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步走战略

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步走战略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步走战略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步走战略

    何夕说道:“陛下,欲速则不达。臣以为,推行新法也不能cao之过急。臣计划,整体上分三步走。”

    “变法这一件事情,乃是旷日持久。不可着急。一日之内,立数十法,天下鼎沸,却很难深入人心。真正的变法,应该是亦步亦趋,步步为营,做成一法,就巩固一法,只要不反复,就是最好的进步。”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这也算是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是正道。这三步走,该怎么走。”

    何夕说道:“以臣之见,舆论,试点,全国推行三步。”

    “任何事情都是人的问题,理学在大明根深蒂固。士大夫,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撼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臣以修大明律,当开诚布公,不求能够推行,而让天下人知道,大明要往什么方向走。”

    朱元璋说道:“吹风?是这个意思吧。”

    何夕说道:“正是。”

    很多时候,觉得一些套路,太过陈旧。但是实际上,还是套路好用。比如现在。

    何夕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整个大明缺少一场思想启蒙。不解决这个问题,何夕做的事情,就没有基础与根基。没有这些东西在。做事情自然是事倍功半。后世中国政府出台新政策,一般内部酝酿,放出风去看社会反应。然后统一思想,再然后,举手表决。

    到了举手表决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一场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就此圆满落下帷幕。

    他之前,觉得套路可笑。但是而今坐在他这个位置,才觉得政治智慧。

    一场大纷争,能平静无波地渡过,是最好的。真要权力最顶层生死相向,对天下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何夕选择了学习这种模式。何夕说道:“理不辨不明。朝廷的本意是好的。我们的本意也是好的。我向来相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能阻挡的。这是天下大势,人间正道。秉承此心,一定会让更多人理解支持。才能将事情更好地推广下去。”

    朱元璋微微皱眉。

    何夕的想法,在朱元璋这里是通不过的。

    人的想法是由自己的经历决定的。何夕前半生过的生活,其实都是盛世。是在一个道德秩序法律体系都很完善的社会生活的。很多人说古代民风淳朴,其实挣扎在生死线的百姓,对利益的争夺,更赤裸裸,更无情。

    并不是他们没有感情,没有道德。而是生产资料,以及其他资源太稀奇,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到了得之者生,弗得者死。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有一丝善念,你愿意替别人去死吗?

    元末乱世,就是这种情况。

    何夕看到的更多人的善念,相信人性。而朱元璋看到更多人的恶念。几乎不怎么相信人。

    朱元璋固然想让天下百姓更好,让大明朝发展得更好,但是他却并不认为,天下人都秉承此念。

    无他,利益相关。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想,因为大明就是他的。他的利益与大明利益完全重合。几乎朕即国家。国家变得更好。对朱元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是其他人却不一样,其他人各有各的利益。大明进步而他们的利益受损,他们会怎么样?

    朱元璋从来愿意用最大的恶意揣度这些人的。

    好在何夕也算是了解朱元璋,见朱元璋不以为然的表情。将朱元璋的心思猜中了一些,说道:“陛下,这种争论,就是舆论战,其中最关键的是传播平台,而现在最好的传播平台,就在我们手中。”

    朱元璋说道:“这就等于,战场在我们手中,想打就打,想停就停?对吗?”

    何夕微微一顿,说道:“陛下英明,真是如此。”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不错。孺子可教。这个办法不错。”

    何夕之前对朱元璋说的话是真话。

    这也是何夕的总结。

    六百年前的人与六百年后的人有什么不同?有太多不同。有什么相同,也更多的相同。

    最少人性本身变化是很少的。

    几百年前,人人想往上爬,几百年后,人人想做人上人。

    几百年前,人人想当官,几百年后,也是人人想当官。

    悲哀也好,人性也罢,事实就是这样。

    天下间,没有人不想过好的生活。

    何夕坚信自己能够给天下百姓带来更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跟随何夕的。练子宁,黄子诚,乃至于刘璟,等一些文臣,他们也是一个时代的精英,不是那种三言两语就被骗了的,愚夫愚妇。

    他们之所有跟随何夕,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自己的前程。但是这也有很多是认同何夕的理念。特别是何夕在辽东做的很多事情。

    让人看到了很多希望。

    这才拉起一帮人马。

    对于高等人才,很多时候,信念与理念,这些务虚的东西,比真金白银还有用。

    朱元璋说道:“接着说。”

    何夕说道:“这一场舆论战。我们是必赢的,但目的不在于赢,而在于广泛传播思想与理念。让天下人更多明白我们的想法。减少阻力,故而这一场舆论战不能理解结束。甚至拖延一段时间才好。至于具体拖延多长时间。就要看情况。”

    “新大明律,是这一场论战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再此之后,才是试点。”

    “一来,南方很多地方推行阻力巨大,成本巨大。一旦推行开来,很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二来,大明工业体系经济基础,都没有跟上来。推行起来,很难成功。故而臣以为,当在先在辽东推行,并作为试点,总结一套体系,以便推行天下。”

    朱元璋说道:“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回辽东?”

    何夕说道:“是。”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可以。等大明律定下来之后,你就回辽东推行试点吧。”

    朱元璋总体上对何夕的计划,还是满意的。只是在朱元璋看来,有一些太过多余的地方。

    朱元璋对于舆论与民风,或者说这种语言上的诋毁,并不是太在意了。因为他在乱世之中,早就看到了嘴皮子的软弱。他信奉只有枪杆子。而不是嘴皮子。

    对于拿起武器的人,才能获得朱元璋的重视。

    而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说朱元璋完全不重视自然是不对的。总体上重视程度不够。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一书生能济何事?

    不过,朱元璋还是比较尊重何夕,在大节上不出问题情况下,他对何夕一些做法,并不准备反驳。不过暗暗给了一个时间限制,那就是何夕不能离开辽东太长的时间。

    顶多半年到一年。

    毕竟,何夕是整个大明对工业体系最为了解的人。其次大抵是黄子澄了。而今两人都在南京,时间长了,辽东一定会出问题的。

    所以何夕在半年一年之内,一定要回辽东的。

    这就是朱元璋给何夕的时间。

    何夕说道:“臣谢陛下。”何夕微微一顿,说道:“有一件事情,臣要启禀陛下。”

    “说。”朱元璋说道。

    何夕随即将他推举苏伯衡出任元史总编纂一事说了出来。其中内情不用说,懂得都懂。

    朱元璋自然是懂得的人。

    朱元璋说道:“你觉得刘三吾这个人怎么样?”

    这一句话问得,何夕不知道该怎么说。

    毕竟刘三吾的道德人品,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夕硬说刘三吾的坏话,显得自己没有品。但是说刘三吾的好话,何夕又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