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三十章 杯酒释兵权

第三十章 杯酒释兵权

    大明公务员第三十章杯酒释兵权第三十章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关键不在于杯酒,而是杯酒后面的各种待遇与钱。

    本质上是用权力交换金钱。

    但是汤和知道大明朝,可没有这么多钱。但是何夕这里,凭空翻出这么多钱来。汤和的心思就动了。他绝对给一些老兄弟一些格外的待遇,让他们有荣华富贵,他们也就满足了,安分了。

    汤和实在不想看到多少年的老兄弟没有一个好下场。

    只是汤和忘记了一件事情。

    杯酒释兵权,主要是皇帝点头答应。朱元璋在这一件事情,会点头答应吗?

    汤和与何夕的话,谈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了。

    因为这一件事性质已经不是何夕可以决定的。已经涉及了大明权力最上层的深层博弈。不要说,何夕很难插手。就是汤和能做的也仅仅是敲敲边鼓,其他的什么也不能做。

    越做越错。

    何夕与汤和,分别上奏。从宁波到南京,并不算远,很快就到了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对照着两人的奏折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这样的事情,何夕与汤和都不会说得太明白的。何夕仅仅是将他经营海上的方略提出来。就是有限制的开海。扶持大海商,赋予海上经营的特权。对小海商的政策与之前一样。

    当然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将一些脏活转嫁给这些海商。通过特权,关税,朝廷或者内廷入股等方式,分享海上利益,也便于控制海商局面。

    坏处就是,这其实是将海上利益分给某些特定人群。同时,也要允许海上武装力量的膨胀。

    在而今的强势打压之下,海盗是成不了气候的。但是如果走这个政策。或许海盗不会再sao扰地方。朝廷也能从海上贸易上分一杯羹。但是大明朝廷也会养出自己潜在威胁。

    在海上有特权,允许有武装。几乎是海上一方诸侯。朝廷或许能制衡。但是一旦有变,这股力量可比之前的海盗,威胁要大得多。

    而汤和的私信,先是叙旧,然后又谴责一些老兄弟忘本。不遵朝廷法度,又是惋惜,又是愤怒。然后又暗示,他们很多老兄弟都是粗人。不懂什么大道理。对陛下也是绝对忠心,只是有些恶习,的确是改不掉。不若优容一而,放之海外云云。

    朱元璋将这两封密信扔在桌子上,说道:“汤和,还是如此滑头。”

    其实,汤和说的也对。

    淮西集团与朱元璋,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如果说淮西集团这些老将对朱元璋不忠,那是绝对是污蔑。但是如果说这些老兄弟没有怨言,更也是污蔑。

    朱元璋自己清苦,法度严谨。打天下的时候,更是严苛到为了自己家法度,杀大将胡大海之子,令胡大海绝嗣。等事情。

    可以说,为了法度,杀功臣勋将的事情,有不少。

    当时大家都在打天下。一个弄不好,全部脑袋搬家。虽然严苛,但是大家都能忍受。但是而今天下太平。虽然还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是,最少大明江山,已经不至于翻覆了。

    他们这些打天下的老臣们,难道不该享受一下。

    也不要那么多,土地给个几十顷上百顷。家中要有几百上千个仆役。这其实还少,大家都是从前元那时候过来的。当时前元达官贵人是什么样子。而今我们要的其实已经很少了。根本不能与那些权贵相比。

    这一点都不满足,有些太过了吧。

    但是朱元璋的一切建立在均平上。均平,是两者,第一是土地的均平。通过迁徙,开荒。大案等等。将元朝时间,富者有跨州连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给扭转过来。整个大明朝廷,两顷地以上的地主,不过三千余家,而且就在朱元璋的案头上。

    还有赋役的均平,让天下每一个人都承担赋役。一个承担的就少了。

    但是功臣集团们想要的,与朱元璋大政是完全敌对。

    一个人要几百顷地。淮西集团将领,能排得上号的,有几百人。都这样,且不说大明朝廷亏损多少赋税。单单说这个带头作用,上行下效。他们这样做了,下面能不学样。

    一旦形成风潮。即便朱元璋也未必能管得住。

    更不要说,朱元璋答应了。这些人就能消停。

    什么叫做得寸进尺?什么叫做贪得无厌。

    朱元璋对人性把握得很清楚。一旦承认,这些功臣们因为功劳有特权。给予让步。很多时候,不会让他们满意,反而喂大他们的胃口。他们打天下有功,该荣华富贵。这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难道不应该听他们的话,为什么要听那些大头巾的。有了经济上的特权,难道不应该有政治上的特权。

    总之,一句话。

    双方最大的分歧是,朱元璋觉得,这天下是俺老朱的。淮西集团很多人觉得。这天下是朱家,但是也是我们打下来的。你朱元璋吃大头,我们不能吃小头吗?

    其实,朱元璋其实并不是一点特权都没有给这些勋贵的。否则他们头上的爵位,是怎么来的?爵位本身就带有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但是,这些人并不是如汤和那么知足。大多心存不满。

    当然了,其实在汤和这个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与皇帝的关系,而不是那些有的没的,其他的东西,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只要与皇帝关系好,什么东西没有。

    但是淮西集团很多人,与朱元璋的关系虽然好,但好不到那个份上。所以他们才想要更实惠的东西。

    当然了,还有一点小小问题。那就是朱元璋本性有点抠门。朱元璋认为给足的东西,别人可不这样看。

    就好像大明俸禄。朱元璋制定大明俸禄,虽然少。但是朱元璋不欠俸,逢年过节,还有奖金。都是给足了。所以洪武年间的官员俸禄还过得去。但也仅仅是过得去而已。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就将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充俸禄不说,居然还发宝钞。朝廷官员一下子就过不下去了。之后更是等而下之了。

    而给这些勋贵们的待遇也是一样。

    朱元璋给自己儿子,先是数万石年俸。后来觉得多了,改为万石。但是勋贵之中,第一功臣徐达,年俸才五千石了。李善长四千石。公爵们大概在两千石以上,五千石以下这个区间。侯家们,大多在一千石以上,两千石以下这个区间,或许能多一点,在两千石以上。不会超过三千石的。至于伯爵,就千石以下。刘伯温才两百四十石了。

    或许有些人觉得不少了。但是实际上并不多,不要说与亲王相比。就拿与汉代相比也不多。

    大明一个小县,一般赋税在万石上下,万石以下的县,几乎都是地势特别重要,否则不会单独设县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徐达。也不如汉代所谓万户侯。因为在汉代的上县,也不过万户。

    徐达多少不去说,这没有意义。主要是下面的功臣吗。拼死拼活,出生入死。就几百石俸禄。

    还有种种限制,不许干涉有司,不许兼并土地,不许私役士卒,等等等。这个不准,那个不许的。这些骄兵悍将,能满意才怪。

    而朱元璋这里,觉得这些人当初都是泥腿子。比如陆仲亨,当年家破人亡。衣不蔽体藏在草丛之中,朱元璋招呼他跟自己走。才算是活了下来。而今,封侯有爵位,几乎什么都有了。还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