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全面萎缩
这么多年的老关系、老经验,这些社长、副社长和总编辑,虽然都是最近十年,才接管了自己负责的出版社,但这些关系和经验,却全都继承了下来。 所以,他们都有自信,毕竟,这人,都有惰性,都倾向于旧有的合作关系,而懒得接受新的人和新的事物,这样,才最安逸。 记得,出版传媒行业内,图量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有一份创刊于1978年的文摘类期刊,这本期刊,自创刊到五年前,都是华夏大陆发行量第一的期刊杂志。 其董事长兼总经理不止在一个场合,很是自豪的讲,”我们家杂志,风格和感觉,三十多年没变了,这是多难得的品质啊。这,就是我们杂志的最大的核心和优势。” 当时,一众受到互联网阅读冲击的文化出版同行,还喊声叫好,觉得,这是多么美好、多么难得的事情啊。 于是,国内一众文学综合类的报刊杂志,以图量出版传媒集团为傲,坚持着自己的风格、特色和业务,不改变,一次一次,错过了数字化的浪潮,最终,销声匿迹于时代的大潮当中。 也是在图量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这番豪言壮语讲完之后,这本几代人记忆和情怀的文摘类期刊,迎来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受到同类型期刊的竞争,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到来,这本杂志,发行量由最高峰的每月1600万本,五年连连跳着台阶,下行到了目前的不足三百万本。 发行量,整整减少了一千三百多万本,这简直不是跳水,是直接跳悬崖啊。 杨宇钢和董啸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董啸曾经很犀利的指出,“这就是不思改变,固步自封造成的,在手机上网和自媒体不发达之前,你摘点儿好文章好知识,拼凑成一本杂志,推向市场,渴望知识和阅读的人,肯定会买,但现在呢?人们随便拿起一个手机,就能从无数的客户端、自媒体中,读到一辈子也读不完的自己喜欢的内容。这些人,为何,还要买你的杂志呢?” 杨宇钢也笑了,“没错,董总。等这些杂志最终发行售卖时,如果说以前,信息闭塞,移动互联网不发达,绝大多数人,都没看过这些摘来的内容。但现在呢,你一本杂志六十多篇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已经曾经,甚至有的在一年前,就高度流传了。买你杂志干吗?收集吗?” 韩执敏也笑着说道,“我只听说过集邮,但还没听说过,收集文章的。” 韩执敏的话,让三个人大笑起来。 其实,图量出版传媒集团,原本还是有机会的,它强大的实力,完全可以自主做自己的原创首发的内容,这些独家的内容,就是其最大的宝藏。 但三十多年没有改变的风格、作风,也不肯去改。这世间,哪有一种经验,可以放之四海皆准,可以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万般适应的。 没有。 所以,图量出版传媒集团的没落,至少是那本第一文摘的没落,是早就注定了的事情。 …… 所以,扬江出版传媒集团,在儿童读本和陆外名家名著两个领域,已经要注定失败了,东阳出版传媒集团预付稿费的作法,在整个华夏大陆,尤其是在作家群体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几乎如一阵疯狂的龙卷风,劲吹遍整个作家群体,无论是名作家,还是普通作家,甚至刚入门的写字者,都表露了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