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俗套的诗词会
朝廷在山东设有十九个盐场,基本维持着元代以来盐场建置的基本格局,其中就有七个盐场设在胶州和莱州地区,这些都是官盐。 除了官盐,山东地区的私盐产量丝毫不逊色于官盐,老朱家从朱元璋开始就实行了海禁的政策,这让“靠海吃海”的老百姓一下子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而朝廷的海防建设所带来的负担却是越来越严重,老百姓不仅要免费为官府搞建设,该交的税和不该交税一样都不能少。 而且靠海的土地,不是盐碱地,就是沙碛地,根本无法种粮食,就算勉强种下,那产量也能把人愁死。 巨大的生活压力逼迫着在海边生活的老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不是枉顾禁令下海捕鱼,就是偷偷的晒盐,然后卖给私盐贩子。 虽然同样是高危职业,但是相对下海捕鱼这个危险性极高的行业,卖私盐的安全性相对还是要高一些,所以在山东沿海地区,私盐贩子的数量数不胜数。 盐贩子从灶夫手中购买食盐的价格也就是三四文一斤,但是卖给商人的价格可以达到七八文,转手之间就可以赚到一倍的利润,刨除运输费,每斤盐他们至少能挣四文钱。 如果能够把食盐运到西南地区或者是北方地区,那一斤食盐至少能卖二十文钱,简直就是赤果果的暴利。 不过想要把山东的盐运到其他省份可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实行海禁,如果从陆路运盐,光是运输成本足以人普通的商人望而却步,在加上路上又不太平,即便是大商人也很少有把山东的盐贩到外省去卖的。 方云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才将目光瞄准这一块,至于运输问题,他根本就担心。 乱世即将到来,崇祯皇帝已经被建奴和流民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心思关注海禁这点小事。 而且就算想管,现在海禁也不是他能管的了了,如今大明最大的海商本身就是大明的官员,大名鼎鼎的福建总兵郑芝龙。 朝廷的水师遇上他的舰队,那就像是小孩遇上大人一样,根本不堪一击。 崇祯皇帝虽然不甘心,但是却有只能干看着,好在他对大海并不怎么关心,顶多也就是气不顺而已。 真正让方云担心是运输过程的安全,海上的安全不用担心了,郑芝龙虽然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南洋的海上运输线。 不过他控制的主要是国际线路,比如大明到日本,大明到台湾,大明到吕宋,日本到吕宋等运输线,对于大明境内的海洋他并没有设卡收税,毕竟他现在也是大明的正式武官了,多少还是要给朝廷留点脸面。 所以方云要应对的威胁主要还是来自陆地,这就是为什么方云急着要成立护卫队的原因之一,如果有三百装备了火枪的护卫队,方云走到哪里都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除此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让方云头疼的问题就是船从哪里来,既然打算走海运,那么运输船就是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了。 可是眼下除了登州水师之外,其他的商船都是小平船,大船也多是内河船,根本无法在大海中航行。如果勉强使用,不但安全无法保证,运输成本也会直线上升,这不符合方云的计划。 “大队长放心,护卫队保证能够完成押送任务!” 方大山略显失望,他还以为方云准备把护卫队拉出去见见血呢。 他见过不少流民和土匪的武装,和他的护卫队根本没法比,甚至连朝廷的军队在行军队列方面也大多数不如护卫队。 方大山心里估计,能压过护卫队的也就只有大明的边军了,不过方云又没有造反,边军也不可能跑到山东来攻打护卫队。 如果真的要打仗,方大山不惧怕任何流匪,用护卫队来对付小毛贼,他都觉得有点牛刀杀鸡的感觉。 不过方云并不赞同方大山的看法,护卫队虽然看上去训练有素,但是毕竟训练的时间太短,根本做不到令行禁止,还只是样子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