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回唐在线阅读 - 第246章 去与不去,这是个问题

第246章 去与不去,这是个问题

    礼部南院贡院的考场很大,每个考生都有一案一榻,并且享有独立的隔间,以方便考生安心考试。

    此次参加春闱的考生有两千余人,除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的生徒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大唐各道推荐上来的乡贡。这两千多人被安排在一起参加考试,场面之大可以想象。

    这时候参加科考的人中进士科和明经科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总人数的九成以上,不出意外,状元人选肯定出自这两科。

    每年参加科考的考生中,不少人是长安城勋贵之家的子弟,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出自国子学和太学,相对于刘晏、王和之等人,这些勋贵子弟心态都比较轻松。在考试之前各个家族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于有些是已经被内定了的,前来参加科考不过是走个过场。就算最终没能中进士,凭借家中的势力在官场上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刘晏、王和之、李少阳三人是从地方推荐上来的,也算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踏进了春闱的大门。对于这些贫寒子弟来说,考科举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想要加官进爵、为朝廷效劳一展胸中才学,考进士是他们必须要过的一个门槛。不然这一辈子怕是在寂寂无为中度过。即便是能够被某位达官贵人看中,这一生能够在官场上面有所作为的还是极少数。

    “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出将入相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更何况,近些年几乎所有能够登上丞相之位的人选都是进士出身,这更加激发了书生参加科考的热情。有些人到老都没能跨过这道门槛,也死不悔改的。

    礼部南院考场对刘晏和王和之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两人都来过这里,甚至于刘晏已经来过这里数次,但都铩羽而归。当进入到考场之中,看着这些有些熟悉的陌生场景,两人心中不免感叹,感叹之余也多了一份心悸,而不像李少阳那样对这里面的一切带有一种新鲜感和踌躇满志。

    因为之前跟李清的见面,几人心中本来的紧张之意已经消散,仿佛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落了地,浑身轻松无比。

    刘晏、王和之和李少阳三人参加的是进士科的考试,也是唐朝科举中最难的一科,所谓“五十少进士”也正是此理。

    今天的春闱共分四场,第一场考的就是诗和赋。唐诗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诗词文化高峰至今没有被超越,与科举把诗赋放在首位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场的诗赋对刘晏等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几人诗词的才学很好,王和之还是长安城出了名的才子,这一场的考试都是顺利通过的。

    第二场是论议,此次论议的题目却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就是对长安城新出现的报纸一物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刘晏和王和之在这一场中算是多有惊喜,两人一直负责的编辑,单就对报纸的认知程度,整个考场两千多考生里面没有比两人更加了解的了。李少阳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暗恨自己为什么不常去报社帮忙。

    第三场考对策。对策分五道,题目设计到最近跟吐蕃的战事以及朝廷财政等方面的内容。整场春闱,真正能够评出优劣的除了诗赋便是第三场的对策了。从这一场也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能力来,同时对策一项也是进士分等级的重要凭证。

    第四场经义,说白了就是默写儒家经典文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对于参加科考的学子来说,这一场是最为保险的,十年寒窗练就出了死记硬背的本事,正好是用在这里的。

    连考四场,这段时间吃喝都要在贡院之中,也实在是委屈了这些读书人。不过从四场的题目来看,难不住刘晏、王和之几人,几场考试下来,诗词歌赋、文章对策做的是花团锦簇,刘晏、王和之两人心中甚至隐隐有更高的期望。

    待一切完毕,出了考场,几人才长叹一口气,连忙找寻对方,从各自的脸上也看出喜色来,显然是考的不错。

    出了礼部南院,院门口更是人山人海,有过来接考生的马夫、仆人,也有很多看热闹的人群,纷纷议论着。从考生的脸上就能看出考试的好坏,几场文章做得好,自然喜笑颜开,不好的难免愁眉苦脸。

    刘晏、王和之、李少阳三人跟过来的裴元俊会了面,说笑着边走边聊。

    三人的心情不错,裴元俊也看的出来,笑着问道:

    “三位仁兄,这次春闱的题目是什么?”

    王和之口快,把四场考试的题目跟裴元俊大致说了下,裴元俊听到,拍了下掌,大笑着说道:

    “这岂不正中三位下怀,没想到去李郎君那里帮忙竟然还有这种意想不到的好处。”

    刘晏和王和之笑了笑,没有说话,这的确给两人对报纸的认知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一旁的李少阳听到裴元俊的话,心中有些酸溜溜的,说实话,对于第二场的论议,李少阳也只是根据平日里的见闻做的,因为没有去,对他的帮助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