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
二月十三。宜安葬。 朱瞻基的六十六岁万寿节过去四日,而福国公黄渊的葬礼在应天府举行。 这次的葬礼朱瞻基亲自主持,追封福郡王,以郡王之礼葬于钟山,并且配享太庙。 这可以说是做到了一个臣子的顶端,再也没有什么荣耀可以相比。 当黄挺手捧父亲牌位,将之供奉在皇城内的太庙正殿,更是引得无数的文武百官艳羡不已。 大明开国九十五年,如今才是“第三代”皇帝,能配享太庙的大臣不到三十人,配享正殿的更是只有十一人,而黄渊是第十二人。 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 一般的皇亲都不够资格,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就是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此后这些大臣也能享受皇帝亲自祭祀,只要后辈不是犯下谋逆大罪,基本都能保证富贵荣华。 就连黄渊的妻子芸娘也没有想到皇上竟然能如此恩遇,一贯云淡风轻的她,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痛哭不止。 次日,午朝之时。朱瞻基召见了从南洲归来的其他黄氏族人,各有嘉赏。最后,黄挺顺利继承福国公爵位,三代以后递降。 不过,如今的大明的爵位和职司已经在有意分开,黄挺虽然现在变成了福国公,但是他的职司依旧是外交部副部长。 黄轩这个外孙朱瞻基也没有忘记,征询了黄家的意见之后,将他调入了下马桥化学研究院任职。 对黄家来说,黄渊的去世如同天塌了一样失去了一个支柱,但是对大明来说,这也不过是一件小事。 生活依旧继续,秦淮河畔的青楼里,依旧灯红酒绿。 对整个大明来说,如今本土蒸蒸日上,南洲安宁,东洲祥和。西洲虽然有一些战争,那不过是大明的军队在欺负人。 朝政清明,让朱瞻基最近也省心了不少,现在他最关注的,还是西域与白人的交锋。 说实话,朱瞻基并没有把欧洲的白人当一回事,没有了东洲的资源,他们局限在欧洲那疙瘩儿,这个时空是别想发展起来了。 朱瞻基故意留着他们,不是因为慈悲,只是为了给大明留一个外敌。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华夏人的内斗能力,如果大明没有外敌,自己人绝对会打的脑浆迸出来。 留下一个没有多少威胁的欧洲,不仅有了一个练兵的机会,更能让所有人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 所以,他是不会去费力灭了欧洲各国的,不管是从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不划算。 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文明需要竞争,需要继续发展。 没有了外敌,朱瞻基丝毫不怀疑大明会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在太多了。 在那样的环境下,不论政治,法律,文明,还是经济,科技,都会停滞不前。 战争的爆发,往往会全方位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的发展是那种跃迁式的发展。 像后世,世界的工业,电力,科技,医药等等,无一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奠定的基础。 世界上的飞机,汽车,枪支,包括工业技术的奠基,都是那个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到了计算机时代,才算是又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是后来的科学家们变笨了吗? 不是,只是因为没有了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压力。 现在因为东方对西方的压制,朱瞻基丝毫不怀疑欧洲人会积极学习大明的先进技术,增强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是期盼他们这样做的,只有这样,才会让大明的科学家们紧张起来。 如今的大明虽然在一些应用科技,应用工业方面发展的很迅速,但是这是建立在朱瞻基的有意拔苗助长上面的。 大明的工业和科技发展还非常不均衡,能造汽车,是因为朱瞻基要求的,能造蒸汽式拖拉机,柴油发动机,是因为大明的太多土地无人耕种。 但是有了如此的技术储备,却没有人能想到去造坦克。 大明现在的火枪储备已经从连发枪到了AK47式的半自动步枪,这是朱瞻基严格要求下,才发展到这一步的。 但是因为没有朱瞻基的要求,大明军队对火炮的期待不高,所以,如今的大明火枪制造技术已经到了二战后期,但是火炮制造技术,却连一战时期都没有达到。 这还只是朱瞻基关注的方面,而在整个工业领域,这种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更加严重。 比如说,汽车的发动机气缸合金耐高温,这个在后世都属于高科技的问题,因为朱瞻基懂得铝合金的应用,在气缸,活塞,活塞环的制造方面,已经能保证稳定。 可是在一个小小的橡胶油封方面,大明就保证不了质量。 因为一个小小的油封问题,如今大明的汽车,飞机质量就不能保证,飞机经常出问题。 幸亏现在是螺旋桨飞机时代,即便是飞机有一些问题,也能紧急降落,要不然,不知道会出多少事故。 这也不是那些技术人员不钻研,而是因为整个工业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许多短板的存在。 人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储备基础,你跟一个古人说电视机,他能明白是什么东西吗? 不过总体来说,因为有了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大明的各行各业有了明确的目的,所以整个工业体系的填充,还是非常快的。 但是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今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朱瞻基的积极推动下进行的。 大明如今的整个社会需求,还达不到后世的发展需求,文化知识储备,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都还需要加强。 这比什么都重要! 不过,朱瞻基虽然知道该往这个方向发展,要让社会的需求与人们的追求相结合,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提升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他能知道的就是加强教育,加强宣传。 提升社会的需求与国民的追求境界,他只知道应该扩大内需,引领社会趋势。 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方案,他其实也不过是个半瓶水。 所以,他要留着欧洲的白人,让他们变成一条鲶鱼,不至于让这个世界变成死水一潭。 这是外部环境,在内部,除了加强教育和宣传,他开始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继承人的培养方面。 二月十五,大朝会上,朱瞻基正式颁布了《大明军队换装条例》,从三月开始,大明的所有军队将会换装连发枪。 而原有的超过五百万支燧发枪,除了一小部分发放给地方民兵和衙役之外,将会全部运送到大明本土以外,或者卖给大明的藩国,或者发放给东洲,南洲,西洲的百姓,让他们能够不需要军队的保护,继续保持对当地土人的优势。 与此同时,原本那些没有持枪资格的商船,商队,这次也被放宽了规定。凡是没有案底的大明百姓,都能申办持枪证。 这条规定遭到了不少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枪支泛滥,会让百姓变的难以管教。 朱瞻基当然知道后世的美国是什么样的,但是他想试验一番,如果百姓的手里有了枪支,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乡绅,会不会老实一些。 因为阶级的存在,哪怕如今的朱瞻基再强调吏治,一些欺压百姓,不把百姓当人看的官员和乡绅依旧很多。 枪支的普及,或许会从源头上解决一些问题。因为人人的手里有枪了,那些欺压百姓的人就要掂量一下了。 当然,如果影响实在太坏,朱瞻基相信他有能力届时再进行禁枪。毕竟,如今大明的军队还是很强大的,而老百姓的生活过的好,也没有几个活腻歪自己想要找死的。 四十年来,朱瞻基想要推行的政策,还没有推行不下去的。虽然许多人反对,但是最终还是在议会得到了通过。 议会里面的武将不少,他们对大明的军队实力很相信,认为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军队都能解决问题。 那些文官们虽然有一部分不愿意,但是不敢违逆朱瞻基的旨意,最终以刚好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了这个条例。 二月十六,朱瞻基接见了外交部长红海候马随和副部长黄挺,询问了关于欧洲各国之间人事和亲戚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 红海候马随是曾经的苏伊士总督马欢的幼子,此人从小随父亲驻守苏伊士。在马欢修建苏伊士运河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为从年轻时代一直在海外发展,所以他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和眼界。 马欢六十四岁向朱瞻基告老还乡,朱瞻基擢升他为红海公,家族世袭红海候,三代以后方才递降,以示褒奖。 马欢在正统二十六年过世的时候,马欢的长子已经早夭,并且没有留下后代,次子,三子都是庶子,所以最小的马随继承了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