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在线阅读 - 第七百三十二章 在大官人面前没有天险

第七百三十二章 在大官人面前没有天险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正文卷第七百三十二章在大官人面前没有天险西门庆没有在解州多做停留,他帯着焦挺等人出了解州城后,沿着官道向西而行,进入了河中府的虞乡县。

    从虞乡县越过五老山,西门庆一行向西南而行,来到了黄河岸边的匼河镇。

    在匼河镇,黄河从由北向南流向转了一个大弯改为由西向东奔流。镇子的西边与南边被黄河水环抱,所以此地名为匼河镇,就是被河水环绕的镇子的意思。

    在这个黄河的大转角处,西边的渭水也在此处汇入了黄河。因此,此处乃是一个交通枢纽,黄河上最大的渡口风陵渡即在这匼河镇境内。

    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晋两地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华州华阴县渭水交汇处,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晋、陕、豫三地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风陵渡的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得名。

    传说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

    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了蚩尤。

    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

    唐代圣历元年在此置关,故称风陵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世改称为风陵渡。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

    “一水分南北,

    中原气自全。

    云山连晋壤,

    烟树入秦川。”

    后世的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风陵渡控扼秦晋两地的景象。

    因为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所以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cao讨伐韩遂、马超之战,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之战等着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西门庆此次西行,本就是为了考察秦晋等地的重要府城与交通要道,为将来可能用兵西北预作筹谋。因此,到达匼河镇后,西门庆在镇上住了下来,在风陵渡考察了几日地形地貌与古战场遗迹,详细绘制了周边的地图。

    勘察完毕风陵渡后,西门庆再度启程,就在这风陵渡口乘船摆渡到了黄河南岸,来到了潼关城下。

    潼关也是一座着名的雄关,但是它的历史没有函谷关悠久。在东汉以前,关中的门户一直是函谷关,风陵渡的南岸还没设关城。

    东汉末年,曹cao为预防马超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始设潼关。潼关由此替代了函谷关,成为从陆路进出关中的咽喉之地。

    对于这个重要的关城,西门庆自然也要细细查勘一番。

    潼关在汉代初建时,关城是建在黄河南岸的一个高塬上。这个高塬北临黄河,南依秦岭山脉。在这个塬的东边,有一条由南向北进入黄河的远望沟,在塬的西边,同样是一条由南向北进入黄河的禁沟。这一塬两沟,阻断了关中与中原的陆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