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出尔反尔抽三成,三年之约誓完成
如今,已经到了崇祯九年的五月份了,不知不觉,杨乐来到台湾已经快一个月了,除了收缴了一艘荷兰舰船之外,其他的事情举步维艰,其实他很想尽快干出一番事情,却与当初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一样,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被所需的庞大银子限制住了手脚。 历朝历代中像和珅那般正正经经的捞银子的实在不少,朝中的官员同样变着花样地问百姓要银子,比如辽饷、剿饷与练饷的“三大征”,杨乐也可以向台湾百姓如此做,但他打心底里做不出来,那可是鱼rou压迫百姓,为百姓加重负担,岂能打这种主意? 赚钱的法子是有,那就是做生意。不过由于航行速度的原因,前期投入的成本巨大,同时运转的周期也很长。 当然,除了进行海上贸易之外,杨乐还有另外一个快速赚钱的办法,如郑芝龙一般,一方面顶着归顺朝廷的名头,有了统兵职权,可以正儿八经的招募战兵,建设大营。另一方面,手里握着的其实是一支海盗力量,可以干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 这种事若是搁在以前,朝廷肯定不会同意,现在京城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边缘,都忙着各自的退路,只要上下疏通打点好,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没有人会真正去在意和追究。 因此,收取海上的保护费成为了杨乐获取银子的优先选择的一种方法。 只是,杨乐这样做,郑芝龙当然有些不乐意了,原本这一片海域就是他的一块蛋糕,却被杨乐三句话忽悠的分掉了一半,虽说以后杨乐许诺把台湾交给他掌管,但照目前的形势,杨乐要攻下热遮兰城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况且,周围的一些小岛上,海盗头子们听到了杨乐要清剿他们的风声,顿时联合起来,准备一同反抗。 这几天,郑芝龙不敢直面去惹这群气势汹汹的海盗们,海上的“生意”也被迫停了下来。 杨乐听着手下亲兵的汇报,眉头禁不住一皱。他是想要清剿一些海盗,但不会是全部,矛头主要是一些日本浪人和穷凶极恶的倭寇,这样看来,是有人故意在背后煽风点火。 前些日子,他刚刚缴获了荷兰的一艘商船,荷兰那边肯定会有所动作,只是,这借刀杀人的计策未免也太下策了。 就在杨乐思索的时候,营帐的门帘被拉开,两个人影走了进来。 杨乐一看,正是郑芝龙和高迎祥。 郑芝龙先朝杨乐看了一眼,大大咧咧地走到大厅中央,坐在了中间的一把椅子上,然后直接说道:“国公爷,我知道您现在缺银子,可说句不该说的话,靠清剿周边的海盗,收取他们的赃物和银两,绝非长久之计呀。” 郑芝龙开门见山的这几句话确实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 不过,杨乐大体能明白郑芝龙话里的意思,郑芝龙和日本人、荷兰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身世,杨乐略有耳闻,郑芝龙原名叫郑一官,福建泉州人,而他实际上是发家于日本平户,起初依靠寄身在华侨李旦的门下,帮助李旦做生意。 之后,郑芝龙和日本平户藩的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结婚,生下了一个儿子郑森,也就是后来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李旦死后,郑芝龙将事业重心自日本九州岛迁到台湾,归附倭寇甲螺颜思齐。 颜思齐从大明福建沿海招募移民,将垦民分成十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率众伐木辟土,构筑寮寨。 此后不久,颜思齐英年早逝,在台湾的产业和事业都归郑芝龙所有,郑芝龙便在台湾沿海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明政府无力剿灭后便转而招安。 可以这样说,郑芝龙和日本人之间有着撇不清的关系。杨乐想要清剿倭寇,郑芝龙怎么可能答应? 当下杨乐也没说话,而是耐着性子听着郑芝龙继续地说了下去:“国公爷胸怀大志,意图开疆拓土,而我呢,只想过一个安安稳稳的逍遥快活的日子,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看您四面为敌,处处与他人作对,凡事还是要三思而行啊。” 杨乐安安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郑芝龙的这几句话,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当下他已经惹恼了荷兰人,再也不能触犯众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