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文魁在线阅读 - 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惟精惟一

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惟精惟一

    周起元说得简略了,历史上商鞅一共见了四次秦孝王。

    第一次说得是帝道,秦王在打瞌睡。

    帝道其实就是尧舜之道,那时候时代太久远,已经很难考证了,秦王边听边打瞌睡,听完还对推荐商鞅的景监大骂说,你怎么给我引荐这样的人。

    商鞅第二次见秦孝公,商鞅从禹,商汤,文武王讲起,说的是王道,秦王听了感觉没有兴趣。景监对商鞅说,你再这样,我就不会再向大王推荐你了。

    商鞅说,你让我再试试嘛。

    第三次商鞅说霸道,这霸道是五霸之道。

    百里奚治秦,就是革除弊政行政,百里奚死的时候,秦人为之流泪。而秦国也因百里奚主政,一举成为五霸之一。

    所以商鞅讲了霸道,秦王点点头,心想这不是我们老秦人那一套嘛,听是可以听,但内容嘛嗖嗖而已。然后秦王对景监说,商鞅这个人可以找我来聊一聊了。

    商鞅听了景监的话长叹道,我终于知道秦王要什么了。

    第四次商鞅见秦王,秦王与商鞅聊了好几天仍不觉得厌倦。

    景监惊喜地问商鞅你给大王吃了什么迷魂药了。

    商鞅说帝道太久远了,大王不爱听,王道效果太慢了,大王等不了,唯有我最后说的霸道,缰国之道,才能为秦国立竿见影,但秦王也知道用了这个,节cao这东西没办法要了。

    但见周起元道:“何为霸道?对内以严刑峻法,对外以武兴国。帝道说得是三皇五帝,很其久远?至于周公之王道又为何不能实行?唯有法家取法当下也。”

    “秦行霸道,不在于商君所陈,而在于秦王所好。若时无商鞅,秦朝就不变法,非也。魏国有李悝,韩国有申不害,赵国有赵武灵王。”

    “你说法家弱民,其实何来弱民,天子面前天下皆为臣民。秦灭六国之后,视六国之民与其国百姓一体。”

    “元朝灭宋后将天下人分为四等,其中宋之百姓为第四等。但秦国没有,秦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连皇亲国戚要杀也就随手杀了。”

    ”故而法家治民,无亲亲相隐之弊,天子之令上行下效,古今治国者无可比秦者。”

    徐贞明笑着对林延潮道:“说得好啊,有理有据,若是考史策,此人功底也是不错啊。”

    林延潮道:“集思广益,此乃博约之教,书院以后办学就是要取法如此。”

    徐贞明点了点头,二人取得了共识。

    林延潮也是很高兴,自己有徐贞明这位志同道合之人为帮手,如此书院就可以办好了。

    但讲堂上情况又不一样了,但见周起元吹捧法家。大部分书院学生还是承儒家之教,故而就很愤慨了。

    学霸们纷纷反击。

    “司马迁曾言商君之变法,秦人大悦,但司马光又言商君之变法,秦人之不悦。到底是悦还是不悦?”

    “商鞅之政不仅仅在于弱民,还在于愚民,卑民,故而有民辱则贵爵,民弱则尊官,民贫则重赏之言。”

    但一般愤慨说话,很容易变成斗气吵架,故而这时候还是需人来中和。

    今日讲会,讲师史继偕乃评判之一,他当即出面道:“周起元方才谈了三点,一法家师今因为帝道,王道都是师古,不和于当心,故而秦孝公不用也。”

    “二法家乃帝王之术。商鞅并非不知帝道,王道,但秦孝公不用,故而才说以霸道。”

    “三法家不在于弱民,而在于法下万民平等,无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本国外国之民皆无分别。”

    “你们要反驳,不可离此而言之。”

    经过史继偕这么说,众学霸们商议了一阵。

    但见内课生中的翘楚周如磐起身向林延潮,徐贞明道:“那由我姑且来试论一番。”

    林延潮,徐贞明都是笑着点头鼓励。

    “诸位想必都读过史记赵良谏商君。商君问赵良,我比百里奚如何?赵良说,千人唯唯诺诺,不如一士耿直直言。你不杀我的话,我就直说了,商君说可。”

    “赵良直说,当年百里奚为相,劳累不坐车,夏天不打伞,巡访国内不用随从,不轻易打战,将功名簿束之高阁,故而他死的时候,秦国老百姓从上到下都是痛哭流涕。”

    “连孔子也赞百里奚相秦后,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但商君你呢?你出门以后,就跟随几十辆的大车,车上都是手持刀枪的武士,一旁人见了无不躲避,敢问商君一句,你离了这些警卫敢出门一步吗?”

    “身为秦的宰相,你不想为百姓谋利,而是大建宫室,秦与魏交战,魏将公子昂乃商君好友,商君以盟约为名诱公子昂而俘之。商君用法严酷,经常在在渭水杀人,渭水尽赤。商君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这仅仅是弱民吗?百姓没有因秦法面前万民平等,而过得更好,国越强而民越弱,此乃以一国而奉秦王。”

    “但有句话起元兄说得对,商鞅被秦惠王杀后,秦国续其法。可知变法非商君之故,而是秦王之意,非秦王商君一个魏人怎能为秦国相。最后变法之恶名都归于商鞅而不归于秦王,而杀商鞅后,上下反称秦王之贤。”

    “因为从秦王用商鞅之初即明白,用彊国之术,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却能及其身显名天下。”

    周如磐说完,众学霸们一并鼓掌,徐贞明笑着道:“立论充足,有理有据也。看来书院的真才,当以周如磐,周起元为翘楚。”

    林延潮闻言却是笑而不语。

    有一人道:“吾以法今师古辩之。”

    “法今不如师古,古今之事周而复始,今日之种种难处,并非今日才有,而是三代之时早已经历过。”

    “我们要取法于三代,不过为了亦步亦趋,那不是师古而泥古。我等学圣贤之道是取三代之法以借鉴,将古人治道用在今日,这才是真正的师古。”

    徐贞明道:“这也不是不错,但较周起元,周如磐倒是逊了一筹。”

    林延潮道:“我倒觉得不错,徐院长不可要求过苛啊!”

    徐贞明闻言抚须大笑。

    林延潮,徐贞明听了学生的辩论后,有时沉思,有时大笑,一旁自有人记录讲会上辩论的精要之言作为讲义,供众人观看。

    又有一人道:“儒家有儒家所长,法家有法家所长,用儒用法当鉴其时也……”

    讲会到一半,众人差不多要吃午饭时,突然一人起身弱弱地道:“吾恳请以精一之功试论之。”

    听到这里,满堂皆是安静。

    林延潮闻言看去却正是附课生里的曹学佺。

    对于曹学佺这样的吊车尾,众人听说他要起身辩论时都是莞尔,心想你能够说出个什么所以然来?

    徐贞明也是在心底嘀咕,曹学佺之前一直是闷葫芦一句话也不说,怎么突然之际就开窍了,还要以精一之功来讨论。

    这如何解题呢?

    徐贞明向林延潮道:“这可是难了吧。”

    林延潮笑道:“既是讲会,不妨让他试一试,反正不耽误功夫。”

    得到林延潮的鼓励,当即曹学佺道:“其实儒法之道相左甚多,用法家则国强民弱,用儒家则易民强国弱。”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唯之道,法以军功立国,灭六国后,可强其国而富其民,是为强国强民。儒家藏富于民,然后民富国弱,一旦国家为外夷所侵,百姓涂炭,如此国弱民也弱,宋朝之亡即为殷鉴。”

    众人听了纷纷议论,这是支持法家了?

    曹学佺听了众人议论,当即连忙道:“我并非支持法家,也并非支持儒家,只是以山长的精一之功而论。”

    “昔尧之告舜,曰:“允执厥中。到了舜命禹,又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之三言。”

    “故而要学精一之功,不可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这危微之说,惟有君子方能知之。”

    林延潮听到这里,眼睛一亮。

    而对曹学佺抱有怀疑的徐贞明也是露出了刮目相看的神色。

    曹学佺正要继续说,却见林延潮起身了,众弟子们见林延潮起身,都是一并离席行礼道:“山长!”

    书院之中向来是师道尊严。

    林延潮是山长,在学生中威望极重,见他突然下场难道是要亲自与曹学佺辩难嘛?

    但见林延潮笑了笑对曹学佺道:“不必……不必紧张。”

    曹学佺当然是一脸窘迫,见此向林延潮道:“是,山长。”

    林延潮点点头笑道:“何为道心,何为人心,何又为危微之说呢?”

    此言一出,顿时讲堂上嗡嗡声一片。

    曹学佺向林延潮施礼,然后道:“朱子当年有云,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

    “以治国而论,法家就是道心,而儒家就是人心。而以百姓而论,儒家就是道心,而法家就是人心。”

    听了曹学佺的话,徐贞明露出刮目相看之色。

    林延潮也是很欣赏,曹学佺引用这是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

    按照法家的观点来解释,要让国家富强就如同道心,但不可体会老百姓的意思,天下万物莫不有性情,为政者一定要体察民情。

    而老百姓过好日子是人心,但凡人都想好吃懒,混吃等死。但是你不能屈从于自己的欲望,整天不去劳动,就想着国家发福利。

    同样儒家的观点,就是让百姓富裕就是道心,国家富强就是人心。

    “何为精一之功?道心与人心对立,一心分为二。道心人心不能一体,有了二心。故惟一就是道心与人心一体。”曹学佺开始解释。

    林延潮不得不说,曹学佺引用道心人心来破题,点明这精一之功十分精彩。

    他这话用现代思维演绎就是,圣人舜告诉我们,何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那就是人生一切的问题,都是来源自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对立不能统一。

    理学大能朱子告诉我们,一味从理想,那么现实会告诉我们,在现实面前理想就是个屁。

    若是屈从于现实,人也就废掉了,没有什么远方和诗,有的只是眼前的苟且。

    小学生作作业,圆周率取3.14,是惟一而不是惟精,多计算是瞎折腾。

    登月飞行,圆周率不够用,这时候要惟精不要惟一,不可因计算量庞大而去偷懒。

    就如同煮开一锅水要烧火,从量变到质变要事功,而惟精就是事功。

    见林延潮露出鼓励之色,曹学佺鼓起勇气道:“阳明先生曾有云,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意思就是惟精和惟一当为一体。”

    “阳明先生举此为例,精字从米,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

    林延潮露出欣然之色,曹学佺这话的意思就是,将米舂得无限精白,没有一丝杂质,那是不可能的,故而舂米就是事功,舂到什么程度可以觉得好吃,那就要实事求是。

    惟一惟精后执中而行,这就是允执厥中。

    面对曹学佺之言,林延潮这时候却道:“你说得很好,但是……我当年作古今尚书证伪言,大禹谟为伪,那么舜是否告诉了大禹道心人心,我们不得而知。”

    “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这是道经里所言,诸位是否有觉得相似之处。”

    是啊,众人都是想起来,若是大禹谟证伪了,那么这儒家十六字心传,只有最后一句允执厥中为真了。

    这时林延潮笑了笑道:“真真假假,难得真切,我怔大禹谟为伪,不是为了告诉尔等这十六字心传为假,否则也不会以精一之功题于这崇正讲堂上,至于阳明先生也不会以精一之功来教化学生。”

    “是不是托名伪作,于我等而言又有何用?只要吾有道理就可以用之,为学重在从心。再譬如今日之辩论,儒家法家到底用谁,并非是吾之初衷。”

    “方才曹学佺说了道心人心为一体,天下之烦劳来由在于有了二心,这是二而为一之道。但能二而为一,怎么能无一而为二之道。就比如这治国之道的惟一,到底是取儒家还是法家,我们为何不能一分为二来看?”

    “用法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用儒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法家的好处里又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儒家的坏处里又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众学生们闻言议论纷纷,似隐约间明白了什么?

    但见林延潮继续道:“故而要惟一,不妨将一心拆作二心去想一想。要惟精,就要将二心当作一心去做。”

    众学生们顿时恍然掌声如雷,人人都觉得这一次讲会对他们而言大有收获,林延潮回到了坐席后,堂上的辩论继续。

    然而就在这时,陈济川突然紧急进入了讲堂在林延潮耳旁耳语了几句。

    林延潮听了眉头一动,当即对徐贞明道:“我有要事,下面的讲会由你来主持。”

    徐贞明点了点头,林延潮当即离去同陈济川一并回府。

    但见林府门前却是戒备森严,这时已经是万历十八年的六月,但见了这一幕不知为何却令人生出一丝寒意。

    林延潮走到府里时,当即一名武将向林延潮行礼,然后默无声息地将林延潮领至客房。

    但见客房里福建巡抚赵参鲁正坐在那,有几分魂不守舍的样子。

    林延潮进门后笑着道:“不知抚台驾到,有失远迎啊!”

    赵参鲁站起身强笑着道:“哪里的话,你我兄弟之间就不说这样的客气话了。”

    当即二人分宾主坐下,赵参鲁看了一眼林延潮身旁的陈济川。

    林延潮会意让堂上的人都是退下,然后问道:“抚台是出了什么大事吗?”

    但见赵参鲁点点头道:“正是,部堂大人可还记得当年在礼部时派了给事中林材与行人陈行贵出使倭国的事吗?”

    林延潮讶道:“正是,他们有音信吗?人在哪里?”

    “琉球?”

    “琉球?人回来了吗?”

    赵参鲁摇了摇头道:“人若回来就好了,但是现在他们并未回来。”

    “怎么琉球不放人吗?”

    赵参鲁道:“琉球这弹丸之地,又世受我朝国恩,他们哪里有这个胆子,两位大人留在琉球是另有要事,不过他们已派人回国传信,禀告了一件大事?”

    林延潮听了心底一凛,此事他已经猜到是什么了。

    但此刻他却不能主动将此事揽到身上。

    林延潮喝了口茶:“林某已是归老林下,不再过问朝政,若是军国大事,涉及朝廷机密,实不必告诉于林某。抚台自己决断就是。”

    赵参鲁闻言苦笑道:“部堂大人,不能见死不救啊,此事实在是关乎重大,故而赵某必须亲自到府上来听一听你的高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