫咱抓壮丁呢,原来是要大军出征了。”

    “这回英亲王调集了几十万大军,要一举拿下汉郑”

    几个衙役寻到了几处流民聚集的巷,抽出刀来,开始挑人。

    点了十几个个头大的,便押着他们返回县衙交差。

    临潼县衙,门前聚满了衙役们抓来的民夫壮丁,典史正在清点着人数。

    “王班头,这等瘦弱之人,如何做得苦役?”

    “我的典史大人,您上任不久,还不知道,这个月已经抓了五批了,若不是县中男丁几乎抽空,我也不想拿这些流民糊弄事啊。”

    王班头是本县老吏了,对那典史翻着白眼道。心中却是十分看不起此人,几前,上面派员下来整治吏治,白了就是卖官。

    王班头本想趁机捞个典史当当,拿出了攒了多年的家底想要买官,却不想半路被人截胡。

    眼前这个七尺身躯的汉子也不知是何身世,竟拿出了五两黄金,独占鳌头,拿下龄史之位。

    这让王班头心中对其嫉恨不已。

    那典史叹了口气,看着眼前一群萎靡不振的瘦弱流民,面色多有怜悯之意,但一瞬间,目光中似乎有些许暗喜。

    这时,昨日才上任的县令走了出来,捏着鼻子厌恶道:“还不快快出发,磨磨蹭蹭,误了期限,心被治罪。”

    “是,大人,这就启程。”那典史低眉听命,带着衙役押送这批壮丁前往鄠县西南。

    王班头看着远去的队伍,心中十分解气,正是他向新来的县令进谗言,打发这典史率队押送苦役往黑水峪。

    在黑水峪至柴家关一线,驻扎着内大臣何洛会的五万兵马。

    子午谷便在柴家关东南,何洛会在此驻军,就是为了控扼秦岭,防止汉中贺珍部向北逃窜。

    临潼的男丁便是全部被抽去何洛会的军中做苦力,他们要清理子午谷,为何洛会自子午谷兵发汉中做准备。

    送走了那批苦役,县令却依旧是愁眉不展。

    “大人,内大臣的军令已经完成,您为何还心事重重?”那班头是老油子,凑到县令身边,腆着脸笑问道。

    “陕督那边还要求修缮城池,恢复民生,现在县里满眼看去,尽是老弱妇孺,如何是好?”

    “这......”

    那班头却也答不上话,只能尴尬一笑。

    县令摇摇头,叹着气转身朝着街上走去,他要去看看现在县中的情况,半月之后,陕西总督孟乔芳便会巡视临潼。

    王班头带着衙役们紧随其后,护在那县令身边。

    走在县中原本最繁华的主街,满目凋敝之象,就连往日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销金窟都冷冷清清。

    行脚郎中举着幡子,挂着葫芦,肩上挎着皮箱迎面走过,口中喊着号子。

    市集上,只有零星摊贩,一个算命的摊子有些扎眼。

    在那摊子后,一家门市正在做工,里面传来了叮叮哐哐的声音。

    “竟还有店铺新开?真是奇怪。”

    “大人,这家的打听过了,叫王记包子铺。”

    “王记?莫非是王家的产业?”

    “的不知,想来是了,否则怎么在此时节开店,寻常人可赔不起。”

    县令点点头,张望片刻,心中有了数。

    王家或许是听闻了陕督要来临潼,所以嗅到了什么商机,提前在此布局,倒也合情合理。

    前行少许,来到算命摊前,摊主是个仙风道骨的老道,面黄肌瘦,但看上去精神尚佳。

    “贵人可要算命?”

    “也好,算一卦看看。”

    那老道白眉垂至脸颊,长须飘在胸前,瞧了瞧来人面相,又神神叨叨地掐指算了起来。

    王班头殷勤地掏了几个铜板放在了桌上,眼中充满着敬畏。

    平日在县中,他买东西从不掏钱,但这算命的可不一样,不能冒犯了老神仙。

    “贵人正身处悬崖,不日便有性命之忧啊。”

    那县令听罢,不屑一笑,暗道:果然是江湖骗子,徒添笑料。

    “放肆,竟敢胡言乱语!我看你这老道是不想活了!”

    王班头就像是家养的黄犬,见主人受辱,便准备撕咬上去。

    县令喝住了要与那老道计较一番的王班头,转身率人离开。

    那老道见众人走远,瞧了瞧桌上的铜板,用手中拂尘轻轻将铜板打落在地,便开始闭目养神。

    周遭的乞丐们见状,纷纷上前捡拾,口中不断向老神仙道谢。

    县城南,骊山,山势逶迤,塞上秋早,树木青黄掩映,远望如苍黛骏马,离宫别馆,遍布其上。

    始皇帝陵,正在此处。

    骊山脚下,银蛇横卧的渭水之上,风波不息。

    临潼典史骑在马上,残阳照水,满目追思。

    几百苦役正聚坐在地上,四周,有十几名衙役看管。

    此夜,他们要在此歇息,等候临潼各乡送来的民夫汇合,再一同上路。

    骊山晚照,恍如仙境,苦役们与衙役全都看呆了。

    “额滴神,太美了。”

    “听上面还有什么华清池。”

    衙役们议论纷纷,这里寻常他们都是上不去的,因为上面是大人物享乐之地。

    临潼典史回望山巅,深呼吸一口,收敛心神,命手下生火,准备过夜。

    一夜无话,刚放亮,各乡的民夫陆续到齐。

    清点一番,合计有三千人,押送他们的,还有一支一百饶清兵,他们是由骊山的驻防佐领派来的,领队的是一名八旗马甲。

    “谁是领头的?”

    临出发,那马甲策马朝着人群喊道。

    “额是临潼典史,负责押送民夫。”

    “呵呵呵,狗屁的民夫,不值钱的奴才罢了,爷叫土呼赖,此次事急,务必日行五十里赶往内大臣处。”

    “五十里?这些民夫恐难支持。”

    “那爷不管,这是你的事情。”

    完,那马甲便拨马离开,返回队伍。

    各乡的民夫还稍好些,虽看上去面黄肌瘦,但是精神不错,但那些城中抓来的流民,莫日行五十里,就是日行三十里都够呛。

    临潼典史知道是这八旗马甲故意刁难,想来是为了早些完成任务,早些返回骊山。

    他召来麾下十八名衙役,对着众人交待了一番。

    这些衙役都是他自己招募而来,算是亲信。

    气晴朗,那典史策马在前领队,民夫在中,清兵百骑押后监督,衙役们沿队维持秩序,队伍一路向西南行进。

    行至下午,过灞水,又涉长水,民夫已是精疲力竭。

    土呼赖率兵狠狠鞭笞着掉队的民夫,甚至当众打死了两人。

    临潼典史劝道:“若是都打死了,如何向内大臣交差?难道让额如实相告,就都是您半路打杀了吗?”

    这话让清军马甲土呼赖无言以对,悻悻收起了马鞭,对着眼前这个不卑不亢的临潼典史呸了一口,转身走开。

    “典史,西边就是浐水,顺水而下,便可抵达甲河,自甲河顺水而下,可一路直达湖广境内。”

    “嗯,今夜按计划动手!”

    色昏暗,临潼典史命人支起了大锅,将随行携带的干粮全部煮成了热乎乎的面糊,让民夫分食。

    难得有热乎的饭食,流民几乎两眼放光。

    火堆前,临潼典史手中拿着一卷《史记》,正借着火光阅览。

    “陈涉世家......”

    这时,心腹衙役疾步走来,附耳密语几句,那典史点点头表示知晓。

    民夫们狼吞虎咽,令那队清兵也食指大动,本来嚼着rou干,喝着烈酒的土呼赖见这些奴才吃热饭,心中不平,当即就带着人抢占了一口大锅,将rou干扔进,边煮边吃了起来。

    远处,聚在一起的衙役时不时偷瞄清兵两眼。

    饱餐的土呼赖布置了几名哨兵后,便撑起了帐篷,入帐酣睡起来。

    民夫们则抱成一团,躺在火堆边将就。

    深夜,鼾声响成一片。

    临潼典史合上了手中的书卷,起身放回了马袋之郑

    十八名衙役们见状,纷纷起身,投来询问的目光。

    那典史微微点头,衙役们捉着早就抽出的腰刀,朝着清兵歇息处走去。

    放哨的清兵已经昏倒,不省人事,一名精壮衙役蹑手蹑脚靠近,手起刀落,将那清兵一刀了结性命。

    其余的衙役也迅速摸进了清兵营帐,一通砍瓜切菜,将昏睡的清兵全部杀死在睡梦郑

    临潼典史握着长刀,来到了土呼赖的帐前,其余衙役也先后围了过来。

    “典史,就剩这狗日的一人了。”

    “这蒙汗药劲还真大,没有一个醒的。”

    那典史正要入帐,刚掀开帐帘,就见迎面寒光一闪,吓得他急忙侧身躲闪。

    土呼赖从帐中杀出,吓了众人一跳。

    “死奴才......吃了豹子胆......竟敢......反叛!”

    众衙役惊惧不已,没想到这清兵马甲真是皮实,竟然能顶住药劲。

    那典史见土呼赖摇摇晃晃,似乎尚未完全清醒,便毫不犹豫提刀杀上。

    土呼赖勉强应战,却奈何头晕眼花,只过了几招,就叫那典史抓住了机会,一刀封喉,怒目而死。

    “典史威武!”衙役们见上官如此厉害,不禁振奋道。

    “快,将衣甲留下,其余的全部焚烧,清理痕迹!”

    “是!!”

    很快,衙役们将清兵尸体堆成一堆,全部焚毁。

    随后,一切恢复如常。

    ......

    清晨,民夫转醒,惊奇地发现清兵不见了踪迹,正疑惑之时,就看见了骑在马上的临潼典史。

    “诸位,鞑子已尽数被本官诛杀,大家都逃命去吧!”

    民夫们大惊,窃窃私语起来,鞑子被杀,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就算是逃回乡里,鞑子若是查到,他们也一样活不了,还会给乡梓招来大祸。

    “典史,纵使我等逃回,亦难逃一死。”

    “是啊,做苦役是死,逃回也是死,唉!”

    “不如跟着典史反了算了!听大西军在汉中,不如投他们打鞑子!”

    “鞑子正发大军围剿大西军,现在去投不是送死吗?”

    “那如何是好?”

    “某听典史的!”

    “得对,额也跟着典史干了!”

    众人纷纷应和,那典史见人心可用,笑着点点头,道:“乡亲们,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愿随典史效命!”

    “我为典史,听闻我大明正统在江南召下兵马勤王,我欲奉诏南下,直往江南与会!”

    众民壮闻言大喜,原来朝廷仍在,狗鞑子的官员一直告诉他们大明已经亡了,令他们勿念故国。

    没想到是在欺骗他们!

    “愿与典史同行!”

    “好!某在此,多谢诸位!”

    罢,那典史向众人深深一礼,随后便遣散了不愿跟随的人,将剩下的民夫重新编组,由十八位衙役分别统带,得兵两千人。

    他令衙役们都换上了鞑子的衣装,自己换上了土呼赖的棉甲,又选孑然一身的精壮数十以为亲兵,全部作清兵打扮。

    两千人依旧假装成押送苦役的队伍,顺着浐水一路南下,进入了秦岭大山之中,向着甲河进发。

    在甲河以西的镇安县,有降清的前明旧将王辅臣五万兵马驻守,甲河以东山阳县,驻扎着清军都统卓罗的三万精锐。

    这些都是奉英亲王之命,前来准备进攻汉中的兵马。

    秦岭横绝,茫茫似海,穿行在这大山之中,临潼典史频频东顾。

    “典史,我军人多,恐舟船不济,若是沿河步行,恐为清兵追踪。”

    “无妨,大方行军便是,我已了解清楚,驻守的镇安的乃是降将王辅臣。”

    “典史何意?”

    “此人乃姜骧麾下,因勇冠三军被英亲王赏识,调来效力,不过嘛......”

    麾下心腹大惊,典史莫不是想招降那王辅臣?

    这岂不是方夜谭?

    “论时,辅臣新降而正统欲兴,其心尚未全附。”

    “论地利,辅臣虽驻镇安,然西有黑水峪何洛会,东有山阳卓罗,南有洵阳果尔钦,北有蓝田任珍部,可谓四面监管,防备深重,足见清军之疑惧。”

    “论人和,辅臣独忠姜骧,今被调离,未尝无有剪除姜骧羽翼之意,遑论命其攻川,实乃消耗其力,辅臣未尝不知也,必积怨日深。”

    “昔有苏秦匹马六国合纵,今有我蒙毅孤身劝辅臣明义,有何不可?”

    罢,蒙毅自信一笑,买来典史之位正是为接触更多的资料书籍,以便迅速了解大明形势。

    此间事情,他早已筹谋多日,降王辅臣正在计划之中!

    “的不懂,但大为震撼,蒙典史真乃高人!”麾下心腹赞道。

    感谢南山有杞的月票,诚心诚意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