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设伏
小原直人站在“伊势”号的船舷上举着望远镜满意地看着日本海军和水24飞机对硫磺岛展开的轰炸。 已经有好久没打过这么畅快的仗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联合舰队都在海上躲躲藏藏的不敢出仗,这也一直被陆军垢病为“胆小懦弱”、“贪生怕死”,甚至还有陆军叫嚣着:“既然海军不敢出战,那干脆就把军舰拆了做成陆军使用的坦克吧!” 每每听到这些话小原直人就十分气愤,这些陆军的土包子总想着坦克、坦克和自杀式冲锋……他们根本就不明白海军对于像日本这样的岛国有多重要,就算有再多的坦克又能怎么样?一旦制海权、制空权掌握在敌人手里,敌人甚至根本不需要进攻日本本土,只要切断日本与外界的联系就可以了,到时资源严重篑乏的日本就只有死路一条,陆军的坦克除了成为废铁外没有任何用处。 但是…… 小原直人却又有苦说不出,毕竟日本联合舰队在海面上一直都在回避、回避、再回避,好不容易想大打一场却又是惨败,这使得小原直人就像有一口气憋在肚子里似的不吐不快,有时他宁愿与美国痛快的打上一场,就算是“玉碎”也在所不惜。 直到现在,在看到自己的军舰和水上飞机在硫磺岛上狂轰滥炸时,小原直人才慢慢的轻松了下来……那些投在硫磺岛上的炸弹,就像是把压抑在他心里的郁闷一点点的发泄出去。 “那可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百战百胜的中国部队啊!”小原直人自言自语的说道:“现在,他们就要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了吧!再这样打下去,不出几个小时……中国部队就要崩溃了!” “少将阁下!”这时一名参谋向小原直人报告:“我们与担任侦察任务的21号侦察机失去了联系!” “嗯!”小原直人点了点头,并没有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 “伊势”号的这批水上飞机都是从其它舰队临时征调过来的,在此之前这些战机大多都已经服役一年多了……水上飞机这东西必须在海上降落,不可避够的会接触到海水,也就是常常在高盐、高湿、高温的环境下工作,其各种设备都会因为这种工作环境而生锈、腐蚀,所以这批飞机原本都该淘汰或是维修保养了。 但是,日本此时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更有战斗力的陆基或是舰载战斗机上,对这些基本只能担负侦察作用的水上战机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当然也不会给它们维修保养,所以现在会出一点问题也是很正常的。 小原直人不知道的是,这架被他认为是“出一点问题”的侦察机,其实是被中国战机给击落了…… 就在中**队的战机在空中集结时,“平海”号雷达的显示屏上就显示有一架日军侦察机突然转向朝中国舰队的方向径直飞来……这架水上侦察机或许是发现了什么想要来确认一下。 对于中国舰队来说,此时再回避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回避还有可能会消耗掉许多时间甚至错过最佳战机,于是张弛当机立断,命令用最短的时间将这架敌机击落。 于是,两架“野猫”战机躲在云层里悄悄朝这架水上侦察机靠近,等到它进入伏击位置时,突然从空中俯冲而下几排子弹就将其打得在空中解体了。 由于这整个动作完成得太快,从“野猫”战机开始俯冲到目标被击落还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所以日军这架侦察机甚至连发出警告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对于侦察单位这东西,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在失去联系时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对其做出反应,而这一点却被小原直人忽略了,这也使日军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 接着,“平海”号上的三十八架“野猫”战机就全部出发飞往硫磺岛以南方向埋伏。 航母作战,通常都是不会把所有的战机都一口气派出去的,原因是航母本身也需要防御。 但这一仗却有所不同……日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掌握中国海军的位置,无法发起攻击,而且就算日军发起攻击中国海军也有恃无恐,日军能发起攻击的就只有“伊势”号上的水上飞机,以这些飞机的机动和速度根本就无法突破中**队使用近炸引信的防空炮。何况中国战机在必要时还可以分出一部份来对付这些水上飞机。 所以,为了达到战果的最大化,张弛一口气将所有的“野猫”都派了出去。 这三十八架“野猫”分成了两个部份,一部份十八架埋伏在距离硫磺岛十五公里的位置,另一部份二十架则埋伏在距离硫磺岛七公里的位置。 这个十五公里及七公里并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的距离,而是参谋部根据雷达探测到的日军机群的距离、速度及路线制定出来的能够截击到的两个地点……第一波先派出去是因为十八架战机已经集结完毕,有时间赶到目标位置并设下埋伏,第二波集结完毕后则恰好可以赶到第二个目标位置投入战斗。 另一方面,第二伏击点距离硫磺岛七公里,而日军舰队大约在距离硫磺岛三公里的海域内,日军舰载25MM防空炮的射程范围大约是三公里,于是这么安排伏击点就可以很好的使中国战机避开日军的防空炮集中力量打日军前来增援的战机。 事实上,这时日军的雷达也发现了中国战机。 毕竟彼此间距离太近了,只有五十几公里,而且中国战机还是成群的赶往目的地并且抢占高处,于是在日军的雷达上就有了反应。 但问题是日军的雷达十分原始,就像之前所说的……类似心电图,有探测到东西就会跳动,分辩不出是哪个方向更看不出是敌是我。 于是,日军雷达兵甚至还兴奋的向小原直人报告:“少将阁下,我们的增援机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