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提前增加人口
拓展疆土,派军攻占只是一个开始,想要真正占住,长久占住,需要有移民过去耕种,需要将汉文化带过去,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口为基础。 宋徽宗末年,大宋有大约一亿两千万人口,经历过方腊起义、梁山起义的破坏,金军两次南下围攻开封,河北诸府以及京畿区域被肆虐破坏,赵洹靖康二年,第二次收复河北的时候,大宋只还剩不到一亿一千万人口。 经过八年时间,以及这几年大宋因为专利法、证券交易的推动,经济犹如坐火箭般发展。同时收复幽云十六州,攻占辽西、辽东所得人口,到了靖康九年末,大宋已经拥有了一亿三千万左右人口。 这或许已经是历代之最,甚至可以说是工业化之前,以及红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之前,华夏大地可以承载的人口极限。 但赵洹还是觉得不够,除了未来开拓疆土,占据疆土所需,大宋在他的引领下,未来开启工业化是必然的,工业化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想要快速提升人口,摆在赵洹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引进红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不过这些作物都在海外,想要出海,并找到,并带回大宋,根本不是一年几年能够做到的,十年二十年都未必。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条了,取消人丁税,摊丁入亩。 当然,还有士绅一体纳粮,不过这一条赵洹无论如何不会直接提出来,他只打算提取消人丁税与摊丁入亩,待未来这两条都形成习惯了之后,再提士绅一体纳粮。 说起来,大宋士绅不纳粮这一点虽是宋代开启的,但还远没有历史上明代与清代的雍正之前那么严重,大宋只是三品以上官员不纳粮,另外大宋宗室人少,只有万余人,而且大宋宗室全都聚集在京城附近,所以并没有多少土地,都是朝廷直接发俸禄养着的。 其实大宋赋税的大头从来就不是人丁税与农税,这两项加在一起也不过两千万贯上下,真正的大头一直是商税。靖康八年,大宋赋税达一亿三千万贯。就算赵洹取消人丁税与推动摊丁入亩,初期士绅捣乱等等,每年赋税大概率会少个几百万贯,但赵洹并不放在眼里。 如果最终改革成功,清丈所有田亩,士绅一体纳粮,大宋能收上来的农税,至少是现在的三倍。毕竟能养活一亿三千万人口的耕地,可以想象大宋境内能耕种的地方,几乎都开垦了,少说也有六七亿亩,就算十税一,一年也该有六七千万贯。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安装最新版。】 “取消人丁税?陛下欲增加大宋人口数量?”李纲在赵洹的朝中做了十年宰相,已很经摸得清赵洹的性情,他一猜再看赵洹的表情,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陛下,大宋如今的人口数量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庞大,本就有大量人口没有土地可耕作,只能流窜在府县城中,而城中所需人力亦是有限,多出的人力找不到生计,其中便会滋生出一些偷鸡摸狗之辈,反而是混乱之源。” 赵洹只拿出一份自己画的东北地图,摊开来看,山脉、平原、河流分明,事实上不用看地图,中原王朝也知道东北有一块大平原,夏天草木茂盛,冬天无际雪林。 “如果朕告诉爱卿,此处有一大片极其肥沃的黑色土地,如若开垦出来,就算一年只耕种一季,产量亦不下川蜀与关中之和,爱卿觉得能安顿多少人口?” 李纲瞪大着双眼,神色之中透着不信。 赵洹并不在意,他自顾继续道:“知道你不信,但金国只是一处,将来朕还要吞并西夏,大理,收回交趾,拿下雪域、西域、草原,乃至拿下东南,多出来的人口,有的是可以安置的地方。” “我中原天朝,自汉武帝之后,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趁自己国力强盛,且有明君在朝之时向外开拓了。华夏先民从不过区区一县大的区域,几千年不断开拓,到汉武帝时,才有这万里锦绣山河。”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也有开拓,但几乎都是在汉武帝时期的基础上,并没有真正多开拓出什么地方。因此理论上来说,华夏自汉武帝之后就完全停止了开拓,唐朝前期只不过是短暂恢复当年汉武帝曾开拓过的疆域。
“然南北朝时失中南,唐中后期失西域,失河西走廊,失外河套,失辽西辽东,五代十国时期,又失半个内河套,失交趾,失幽云十六州。” “靖康元年,若非是朕力挽狂澜,怕是又失河北,乃至江山全部沦陷,华夏族裔成为蛮夷奴隶!” “不要觉得朕是在危言耸听,国力强盛时就该不断开拓,待国势衰微之时,也才至少有收缩的余地。如朕之前的大宋疆土,几乎从个个方向都能直接威胁中原腹地,毫无退缩的余地,败即亡!” 李纲本来还觉得赵洹是否太过穷兵黩武,但赵洹这一番话之后,他突然有些说不出半句斑驳的话出来。李纲虽是文官出身,但并不迂腐。 “朕就是要做汉武帝之后的又一代开拓之主,为后世子孙留下足够繁衍腾挪的庞大疆土。当然,朕并不会像汉武帝那样,打得全国人口户数减半,百姓穷困潦倒。朕会在国力完全允许的基础上去开拓。大宋赋税现在已有每年一亿三千万贯,未来朕还要让它突破到两亿贯,三亿贯,让百姓在朕不断开拓的同时,仍能人人富足,如果做不到,爱卿可站出来阻止朕,唾骂朕,朕绝不怪罪!” “臣不敢!”李纲拱手躬身,一副惶恐的态度。 赵洹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纲甚至觉得,如果他不支持,那他便是华夏民族的罪人,不配继续做为大宋宰相。 有了李纲这个宰相的支持,说服政务阁其他六人就容易得多,而政务阁只要达成一致,其他朝臣的反对就无关紧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