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三十章 高炉

第三十章 高炉

    第三十章高炉

    如果对别的皇帝说这个。

    或许那些皇帝都没有概念。但是说给朱元璋,却引起朱元璋强烈的反应。

    让他想起自己的困难童年,以及无数梦中所能看见的那几样破旧的农具。那时候家中的农具,根本磨得没有铁了,父亲多少次想给家里换一个犁头,都换不起。

    如果天下农民都能换成钢铁的农具,将会怎么样?

    朱元璋不知道,但是他愿意幻想一下,如果当年有很好的农具,或许能多打几斗米,或许家里就能少一个人饿死。

    只是朱元璋很清楚,即便家里多收几斗米,也不可能保全全家在这个时代活下去。

    幻想只能是幻想,朱元璋回不到他的十八岁。

    朱元璋凄然一笑,说道:“你知道铁是什么价格吗?俺就是有心也是无能为力。”

    何夕说道:“那么陛下有没有想过一天,铁的价格比木头的价格还低?”

    朱元璋说道:“怎么可能?”

    何夕说道:“怎么不可能?陛下,以为这铁没有用处。是因为铁的价格太高,一旦有大量廉价钢铁,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造房子,可以造桥梁,可以用来铺铁路,可以用来造船。可以用造更多,更便宜的火铳。让蒙古人变得能歌善舞。这一切的基石,就是大量廉价的钢铁。”

    “这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朱元璋对于何夕所说的东西,有一些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如果全天下百姓都有钢铁农具。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个变化显而易见,最大的证明就是南方的梯田。

    正是百姓有了更多的铁质农具,才有了南方遍布的梯田。

    朱元璋说道:“朕姑且拭目以待。”

    何夕说道:“臣定然不会辜负陛下所托。”

    朱元璋说道:“时间不早了,有什么需要,你可以直接去找太子。回去休息吧。”

    “是。”何夕说道。

    随即退下去了。

    在何夕走后,朱元璋口中喃喃道:“生产力,今个俺又学会一个新词。”他的目光之中有一种看透一切的睿智。

    朱元璋从来是知道何夕有东西隐瞒,甚至对何夕隐瞒了什么心中也是有所察觉的。只是他不在乎。

    用人也是有不同的用法,对于不重要的人,高替代性的人,不用管他是怎么想的。心里憋屈也好,仇恨也罢。是被强迫也好,不得已也罢,他们都必须老老实实的听话。这些人就是大部分朝臣,乃至于文官士大夫。

    对于,这些人朱元璋根本不在意他们内心之中是怎么想的?而要他们体谅他这个做皇帝是怎么想的?

    而那种有特殊才能,对于他的大业,是独一无二,乃至于决定胜负的人。却要收其心。臣其肺腑。只能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才能。所以何夕一点小心思,朱元璋一直包容,不揭穿。

    他可是记得,何夕是从2022年穿越过来。但是何夕给历史,仅仅到清朝灭亡,还有一百多年空白的。

    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猫腻。

    朱元璋不去问,他在等何夕自己说。自己敞开心扉。

    就好像朱元璋敏锐地感到,生产力这个词,背后有很大的文章。

    ------

    南京郊外。一条小河蜿蜒流淌。

    小河应该是长江的支流,水量并不算小。上面架着一辆水车。已经在慢悠悠地转动了。

    水车与鼓风机还没有连接,而鼓风机却固定在高炉的一侧。

    高炉有一丈多高。并不是单单一座孤零零的高炉。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下面有通火的风道,而围绕着高炉,有一个大不的平台,是要从高炉上面投料的。至于下面的出料口,还有一个几尺深的方坑。

    一般来说,直接从出料口出来的铁水,凝固之后是生铁。

    而从出料口将铁水引导在方坑之中,不断地搅拌。最后冷却下来的铁是熟铁。而生铁与熟铁,再次一起煅烧出来的就是钢了。

    何夕爬上爬下,不厌繁琐的将所有地方都看了一个遍,还趁人不注意的时候,用手机全部拍照记录下来。

    虽然何夕期盼一次成功,但失败是成功之母,他对这一次实验毫无把握。所以只能够记录下来一些有用的资料。作为将来的参考。而且他还提出一些意见。比如增加风道,增加风力等等。老生常谈的话题。

    不过,工匠们都一一照办了。

    就这样一日忙碌下来,算是将高炉改造好了。

    当天晚上,何夕根本没有回宫,而是在附近找了一个地方休息。徐保儿一行人贴身护卫。反正何夕只当他们在护卫吧。

    第二日一早,算是正式开炉了。

    一层铁料,一层焦炭,然后各种助燃剂,将一丈高的高炉填满。随着何夕一声令下,开始点火。

    鼓风机在水力作用下的呜呜声,开始鸣叫。

    从点火到整个高炉都烧开,需要好几个时辰。

    何夕本来在高炉边上,但是随着高炉点燃,热浪蒸腾,如有实质一般的热气,让何夕觉得好像烤炉一般,只能步步后退,最后在河边选了一个地方,放了一个竹木椅子,坐在上面等。

    “大人。”徐保儿说道:“这里不过是一些下人做的粗活,大人何必在这里,不如移步到一边喝茶?”

    何夕看了一眼徐保儿,看着高炉边的工匠。很多工匠都将衣服给脱了,只剩下牛犊短裤。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离开高炉太远。何夕没有经验,这种场面,是他第一次看到。

    故而,也不可能从高炉一些细节中看出什么?

    比如高炉之中燃烧声音,高炉里面燃烧的颜色,等等。从而判断高炉之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而这些工匠却不一样了。大明开国之初,将江南所有工匠都聚集在南京。

    南京的工匠代表着大明工匠的最高水平。而这些不能被推举出来的大工匠,那个不是手中有一手绝活。

    这种高炉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稀罕的玩意。

    所以,他们时刻关注着火炉之中的变化,想要看看焦炭的效果如何。浑然没有感觉到自己依然是汗流浃背了。

    何夕却看在眼里,说道:“也好。你派人去取一些凉茶,不用太好。能解渴就行。或者绿豆汤一夜行,用桶运上来。分给工匠们喝。”

    “这------”徐保儿一愣,说道。

    宫中的太监从来是捧高踩低,他们对于伺候贵人,是非常上心的。但是这些工匠,却是他们从来不拿正眼看的对象。而今却让他们为这些人服务。徐保儿一时间转不过来弯。

    何夕说道:“怎么?不能?”

    徐保儿立即回过神来,说道:“怎么可能不能啊?奴婢这就去办,这就去办。”只是在内心之中暗暗腹诽,这位何少爷,真是一个怪人。对何夕的所作所为,殊不可解。

    何夕不知道徐保儿具体想什么。但是大概想什么是能猜到的。即便能猜到,也没有解释的意思。

    因为这一段时间,何夕早已意识到,六百年的代沟,根本是一道鸿沟。想要让大部分人理解自己,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沟通是需要成本的。

    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人,比如徐保儿,何夕也就没有解释的欲望。只要听话办事就行了。

    事实证明,徐保儿办事能力很强。

    一会工夫儿,就让人抬着几大桶凉茶送上来。当然了,给何夕的却是好茶。专门有一个小太监伺候着何夕喝茶。

    虽然不想搞特殊化,但是何夕发现,如果他真与工匠待遇一样,不仅仅徐保儿不知所措,连这些工匠估计也不自在。也就自顾自地饮茶了。他心中暗道:“估计明天早上,就能出铁水了。不知道是不是钢。”

    就在何夕喝茶的同时。

    葛工头也喝了一大碗凉茶。

    不过他浑然不知口中的凉茶是什么味道,他痴迷地听着火焰的声音。在鼓风机的声音,还有其他噪音之下,火焰燃烧的声音,并不明晰。甚至很微弱,一般人听来,根本就是呲呲,簌簌的背景音而已。

    但是在葛工头听来,就好像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真的,温度真的升高了。”葛工头心中暗道:“这用焦炭真能让炉温升高,这温度要比之前高不少,如果按何大人的温度论来说,应该在一千三百度以上。”

    葛工头之所以这样判断。因为大明工匠达到最高稳定,大概在一千三百度。所以,他知道什么是一千三百度的表征,但是不理解不明白,一千三百度以上,会是什么样子。

    是以,他只能判断,炉温升到一千三百度了。超过他们之前所有炉温了。具体是多少度,却不知道了。

    毕竟,即便是工业时代,判断炉温还是一个大难题。以至于衍生出来物理问题。

    不过,葛工头总觉得有一些地方不对劲。

    这种感觉说不上来。因为而今的一切,对这些工匠来说,也是新的,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只是葛工头依然觉得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