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的脊梁在线阅读 - 冠礼资料

冠礼资料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文化意义

    折叠“冠”之解说

    冠礼

    冠礼

    “冠”,<说文解字>解为:“弁冕之总名也。”冠字有三从,从“冖”,即以布帛蒙覆;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从“寸”,而“寸”字有两意:《汉书·律历志》云:“度量衡皆起于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所以,《说文》说:“冠有法制,故从寸。”

    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这是广义之“冠”。“冠”还有狭义,指首服中等级较高的一类,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折叠冠礼与华夏礼仪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礼也是冠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

    《礼记·冠义》篇记载:“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折叠先民论“冠礼”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周礼>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

    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礼记·乐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白虎通>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六艺纲目>

    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齐俗训》

    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五经要义》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冠礼衍生的汉语名词:

    冠岁:男子二十岁

    弱冠:刚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并赐以字

    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流变

    折叠周代

    冠礼

    冠礼

    <礼经正义序>:“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自周公“兴正礼乐”,冠礼就成为周代通行数百年的礼仪,<国语>、<左传>、<史记>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诸侯行冠礼的记载:

    “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二君弱,皆强冠之。”(《左传·成公二年》)

    “赵文子冠。”(《国语·晋语六》)

    “晋悼公冠襄公于卫。”(《史记·鲁周公世家》)

    “惠文君三年,王冠。”(《史记·秦本纪》)

    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长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礼则不可亲政。周成王幼年继武王之位,但周公摄政直至其成年。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岁,“冠,带剑”,方才亲政。从天子至士庶,冠礼都是“成人之资”,未行冠礼,“不可治人也”。

    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即拥有人治权。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周代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冠礼另有不同,天子冠礼年龄,古籍说法不一,有十二岁、十五岁、十九岁等。仪程或为四加,《大戴礼》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

    折叠汉代

    汉代极重冠礼,《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见他“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而周防“以未冠”,不能从命。

    汉代皇帝冠礼称加元服,汉惠帝行冠礼,宣布“赦天下”,开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之始。汉昭帝加冠,大加赏赐、减免税赋、普天同庆。昭帝加元服,为与臣下冠礼区别,还专撰冠辞,为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汉代士庶冠礼,据东汉与“经神”郑玄齐名的“学海”,经学家何休所制冠礼,参用《仪礼·士冠礼》而简化,为一加。

    折叠魏晋

    魏晋时,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并且开始以乐伴奏。从南北朝到隋唐,冠礼一度废而不行。南北朝时,南朝宫廷还有一些皇家冠礼,中原则完全陷入五胡乱华的空前动荡。

    折叠隋唐

    隋唐恢复了汉家礼仪,唐天子、皇太子、亲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种等级的冠礼。不过,实行的并不是很多。经过汉后数百年的冲击,冠礼衰弱之势明显。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孙昌引的人,“独发愤行之”,冠礼毕,仿当年赵文子见栾书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众卿士能对他有所教导。到外廷后,孙氏荐笏对卿士说:“某子冠毕。”不料众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说:“这与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哄堂大笑。可见,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礼为何物。

    折叠宋代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对大众的强烈冲击,主张要在全社会复兴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

    司马光在其<书仪>中,制订了冠礼的仪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为了顺应时变,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易于为大众掌握。此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宋代士大夫还在冠礼的年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和争论。有人援引<左传>中鲁襄公十二而冠的记载,主张将冠礼年龄提前到十二岁,理学家程颐坚决反对。他说,“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他认为,既冠矣,就必须责以成人之事,否则就成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责以成人之事,则终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所以,“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

    折叠元代

    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史载,“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宫廷没有冠礼,而民间仍有保存。

    折叠明代

    明朝迅速恢复了被破坏的华夏礼仪制度,冠礼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

    折叠清代

    清军入关,华夏文化再度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冠礼进入了自南北朝以来第二次长时间的沉沦期。清廷颁布“十从十不从”政策,其中,“老从少不从”使清初幼儿仍可保留汉族发式、著童子服,及至成年,还可勉强行冠礼,但行礼之日即剃发之时,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礼仪。

    在社会整体全面满化的文化环境下,冠礼逐渐湮灭在历史之中。近代西风东渐、西化思潮冲击下,冠礼渐被中国人彻底遗忘。

    折叠编辑本段冠服制度

    根据<通典>、<明集礼>等礼典的记载,历代建立了从天子至士庶,各阶层不同的冠礼冠服制度:

    折叠·天子冠礼冠服

    古代冠礼相当庄重,汉朝以前天子诸侯的冠礼冠辞因秦焚书,多不可详考。《通典卷第五十六》引用:“《大戴礼记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五礼精义》则说,天子五加衮冕。汉代,天子四加。魏则以天子至尊无加进之礼,故一加衮冕。唐、明,都是一加。

    汉改皇帝冠礼为加元服。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东晋诸帝冠仪,一加帻冕,脱帝绛纱服,加衮服。北齐,先著空顶帻,次介帻绛纱袍,次衮冕。唐初,著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绛纱袍,次加衮冕服。明朝,先服空顶帻绛纱袍,次加衮冕服。

    折叠·皇太子冠礼冠服

    家语以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齐再加。隋复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

    北齐空顶帻公服加进贤三梁冠,再加远游冠。隋空顶帻远游冠,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唐初服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宝饰采衣,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十八梁,三加衮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

    折叠·亲王冠礼冠服

    魏初加皮弁,次长冠,次进贤冠。唐初服双童髻,初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绯罗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折叠·品官冠礼冠服

    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品以上进贤冠三梁缨青緌导,四品五品两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则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

    折叠·士庶冠礼冠服

    <开元礼>,新旧<唐书>、<宋史>礼仪志皆不载庶人冠礼,唯《宋史》舆服志有朱子定冠礼之证。然则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贤,其渊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后代尊之。根据《明集礼》载,明代士庶冠礼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礼>之制。

    《仪礼·士冠礼》冠服:

    冠者初服:采衣、紒。

    冠者加冠前:缁纚、笄。

    冠者一加:玄端。玄裳、黄裳或杂裳。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絇、繶、纯,边饰半寸。

    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鞸、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

    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纁裳,缁带,韎鞈。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边饰半寸。

    折叠编辑本段仪程详解

    冠礼

    冠礼

    折叠(一)周礼士冠礼

    1)周礼士冠礼概况

    《仪礼·士冠礼》篇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冠礼的仪节。古代,“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也。”(《齐语》)。士冠礼是士之子年二十行冠礼的礼仪,也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讲究“天子之元子犹士,天下无生而贵者”,所以天子之子虽早冠,亦用士礼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

    著名礼学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绍品读了周代士冠礼的简要过程。

    2)周礼士冠礼冠服和礼器

    《仪礼·士冠礼》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缘(据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纯缋,即此意也。)一说,朱红色缘。梳双丫髻,用带系起。

    2、冠者加冠前:缁纚、笄。纚黑色,宽终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约今50厘米),长六尺。笄长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据父亲身份,用玄裳、黄裳或杂裳。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絇(鞋头装饰,有空可串鞋带)繶(鞋底边饰)纯(鞋口边饰),边饰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鞸、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纁裳,缁带,韎鞈(赤黄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边饰半寸。

    《仪礼·士冠礼》宾客

    主人:筮日时,戴玄冠,身穿玄衣白裳的朝服,系黑色大带,饰白色蔽膝。身着士玄端,玄或黄或杂裳,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

    摈者:玄端

    正宾:同主人。玄端服。

    赞者:玄端

    众亲戚:玄衣玄裳,缁带。

    《仪礼·士冠礼》礼器

    ·筮日:蓍草、蓍筒、蒲席、卜具

    ·加冠:箧、箪、蒲苇席、勺、觯、匙、篚、匴、甒等

    ·醴醮:鼎、豆、笾、爵等

    折叠(二)宋代士庶冠礼

    1)《朱子家礼·冠礼》概况

    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2)《朱子家礼·冠礼》冠服和礼器

    《朱子家礼·冠礼》冠服:

    1、童子服:双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

    双紒,即双丫髻,也叫总角,这是最普遍的儿童发式,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但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发髻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这叫“紒”。儿童发式还有“鹁角”: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前发下垂至额,两侧头发编成辫,下垂。宋代还有童子剃发只留钱大,偏于左侧,叫“偏顶”;还有留在顶前,束以彩缯,名“鹁角”。穿四衩衫,显然这是便于活动,与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该用缁布为衣,而饰以锦缘,锦一般用朱红。一说,童子衣不加腰带,但在两襟有带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带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纳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3、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

    帽子为纱帽,或绉纱帽。宋史-舆服志说:士大夫尝好帽以乌纱,衫以皂罗,角带,系鞋,皂衫大概为直裰一类。明代用襕衫。襕衫唐代出现,以当时衣率通裁,由于古代布幅较窄,故而衣前后正中皆有缝合线,唯这类衣服于下摆处加一幅布作缘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装饰,像是用一条布拦断,故而称为襕。襕衫多圆领。宋史上说,襕衫用白细布,腰间有襞积。明代则所谓帽子的,用巾。也有说明代用对襟衫的(类似背子的,合领或直领),但没有图画为佐证,待考。鞋,说到系,可能是与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幞头,服公服、革带、纳靴、执笏。或襕衫(父无官者),纳靴。

    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纱二种,宋明公服同之,较有棱角,展脚各长一尺二寸。公服用贮纱或纱罗绢,袖长回肘,袖宽三尺(约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摆,连在后片上,然后在后边左右有系绳辅助固定。宋代公服下摆处也有襕。

    主人:深衣

    正宾、赞者:各其盛服

    折叠3)《朱子家礼·冠礼》仪程详解

    ①定冠期(决定行冠礼的日期)

    ②戒宾(行冠礼的前三日,主人祭告祖先于祠堂)

    古礼筮日,主人是冠者的祖父,自为继高祖的宗子,若不是宗子,则必须由继高祖的宗子主之。如果宗子已不在,则命其次宗子主之。若冠者的父亲自主之,告礼、见祠堂、章祝版,与前同,但云:“某之子某,若某之某亲之子某,年渐长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于其首,谨以……”后同。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则自为主人,祝版前同,但云:“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于首,谨以……”后同。

    ③宿宾(行冠礼的前一日,陈冠服等,主人以下序立)

    行礼前一日再次恭请正宾。遣子弟以书致辞说:“来日某将加冠于子某,若某亲某子某之首。吾子将莅之,敢宿。某上某人。”正宾答书曰:“某敢不夙兴,某上某人。”如果是宗子自冠,也相应修改致辞。

    ④陈设

    设盥洗、帨巾于厅,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围成房于厅东北。如果厅无两阶,则画出阶形。

    ⑤厥明夙兴陈冠服

    主人有官者公服、带、靴、笏,无官者襕衫、带、靴,通用皂衫、深衣、大带、履、栉、掠,都用桌子陈设于东房中东部,以北为上首。酒注、盏盘亦以桌子陈于冠服北面。幞头、帽子、冠并巾,各以一盘盛之,用帕蒙上,以桌子陈于西阶下。一位执事守在旁边,如果冠者是长子,则布席于阼阶上之东稍偏北的地方,西向;众子则阶上之西,南向。宗子自冠则如长子之席,阼阶上之东稍偏南的地方)

    ⑥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及以下,著盛服就位。主人在阼阶下,稍偏东的地方,面向西。子弟亲戚童仆在其后面,排成行,面向西,以北为上。从子弟亲戚习礼者中选一人为傧,站在大门外,面向西。将冠者双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在东房中,面向南。

    ⑦宾至,主人迎入升堂

    正宾自己选择其子弟亲戚习礼者为赞者。正宾、赞者都盛服至大门外,面向东。赞者在正宾右侧,稍退后一点的地方。傧者入,通报主人,主人出门,面向西,向正宾行再拜之礼。宾答拜主人。主人向赞者行揖礼,赞者报揖主人。然后主宾一揖入门。正宾、赞者跟随主人入门,揖让到阶下,又揖让一次,登阶。主人由阼阶,先登阶,在阼阶上偏东的地方站立,面向西。正宾由西阶后登阶,在西阶上偏西的地方站立,面向东。赞者先盥洗、拭手,由西阶登阶,立于房中,面向西。摈者在东序布筵席,稍偏北,面向西。将冠者出房,面向南。

    ⑧宾揖将冠者

    正宾向将冠者行揖礼。将冠者出房立于席右,面向席。赞者取栉掠,置于席左,兴,立于将冠者之左。正宾揖将冠者,即席跪。赞者即席,如正宾向跪,进为之栉,合紒,施掠。宾下阶,主人也下阶,宾盥洗,主人揖宾,登阶复位。执事者以冠巾盘进,宾下一级台阶,接过冠笄,执之,正容,到将冠者前,向将冠者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毕福。”然后跪,为冠者戴上冠。赞者以巾跪进,宾接过,加之,兴,复位,揖冠者。冠者到东房中,脱去四(衣旁加癸)衫,换上深衣,加大带,纳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

    ⑨再冠(加帽、服革带、系鞋带)

    宾揖冠者。冠者即席,跪。执事者以帽子盘进,宾下两台阶接过,执帽到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谨尔威仪,淑顺尔德,眉寿永年,享受胡福。”跪下,加之,兴,复位,揖冠者。冠者到东房中,脱去深衣,换上皂衫革带,系鞋,出房站立。

    ⑩三冠(幞头戴冠)、公服、革鞋、纳鞋

    礼仪如再加,惟执事者以幞头盘进,宾降三级台阶接受,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冠者取下帽,宾加幞头。执事者接过帽,撤栉,入于房。

    ⑾醮

    摈者在堂中间偏西处设醮席,面向南。赞者酌酒于东房中,出房,立于冠者之左。宾揖冠者,冠者就席右,面向南。正宾取酒到席前面向北念祝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冠者向正宾再拜,直身,面向南,接酒盏。宾复位,面向东答拜。冠者在,跪祭酒,直身,就席末,跪,饮酒,兴,把盏递给赞者,面向南,再拜。宾向东,答拜。冠者拜赞者。赞者在宾左稍后处,面向东答拜。

    ⑿宾字冠者(取字)

    宾从西阶下阶,面向东。主人从阼阶下阶,面向西。冠者从西阶下阶,立偏东处,面向南。宾字冠者,致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或仲叔季)。冠者对曰:“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宾也可以另外作祝辞。

    ⒀出就次(冠者复出)

    宾请求告退。主人邀请礼宾,宾答应,至更衣处等候。

    ⒁冠者见于祠堂

    主人立于祠堂香桌之前,告辞曰:“某之子某,若某亲某之子某,今日冠毕,敢见。”冠者进立于两阶间,再拜。

    ⒂冠者见于尊长

    冠者的父母在堂中面向南而坐,诸叔父兄在东序,诸叔父面向南,诸兄面向西,诸妇女在西序,诸叔母姑面向南,诸姊嫂面向东。冠者面向北向父母行拜礼,父母受礼,扶起。同居如有尊者,则父母带冠者到其房室拜之,尊长受礼,扶起冠者。回到东西序,向每列亲友再拜,亲友皆答拜。

    ⒃乃礼宾

    主人以酒馔礼宾及赞者。以币(帛)酬谢,拜谢。币多少随宜,宾和赞者有所差别。

    ⒄冠者遂出见于乡先生及父之执友(冠者到祠堂外,向观礼者行鞠躬礼)

    ⒅礼成

    ⒆宴宾

    士冠礼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士冠礼,《仪礼》的篇名。仪礼的作者,实际上据猜测,因《仪礼》作者不详,后人乃以其中的第一篇篇名“士冠礼“命名。

    原文

    士冠礼。筮于庙门。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即位于门东,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筮与席、所卦者,具馔于西塾。布席于门中,闑西阈外,西面。筮人执策,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宰自右少退,赞命。筮人许诺,右还,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书卦,执以示主人。主人受□,反之。筮人还,东面,旅占,卒,进,告吉。若不吉,则筮远日,如初仪。彻筮席。宗人告事毕。

    主人戒宾。宾礼辞,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

    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

    乃宿宾。宾如主人服,出门左,西面再拜。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宿赞冠者一人,亦如之。

    厥明夕,为期于庙门之外。主人立于门东,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立于西方,东面,北上,摈者请期,宰告曰:「质明行事。」告兄弟及有司。告事毕。摈者告期于宾之家。

    夙兴,设洗,直于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东领,北上。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皮弁服:素积,缁带,素□。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缁带,爵□。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缁纚,广终幅,长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同箧。栉实于箪。蒲筵二,在南。侧尊一甒醴,在服北。有篚实勺、觯、角柶。脯醢,南上。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执以待于西坫南,南面,东上。宾升则东面。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兄弟毕袗玄,立于洗东,西面,北上。摈者玄端,负东塾。将冠者采衣,紒,在房中,南面。宾如主人服,赞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

    摈者告。主人迎,出门左,西面,再拜。宾答拜。主人揖赞者,与宾揖,先入。每曲揖。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升,立于序端,西面。宾西序,东面。赞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

    主人之赞者筵于东序,少北,西面。将冠者出房,南面。赞者奠纚、笄、栉于筵南端。宾揖将冠者,将冠者即筵坐。赞者坐,栉,设纚。宾降,主人降。宾辞,主人对。宾盥,卒,壹揖,壹让,升。主人升,复初位。宾筵前坐,正纚,兴,降西阶一等。执冠者升一等,东面授宾。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容,乃祝,坐如初,乃冠,兴,复位。赞者卒。冠者兴,宾揖之。适房,服玄端爵,出房,南面。

    宾揖之,即筵坐。栉,设笄。宾盥、正纚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执项,左执前,进、祝、加之如初,复位。赞者卒纮。兴,宾揖之。适房,服素积素□,容,出房,南面。

    宾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纁裳韎韐,其他如加皮弁之仪。

    彻皮弁、冠、栉、筵入于房。筵于户西,南面。赞者洗于房中,侧酌醴;加柶,覆之,面叶。宾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宾授醴于户东,加柶,面枋,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觯,宾东面答拜。荐脯醢。冠者即筵坐,左执觯,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兴;筵末坐,啐醴,建柶,兴;降筵,坐奠觯,拜;执觯兴。宾答拜。

    冠者奠觯于荐东,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北面见于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

    宾降,直西序,东面。主人降,复初位。冠者立于西阶东,南面。宾字之,冠者对。

    宾出主人送于庙门外。请醴宾,宾礼辞,许。宾就次。冠者见于兄弟,兄弟再拜,冠者答拜。见赞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见姑、姊,如见母。

    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奠挚见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

    乃醴宾,以一献之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赞者皆与。赞冠者为介。

    宾出,主人送于外门外,再拜;归宾俎。

    若不醴,则醮用酒。尊于房户之间,两甒,有禁,玄酒在西,加勺,南枋。洗,有篚在西,南顺。始加,醮用脯醢;宾降,取爵于篚,辞降如初;卒洗,升酌。冠者拜受,宾答拜如初。冠者升筵,坐;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兴;筵末坐,啐酒;降筵,拜。宾答拜。冠者奠爵于荐东,立于筵西。彻荐、爵,筵尊不彻。加皮弁,如初仪;再醮,摄酒,其他皆如初。加爵弁,如初仪;三醮,有乾rou折俎,哜之,其他如初。北面取脯,见于母。若杀,则特豚,载合升,离肺实于鼎,设扃鼏。始醮,如初。再醮,两豆,葵菹、蠃醢;两笾,栗、脯。三醮,摄酒如再醮,加俎,哜之,皆如初,哜肺。卒醮,取笾脯以降,如初。

    若孤子,则父兄戒、宿。冠之日,主人紒而迎宾,拜,揖,让,立于序端,皆如冠主;礼于阼。凡拜,北面于阼阶上,宾亦北面于西阶上答拜。若杀,则举鼎陈于门外,直东塾,北面。

    若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

    冠者母不在,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

    戒宾,曰:「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辞。」主人曰:「某犹愿吾子之终教之也!」宾对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从」宿,曰:「某将加布于某之首,吾子将莅之,敢宿。」宾对曰:「某敢不夙兴」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醮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荐伊脯。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三醮,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咸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委,唯其所当。

    屦,夏用葛。玄端黑屦,青絇繶纯,纯博寸。素积白屦,以魁柎之,缁絇繶纯,纯博寸。爵弁纁屦,黑絇繶纯,纯博寸。冬,皮屦可也。不屦繐屦。

    记。冠义:始冠,缁布之冠也。太古冠布,齐则缁之。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适子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谕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像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

    折叠编辑本段冠者礼之始也:冠礼

    冠者礼之始也:冠礼

    远古氏族社会时代,曾流行过一种“成丁礼“。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任。但在他们到达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丁礼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消失了,而中国的儒家看到了它的合理内核,将它加工改造为“冠礼“,作为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仪礼》有《士冠礼》一篇,详细记载士之子举行冠礼的详细仪节。《礼记》有《冠义》一篇,说解冠礼的含义。

    折叠编辑本段cao持过程:礼程

    士冠礼分为两大礼程,第一程是预礼,第二程是正礼。

    预礼即正式加冠前以礼仪规定的程式做好准备事务,大要环节为:

    筮日:以占卜确定冠礼日期。

    筮宾:在参礼宾客中占卜确定一人为正宾。

    约期:商定冠礼开始的具体时辰。

    戒宾:邀请正宾与所有赞冠宾客。

    设洗:加冠者礼前沐浴与当日特定梳洗。

    第二程是正礼,即加冠之日的礼仪程式,完整的次序是十项:

    陈服器:清晨开始陈设礼器、祭物与相应服饰。

    迎赞者入庙:加冠者家长迎宾客进入家庙。

    三加冠:始加布冠,意为冠者具备衣食之能;二加皮冠,皮冠亦称武冠,意为冠者具备基本武技;三加爵冠,爵冠亦称文冠,意为冠者基本具备知书达礼之能;三冠连加的礼意在于激励冠者由卑而尊不断进取,是谓“三加弥尊,谕其志也!“

    宾醴冠者:正宾为加冠者赐酒祝贺。

    冠者见母:加冠者正式拜见礼仪确定的母亲,未必是生母。

    宾赐表字:正宾为加冠者赐以本名之外供寻常称呼的称谓,这个称谓叫做“表字“,以与父母所取名字区别。加冠之后“表字“代“名“,只有父母国君可呼其本名,礼意在于崇敬父母为冠者所取之名。是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这一程式到春秋时已经少见,战国以至秦、西汉,世事风雷激荡,这种一人两称的繁琐程式已经大体消失或以变通形式取代,人多以本名现世。诸如苏秦因是洛阳人而承袭周礼,加冠时取表字“季子“者,已经很是罕见。东汉伊始,士绅贵胄复的尊儒礼之风渐盛,本名外取字的古礼重新恢复,一时蔚为风习。这是后话。

    见家人:加冠者以成人身份正式礼见所有长幼家人。

    见尊长:加冠者以成人身份正式拜见乡老族长大夫或国君。

    醴宾:主家宴请参礼宾客。

    折叠编辑本段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

    行冠礼之年,也就是进入成年的年龄,有一定讲究。儒家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礼记·内则》说,六岁,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八岁,教以礼让,示以廉耻;九岁,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十岁,离开家庭,住宿在外,向老师学习“书计“(文字)、“幼仪“(奉侍长者的礼仪),以及有关的礼的篇章和日常应对的辞令;十三岁,学习音乐、诵读《诗经》,练习称为《勺》的舞蹈(文舞);十五岁之后称为“成童“,练习称为《象》的舞蹈(以干戈为道具的武舞),以及射箭和御车。经过七年的学习,也就是到了二十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基础,而且血气强盛,身体发育成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时可以为之举行成年礼。成年以后,还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学习的内容,《礼记·内则》有具体的记载。

    人既成年,为什么要举行仪式它究竟暗含了怎样的意义《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可知,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折叠编辑本段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也

    冠礼既是如此重要,在仪式中就会有特别的体现。首先,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筮的形式来选择,不得随意决定。选择吉日的仪节称为“筮日“。冠礼之所以要选吉日,《冠义》说是为了“求其永吉“,希望冠者从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冠礼是家庭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是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的大事。古时如此郑重的仪式,必须在家庙进行。《冠义》解释说:“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有着以祖先的名义行礼的含义,也就是《礼记·文王世子》所说的“冠、取妻必告(告庙)“的意思。

    日期确定后,作为冠礼的主人(将冠者的父亲),要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这一仪节称为“戒宾“,戒是告知、通报的意思。

    主人再次通过占筮的方法,从所通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加冠的正宾,这一仪节称为“筮宾“。冠礼之日,正宾必须到场,否则不能成礼,所以,人选一经确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宾家中作特别邀请。除此之外,还要特邀一位“赞者“,即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通过占筮来确定冠日以及正宾的人选,都是郑重其事的表现,所以《冠义》说:“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折叠编辑本段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周代贵族生活中已经不戴缁布冠,所以冠礼之后就搁置不用。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类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缁布冠尊。最后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的颜色(赤而微红)相似,故名。爵弁是协组国君祭祀等庄重的场合戴的,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所以《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加冠之前,三种冠分放在三个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专门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长子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庶子(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也叫阼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仪礼·士冠礼》说:“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著“是彰显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阶之上是主人之位,让嫡长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取代父亲在家中的地位。

    加冠之前,先由赞者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做好一切准备。为了表示洁净,正宾都要先到西阶下洗手,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冠者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一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接着由助手为冠者系好冠缨。冠者进房,脱去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来宾展示。

    二加、三加之礼的仪节与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时,正宾要从西阶走下两级台阶;第三次加冠时要走下三级台阶,因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辞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无非是勉励加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而树立进德修业之志。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之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

    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内中有很深的含义。《冠义》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得礼仪,而礼仪是以容貌端正、神色庄敬、辞令恭顺为基础的。要责以成人之礼,首先要从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开始,惟其如此,赞者、正宾才不厌其烦地为之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且让他展示体貌。《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正是这个意思。刘向在《说苑》中说,冠礼的意义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又引孔子的话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谓深得其旨。

    三加之礼完成后,举行醴冠者的仪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之西,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请下拜受觯,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

    折叠编辑本段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古时代,子孩生下来三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挠他的下巴,为之取名。二十年之后,当孩子长大成人,则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

    在姓名之外取表字,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也就是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所以《冠义》说:“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宾为冠者取字有严格的仪式。正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主人从东阶下堂,站在正对东序之处,面朝东。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宜为英俊的男士所有。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视情况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称仲尼。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民众已经很少有人再取字,但在海外华人区,以及韩国、日本等汉文化圈的文化人中,依然流行取字的风气。

    五、以成人之礼见尊者、长者

    冠礼完毕,冠者要拜见有关的尊长。先从西阶下堂,折而东行,出廷院的东墙,面朝北,拜见在这里等候的母亲,并献上干rou,以表敬意。母亲拜受后准备离去,冠者拜送,母亲又拜。这一过程中,作为儿子的冠者只对母亲拜一次,而母亲却拜了两次,这是上古时代妇人对成年男子的拜法,称为“侠拜“,这一礼节如今在我国已经失传,但在韩国依然保留着。

    冠者又去见站在堂下的亲戚。亲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礼,冠者答拜还礼。然后出庙门、进寝门,去见姑姑和jiejie,仪节与见母亲一样。冠者拜见母亲、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从此以成人之礼相见,所以《冠义》说:“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

    冠者回家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执一只雉,前往拜见国君。见面时,要将雉放在地上,不能亲手交给国君,因为亲手授受是尊者与尊者之间的礼节。礼毕,再执雉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所谓“乡先生“,是指退休还乡的卿大夫。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所以《冠义》说:“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冠者拜会尊长完毕,主人用醴酒酬谢正宾,用的是一献之礼。所谓“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即主人先向宾敬酒(献),宾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主人(酬)。为了表示对正宾的感谢,主人以五匹帛和两张鹿皮相赠。冠礼至此结束,正宾告辞,主人送到门外,再拜,并派人将盛有牲rou的礼俎送到正宾的家中。

    乡大夫、乡先生接见冠者时,要对冠者有所教诲。如何教诲,《士冠礼》未曾提及。所幸者,《国语·晋语》对赵文子行冠礼后往见诸卿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载,可以弥补《士冠礼》的阙失。赵文子先去见栾武子(栾书),武子说:“我曾与你的父亲赵朔共过事,他这人有些华而不实,希望你今后注重务实。“又去见范文子(范燮),文子说:“从今以后你要懂得戒惧。有贤德的人,在恩宠加身时总是更加谨慎,只有德行不足的人才会因恩宠而骄奢。“又去见韩献子(韩厥),献子说:“记住!你成年之初就应该向善,要不断地由善进入更善的境界,这样,不善就无法靠近你了。如果你一开始就不能向善,不断由不善进入到更加不善的地步,那么,善就与你无缘了。犹如草木的生长,事物总是依类相从的。人之有冠,好比宫室之有墙屋,要勤加修整。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又去见智武子(荀罃),武子说:“孩子要记住:你曾祖赵成子的文采,祖父赵宣子的忠诚,难道可以忘怀吗!孩子要记住:有赵宣子的忠诚,再加上赵成子的文采,侍奉国君就没有不成功的。“最后去见张孟,先把前面几位的教导叙说了一遍,张孟说:“他们说得太好了!如果你听从栾书的话,就可以达到范燮所教导的境界,就可以弘扬韩厥的告诫,将来就可以成就圆满。如果你牢记智罃说的道理就好了。这都是先王的阴德在滋润你啊!“冠礼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于此可见。

    六、古代社会中的冠礼

    周代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位的帝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纪长幼,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新王没有成年,就不能执掌朝纲。例如,周武王去世时,成王尚在襁褓之中,虽然入承大统,但不具备亲政的能力,只能由周公摄政。直到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才返政于成王。原因很简单,未成年者不具备南面之资。又如赢政十三岁就即秦王之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直到九年后的四月巳酉,也就是二十二岁时,才“冠,带剑“,开始亲政。可见,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如此,一般的士人如果没有行冠礼,也不得担任重要官职。据《后汉书·周防传》,周防十六岁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椽史试经,见周防“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周防因尚未行冠礼,不能从命。

    西汉王朝对于帝王的冠礼非常重视。据《汉书·惠帝本纪》,汉惠帝行冠礼时,曾经宣布“赦天下“,这是历史上因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的开始。其后,又有因太子行冠礼而赐民以爵位的,据《汉书·景帝本纪》,景帝后三年正月,“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又据《汉书·昭帝本纪》,元凤四年,昭帝加冠,“赐诸侯王、丞相、大将军、列侯、宗室,下至吏民,金帛、牛酒各有差。赐中二千石以下及天下民爵。毋收四年、五年口赋。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令天下酺五日“。颇似普天同庆的节日。

    为了与臣下的冠礼相区别,汉昭帝的冠礼还专门撰作了冠辞。据《博物记》(《续汉书·礼仪志》注引)所记,其冠辞为:“陛下摛显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之嘉禄,钦奉仲春之吉辰,普尊大道之邦域,秉率百福之休灵,始加昭明之元服,推远冲孺之幼志,蕴积文武之就德,肃勤高祖之清庙,六合之内,靡不蒙德,永永与天无极。“这是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马防,在肃宗时担任过卫尉,其子马钜常跟从左右。据《后汉书·马防传》,肃宗六年正月,马钜年及冠龄,特拜为黄门侍郎。肃宗亲至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可惜,史书中皇帝亲临臣子冠礼的记载仅此一见。

    从南北朝到隋唐,冠礼一度废而不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的书信中谈到,“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孙昌引的人,“独发愤行之“,冠礼毕,仿当年赵文子见栾书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众卿士能对他有所教导。到外廷后,孙氏荐笏对卿士说:“某子冠毕。“不料众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说:“这与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哄然大笑。可见,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礼为何物。

    从唐到宋,“品官冠礼悉仿士礼而增益,至于冠制,则一品至五品,三加一律用冕。六品而下,三加用爵弁“。(《明集礼》)可知唐宋时代曾在品官中实行过冠礼,按照品阶高下,加不同的冠。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对大众层面的强烈冲击,造成固有文化的迅速流失,主张要在全社会推行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司马光痛心疾首地说:“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生子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呆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朱子家礼》引)认为废除冠礼,使得人情轻薄,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司马光在他的《书仪》中,制订了冠礼的仪式,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为了顺应时变,司马光将《仪礼》的《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易于为大众掌握。此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程颐也极力倡导冠礼,认为“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左传·襄公九年》载,晋悼公宴请鲁襄公时,问及鲁襄公的年龄,季武子说只有十二岁。有人援引此例,主张将冠龄提前到十二岁,遭到程颐的坚决反对,说:“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认为,既行冠矣,就必须责以成人之事,否则就成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责以成人之事,则终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因此,“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一》)

    据《明史》,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明史》中有关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礼的记载很多,说明在皇室成员中依然保持着行冠礼的传统,“然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载之礼官,备故事而已“。(《明史·礼志八》)可见在官员和民间已经很少有人行冠礼了。清人入主中原后,政府颁定的礼仪制度发生很大变化,虽然还有五礼的名目,但长期作为“嘉礼之重者“的冠礼不再出现在“嘉礼“的细目之中。

    折叠编辑本段女子的笄礼

    古代男子有冠礼,女子则有笄礼。《礼记·曲礼》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可见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笄礼的年龄小于冠礼,《礼记·杂记》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说:“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学者大多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

    到了宋代,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以及《朱子家礼》都有专门的仪式。《书仪》,女子许嫁,笄。主妇女宾执其礼。笄礼行之于中堂,执事者用家内的妇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设椸栉总首饰置卓子上,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执事者执之。主人于中门内迎宾。宾致祝词后为之加冠、笄,赞者为之施首饰,宾揖笄者,适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见者仅限于父及诸母、诸姑、兄姊。其余仪节都与男子冠礼相同。《朱子家礼》的笄礼与《书仪》大体相同。女子许嫁,即可行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陈设,在中堂布席。厥明,陈服,如冠礼。序立,主妇如主人之位。宾至,主妇迎入,升堂。宾为将笄者加冠笄,适房,服背子。为笄者取字。笄者见尊长,最后礼宾,仪节与冠礼相同。

    公主的笄礼,文献语焉不详,《政和五礼新仪》的《冠礼》没有提及,而《宋史》有之,皇帝亲临于内殿,估计是仿照庶子冠礼制作的。明代笄礼不见于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