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蝗传说(8)
看到县令大人亲自下田参与灭蝗,他的师爷其实也就是他的师兄孔步明就有些不乐意。 “师弟呀,你也是一个县的父母官了,何必亲自下地干活这么多老百姓看到了,多不好。” 对此老赵只是笑了一笑然后说道:“我们当官的要想让老百姓支持,就是不能和他们离得太远。离他们远了,就不了解他们了,他们也就不信任我们了。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我们这些当官的也就危险了。” “亲民是好事,可是当官的总得有些威信吧”孔步明反驳道。 “当官的威信不是在于他摆的架子有多大,而在于他给老百姓干了多少实事,老百姓因为他的执政得到了多少好处。其实许多官员摆的架子不小,但是老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尊重他们。” “可是问题是你一个人这样干,对于整个县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呀。” “我知道我一个人就是累死也消灭不了多少蝗虫,对于整个蝗灾更是于事无补,但是我必须让相亲们看到,他们的县令是真心灭蝗的。只有他们知道他们的县令是真心灭蝗的,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地扑灭即将到来的蝗灾。” 孔步明虽然没有当上官,但是他还是有一些作为读书人的酸架子,他们往往看不起那些三教九流的人,总认为自己是读书人,那就是高人一等。这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做酸气。 其实这种酸气是非常可笑的。作家朱自清先生就对这种酸气进行了讽刺。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地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 欢迎来到精英家教网! 搜索试题 清华附中名师帮你寒假提分,免费试听20小时 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书生的酸气 朱自清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地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 但是还有“寒酸”一个话语,也是形容书生的。这“寒”指生活情形,指家世出身,并不关涉到书;单这个字也不含嘲讽的意味,加上“酸”字成为连语,就不同了,好像一副可怜相活现在眼前似的。为什么“酸”是“书生气味”呢?怎么样才是“酸”呢?话柄似乎还是在书上。我想这个“酸”原是指读书的声调。战国以来,唱歌似乎就以悲哀为主,这反映着****的时代。书生吟诵,声酸辞苦,正和悲歌一脉相传。但是声酸必须辞苦,辞苦又必须情苦;若是并无苦情,只有苦辞,甚至连苦辞也没有,只有那供人酸鼻的声调,那就过了分,不但不能动人,反要遭人嘲弄了。书生往往自命不凡,得意的自然有,却只是少数,失意的可太多了。所以总是叹老嗟卑,长歌当哭,哭丧着脸,一副可怜相。有病呻吟的,可以得人同情,甚至叫人酸鼻;无病呻吟,病是装的,假的,呻吟也是装的,假的,假装可以酸鼻的呻吟,酸而不苦,像是丑角扮戏,自然只能逗人笑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似乎是个更破落的读书人,然而“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家说他偷书,他却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下来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孩子们看着他的茴香豆的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破落到这个地步,却还“满口之乎者也”,和现实的人民隔得老远的,“酸”到这地步真是可笑又可怜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有删节) 看到县令大人亲自参与灭蝗,乡亲们也大受鼓舞,纷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赵虎做到了在灭蝗工作中他应该起到的带头作用。而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瞬间提高了不少。 当然了作为一个县令不可能只需要专注地做一件事就够了,要知道古代的官僚系统没有现代那么发达,县令往往还担负着法官的职责。而且审判工作其实在一个县令的日常工作中占的分量不少。