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汉皇刘备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七章 东莱故事(这应该是第几了)

第二十七章 东莱故事(这应该是第几了)

    冬十月壬午,皇宫御殿后槐树在无大风无地震的情况下突然自拔倒竖。这种奇异之事,让皇帝心中有些不安。便召了群臣和太史台星官史官来议议,这到底怎么回事

    众臣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什么结果,话里话外无非就是皇帝德治不彰,所以上天示警,要勤政爱民,不要怠政云云。好吧,皇帝心情不好,既然你们说是上天示警,那么就三公替朕顶罪吧。皇帝顺手一指,就你了,结果司徒袁隗悲剧了,被罢职回家了。而皇帝连罪己诏都没下一份。在古代,上天有什么警示的话,比如日食,月食,地震,洪水等天灾的话,基本上都是三公或宰相出来替天子顶黑锅。没办法,不能向天下百姓说天子无道失德,只能说是辅佐天子的重臣治国不当。不然的话,这天下还要不要了

    朝堂人事变动的同时,辽西出事了。辽西刘太守不知怎的,在奏书中把天子惹毛了,下旨槛车征到京师廷尉处等候处置。此时律法严苛,犯官不得与原来的吏属接近,众僚臣想出力也只能干瞪眼。于是公孙瓒便改容易服,向京师官员诈称刘太守府中侍卒,一路护送刘太守入京。到了京师,按皇帝的本意就是先把你关在昭狱里好好反省反省,等我心情好的时候再说。

    众臣听了,心想,这还得了,等皇帝你什么时候能想起来刘太守的时候,只怕他已经是冢中枯骨了。于是纷纷出言,这个说刘太守目无君上,那个说刘太守不堪大用。皇帝便来了兴趣,说既然这人这样,你们说该怎么办啊

    众臣便商讨出一个结果,说这人这么讨厌,不如发配到日南去,让他滚得远远的,这辈子都别想回中原。这样陛下您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这真的是大汉的最南边了,交州七郡,日南最是遥远,十足十的蛮荒之地,犯官发配最惨的地方。皇帝一听,行,就这样办吧,让他去日南待着去。

    众臣闻言松了一口气,行,就算发配到日南,也总比死在大狱来得好吧公孙瓒得到这个消息,也傻了。他以为护送太守到京师就算完事了呢,这样他的义举也完成了。谁曾想。。。。。。

    谁不知道日南是个不毛之地啊,路途又那么遥远,估计此次一去,十有回不来了。于是悲壮的公孙伯珪便带了祭品到北芒山上,面北遥祭祖先:“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史载是慷慨悲泣,再拜而去,闻者莫不叹息。就这样,公孙瓒的义举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或许知道公孙瓒可能是个将死之人,于是各种美誉都落在他头上。就在这种气氛中,公孙瓒护送刘太守上路去日南了。

    或许有人说,公孙瓒不去日南不就完了,至于这样嘛其实不然,后世还有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呢。公孙瓒做为刘太守的旧属,要么就不要护送刘太守来京师,既然把自己架到大义的份上,送恩主来京师了,再闻得恩主要发配日南,然后自己不管不顾的回辽西,这还是人吗这让世人怎么看公孙瓒那前番相送来京师这段就白演了。

    要说公孙瓒从辽西护送刘太守来洛阳,确实是为了图名。希望大家夸赞他知恩图报,为人仗义。但到了这里,他着实是被自己架着下不来台了。他知道自己就算是死,也必须一路相送太守去日南,不然,自己的名声便彻底毁了,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呢。所以公孙瓒在北芒山祭拜祖先,确实是真情实意,所以才哭得那么哀伤,不动真感情,能把围观看热闹的看哭

    公孙瓒心里大骂自己是个倒霉蛋,而表面却慷慨悲歌的一脸凛然。护送刘太守没多远,还没走出司隶校尉部,便有天子使者骑马追了上来,捧了黄绢当道赦免了刘太守的罪行。这下好了,因祸得福。公孙瓒和刘太守回京后,便回了辽西,被迅速的举为孝廉。至于刘太守为什么会被赦免,是皇帝善心大发还是怎样,这里就不再作讨论了。

    与此同时,刘备正与一票人谈天说地呢。郑玄是个很开明的人。门下徒众来去自由,他也不禁游学之风。所以在郑玄门下读书,读着读着少了一批人,然后读着读着这一批人又出现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次是因为管宁、邴原几个游学归来,见了刘备便与之相谈竟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管宁当时便笑道:“吾游学在外,亦闻五郎之名,于是匆匆而返阳丘。今日一见,五郎果然胸怀妙论,博雅高才,不负外郡美誉之称,今次吾又得一良友,快哉快哉”

    刘备也是很喜欢管宁和邴原,这两人,一肚子学问,却又很低调,待人谦和,如沐春风。书上所谓的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容的不就是这两人吗后来管宁也是这般做的,不做官,只治学问,到辽东避战乱后,向逃难的人讲解经书,施行教化,官府一直征辟都未受命,就这样平淡的过完了他的一生。君子无欲则刚,管宁不是官员却深得百姓爱戴,做人做到这份了,也够完美的了。

    然后众人便谈及天下人物。刘备不好清谈,但品评人物的话他还是喜欢参与的,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天下名士的动态,方便于与他脑海中的记忆一一相佐证。当然,他只听不说。

    这次管宁和邴原还有华歆三哥俩是跑到颖川郡去了,他们是去拜见当地的大名士陈寔。刘备脑海里过了一下,嗯,从东莱阳丘跑到豫州颖川,从山东跑到河南,你们也真是挺能跑的。颖川不是荀彧荀文若、荀攸荀公达两叔侄的故乡么且听听且听听,刘备开始兴奋了。

    管宁便开始说起此次游历的沿途风物和颖川名士,当先提及的自然是大名士陈寔。陈寔是谁刘备真是不知道,两眼一摸黑,却不得不耐心听下去。却听得管宁兴致勃勃的讲道:“陈公,与子陈元方、陈季方号称三君;又昔与同郡荀公季和、钟公季明、韩公仲黄合称颖川四长。实乃是道德之士,品节清高之人,足为我辈之模范也。”

    在座许多人听也,也纷纷点头称是。刘备心急了,喂喂喂,你们说的这些人都是谁啊没办法,这年代不指名道姓的,这是不尊重,所以都呼字,刘备未到冠礼的年纪,大家也不喊他刘备,只是喊五郎。对老人家,以示尊敬,还得在姓后字前加个公字,就像管宁刚才说的陈公,荀公,钟公。。。。。可把刘备闹得一头雾水。他只隐约猜到荀公或许与荀彧有关,其他的却一个也不知道。

    这时刘备便不愿意装傻了,听天书一般谁愿意呀,便打断管宁问道:“幼安兄,小弟冒昧问声,荀公、钟公和韩公何许人也陈元方、陈季方又是何人竟能得诸兄如此推重”

    管宁不由大笑,道:“却是愚兄冒昧了,荀公钟公和韩公三人,早已离世多年,五郎年幼,不知这些情有可原。。。。。。”于是便一一细细和刘备说明。

    原来陈寔和他的儿子陈纪、陈谌合称三君,陈寔是名垂海内的大名士,有很多被人津津乐道的事迹流传于世。最著名的就是陈寔晓喻梁上君子。有一次一个小偷跑到陈寔家里,藏在房梁之上,想趁机偷窃。陈寔发现有贼,却不说,叫了子孙到一块,就在这小偷藏身的房梁下训话:“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努力啊,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习惯了才渐渐变得这样,房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听了大惊,忙跳下来请罪。陈寔就说道:“视君状貎,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看你这模样不像个坏人啊赶紧反省自己重新走上正途,不过你有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因为太贫困了。于是就送了小偷两匹绢,从此之后,一县之境内盗贼绝迹。梁上君子这个词,也从此开始流传。刘备听得呆了,随便一听,便听出个发明梁上君子一词的人来了,这名士怎么像草一样,随便一抓就是

    后面陈家的一些人物和事迹他就没那么用心听了,若是他知道陈寔有个儿子叫陈纪,陈纪有个儿子叫陈群,陈群在历史上曾为他的臣下,被他征辟为豫州别驾,最后却投奔了曹cao,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司空,三公之位,然后提出史上有名的“九品中正制”、制定魏律。他肯定会用心记在心头,准备随时挖墙角。

    荀淑少年成名,在士林中出类拔萃,后来号称神君。他有八个儿子,个个都是大贤,被称为荀氏八龙,第六子荀爽最为杰出,当时有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字慈明。他们的事迹管宁滔滔不绝说了一箩筐,不过刘备并没有在意,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荀淑有个孙子,就是荀彧荀文若啊被时人许为王佐之才,被曹cao称为吾之子房的荀文若啊在孔明还未出世的年代,一定要抓住他刘备心中狠狠的想道。

    至于钟公是谁,韩公是谁,刘备一发没有兴致了。

    ps:钟皓钟季明有个曾孙也很有名,就是钟繇了,他不但官做得大,书法也是写得极好的。与王羲之齐名,称为钟王,被后世人尊为楷书鼻祖。

    ps:好久没看榜单,今日发现到了签约作者新书榜第42,历史类签约作者新书榜第2,一切都是大家的努力支持,道人在此谢过了。今晚朋友三十岁生日,去为她祝寿,青春流逝得真快,我和她相识近十年,弹指间,她就三十了。。。回来得早,再更一章,若是太晚,就更不了啦,大家谅解。最后厚颜求下推荐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