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四十三、古科学精神(科普,本书核心观念,还是建议看一下)
....... 为什么是荀子之学呢? 李星洲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如果问古中代国有没有出现具有科学精神的思想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还很早,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那就是荀子之学。提出此思想的人就是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 但是,科学精神意味着与皇权对立! 荀子的观点总结精炼后,最重要的就是——“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自然界有自己恒定不变的规律,所以人可以发现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造福自己。 这就是荀子观点的核心。 恐怕后世人见了都会惊呼,你TM这不是科学思想吗! 是的,荀子的思想就是如此具备科学精神,而且先进到令人难以置信。 但也是很遗憾的,遗憾不在这种思想,而在当时的环境。 一旦深入阐释这种观点,聪明人就会发现荀子这种思想是与当时的皇权完全对立的! 荀子《天论》篇开头就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自然的规律一直不变,不会因为皇帝是尧就存在,皇帝是夏朝的桀就消亡。 荀子是直接直白的告诉世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和谁是皇帝没关系,昏君也好,明君也罢,都没影响。所以接下来,人想过好,就要“制天命而用之”。发现和利用这些不变的自然规律造福自己。 那问题来了,既然如此,光皇帝屁事?为什么他是皇帝,人可以发现自然规律自己造福自己了啊,那自称天子之的皇帝有什么用? 就这种精神,皇帝为了稳固皇权统治,敢用吗? 提都不敢提! 其实乃至后来明朝、清朝的主流思想中,地方一有天灾人祸,百官就上表说是皇上的德行不够导致这些灾难,要皇帝好好修德行,天灾人祸自然消失。 或者皇帝自己检讨,说是自己德行有亏,才会导致这些灾祸,实在愧对天下,大多数人都是信这些的,觉得有理。 而这种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 董仲舒提这种思想,在当时有限制汉武帝野心和权势的现实意义,可在此之后一直如此,后人沿用至清朝末年,从未改变! 有人说如果明朝没完,可能会进入近代化,现代化。 其实理智的说,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明朝根本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明朝举国上下信的也是天人感应,而不是荀子的“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样具备科学精神的思想。 所以,哪怕他们短时间内,偶然的在某一科技领域取得成就,也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科学精神的指导而走向歧途。 所谓科学精神,往往比具体的科学发现和探索更加重要,有科学精神支撑的科学事业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否则就是昙花一现。 西方的近代科技崛起,离不开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精神支持从而衍生科学原则,像奥卡姆剃刀原理之类为基础科学垫基的理论,如此,才可能产生科学的丰硕果食。 ...... 想到这点,李星洲其实心里非常遗憾。 因为古中国可以作为科学精神支撑点的思想理论诞生如此之早,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 结果却是被人们遗忘,流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学说集合大成者,结合孔、孟之道,填缺补漏,加以发展的出最早科学思想:“天行有常”,所以“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却从未被后人提及,人们说起儒家,多提孔子,孟子也不敢多说,因为孟子是个性子直的革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